本文原载于《历史教学》2001年第9期,作者黄牧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生导师,黄牧航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课改,成绩斐然。
建国后我国编撰出版了多套中学历史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教材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90年代初,我曾经在一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里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有86%的学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将领上战场的时候背部都会插着四面小旗。由此可见,许多学生头脑中的历史仅仅来源于中国的戏剧。远流出版公司曾经出版过一套大规模的“实用历史丛书”,该丛书的主旨是“亲切的、活泼的、趣味的、致用的”历史。我认为,我们20世纪90年代以前编写的历史教材都没有达到这四个目标。相反,这些教材的装帧是严肃的,形式比较呆板。要改变这种现象,渠道是多方面的,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增添教材的配图量。因此,对于中学的历史教材来说,图片的使用不是一个装饰美化版面的问题,图片本身应该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历史教材中的图片不同于历史连环画,它有其自身的科学性,而历史教材中的所有图片更应该被当作一个学科系统来研究。
1992年,人教版的初中教材率先使用了16开本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有利于设计大量的图片。该教材以其新鲜活泼的面孔深受学生欢迎,不少中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自此历史教材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教材。沿海版教材头几年仍采用大量文字、少量图片的32开本形式,直到1998年才推出16开本,并大量地增添图片。无论是人教版还是沿海版,图片均占据了教材一半以上的篇幅。可见,初中历史教材增加图片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了教材编撰者的一种共识。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历史图片在教材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图片与文字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教材编撰者如何收集和研究图片?在选择和采用图片的时候哪些原则是必须的?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很少有教师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上,不少教师轻视图片的作用,把图片视作连环画,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加以讲述,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图片对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所起的作用。
第二,在科研上,专门论述历史图片的文章非常缺乏。在这一方面,与之间形成的差距非常明显。的历史教学研究论文中,历史图片的研究占了相当的分量,而且研究的水平也相当高。他们会具体地讨论某张图片的使用方法,讨论某个历史问题应该配有哪张图片,讨论不同的图片孰优孰劣,还会仔细讨论如何对图片进行文字说明。而历史教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在编写文字教材的问题上,我们虽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编写图文并茂的教材的问题上,我们仍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可以说,在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工作中,图片的选择和使用工作还刚刚起步,无论在实践操作上还是在理论探讨上,还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进行。
要对历史图片进行研究,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图片库,该图片库将有助于我们编撰教材时裕如地选用图片,也有助于我们辨别图片的、优劣。对于我们来说,这一工作既重要,又艰巨,因为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困难:第一,相对于国家来说,我国古代有历史价值的绘画作品较缺乏。祖先留给我们的美术作品常丰富的,但在这些美术作品中,教题材的和山水花鸟题材的占据了绝大部分,能够直接用于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并不多。第二,解放后,我国的美术工作者虽然创作了大量历史题材的作品,但也是以中国的历史为主,反映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历史的并不多,反映外国历史的就更少了。第三,与外国相比,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和印刷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彩色印刷技术不过关,这就导致许多美术书籍模糊不清,无法直接选用到教材中去。第四,即使收集到一些印刷精美、保持原貌的历史图片,也不一定就能使用到教材中去,因为还得考虑教材本身的印刷水平。例如,敦煌壁画中有不少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但由于敦煌壁画的特点是线条粗犷,色彩浓烈,印刷过程中稍有失误,就有可能导致面目全非。在这种情况下,就得考虑寻找壁画的黑白线描图来代替。第五,国外历史题材的图片种类丰富,印刷精美,但大量收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尽管如此,编撰中学教材,尤其是像历史科这样的需要大量图片的教材,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图片库是必不可少的。图片的收集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也并非无可寻。这里存在一个观念的转变问题。综观我国现行的几套历史教材,可发现图片的来源渠道都比较单一。其实,漫画、版画、海报、邮票、旅游门券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源。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它们不一定能够派上用场,但对于中学教材的编撰来说,它们却是难得的材料。
当然,如果从更高的要求来看,中学教材的编撰部门应该拥有一支制作历史图片的队伍。图片的收集仅仅是一个基础,收集来的图片数量再多,也不意味着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历史地图也属于历史图片的范畴,就中国古代史而言,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最权威的,但并不适用于中学教材,原因是它太复杂了,我们只能在它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描绘。因此,对历史教材的编写来说,一个颇具规模的图片库和一支有专业水平的美术工作者队伍都是必需的。
至今为止,国内没有专家学者对历史教材的图片进行系统的研究。或许大多数人认为,历史教材的图片所起到的只是点缀装饰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文字是神圣的,图画是次要的。我认为,历史图片不同于一般的美术作品。目前关于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书籍相当丰富,其中的一些理论方法也是可供借鉴的,但从本质上说,研究历史图片仍需要根据历史的角度和历史的方法。以下的一个例子就较能说明两者的区别:关于“蔡文姬归汉”这一历史题材,中国古代有三幅较著名的作品。宋人(佚名)的扇画《文姬归汉图》,突出蔡文姬与匈奴王诀别,是对哭的场面。元代赵孟兆页的《文姬归汉图》把蔡文姬画成一个雍容华贵、心宽体胖的贵族妇女。明代仇英的《文姬归汉图》突出的是汉宫威仪,而淡化蔡文姬的形象。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去评述,我们可以研究三幅画的构图、笔法、着色、风格等等;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我们可以完全忽视其艺术水平的高低,只评价其是否接近历史的真实。我们可以说,三幅画分别反映了三个不同时代画家的不同的民族观念和历史观念。三幅画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又脱离了历史的真实。由此可见,对于同样一幅图片,艺术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此外,还有不少的图片是“纯历史图片”,诸如文物照片、历史照片、历史地图等,它们足以构成一个的图片系统,而对它们的研究和使用也应该沿着历史的研究目的去进行。
对历史图片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探讨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要想构建一个较完备的体例,仍有待多方面的努力,但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必须遵循“求真”的原则。如前所述,就图片而言,艺术的研究目的与历史学的研究目的是有着根本的不同的。如果说艺术的本质是求美的话,那么历史学研究的本质就是求真。在努力求真的前提下,还有非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逐一去探讨。例如:历史图片是怎样传递历史信息的?如何判断历史图片中信息的?历史图片与历史文字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在传递历史信息上,历史图片与历史文字的功能有什么差别?孰优孰劣?一篇文章、一本书的体例系统是由文字构建而成的,那么,一本教材的大量图片是否也能自成系统呢?
以上问题只涉及到了图片的选择和设计,如果涉及到图片的教学,那么面临的问题将会更多。例如:什么样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图片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真实的历史?教师如何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教师如何学生理解历史图片?历史图片的教学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有何关系?男女生对历史图片的接受有何差异?
历史图片这一概念运用得并不算太多,所以也似乎没有人给它下过定义。教师们在讨论历史教材的图片时,一般采用“历史插图”这个概念。“历史插图”的概念的确要比“历史图片”的概念明确,但是外延未免过窄,因为它仅仅涉及到历史教材中的图片。本课题所讨论的历史图片,除了教材的插图以外,还包括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各种图片,如挂图、投影片、幻灯片以及实物投影片等等。
历史图片所指的并不仅仅是用以解说历史的图片,还指用以研究历史的图片,而任何图片,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图片与所有的文字、人物、事件一样,一经产生就已经成为历史,它的身上就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带有历史信息。比方说,一张宣传海报、一张时装照片、一张普通的家庭合影,在它们产生的时候很难发现有什么历史价值,但在若干年以后,倘若它们还能够保存下来的话,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就会出来。举个具体的例子,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月历牌、明信片被今天的历史学家视若珍宝,认为这是研究老上海民俗和社会风情的一面镜子,而在当时,那只是普通家庭拥有的日常生活用品罢了。因此,历史图片与图片两个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了图片的历史价值,也强调了我们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去利用一切图片去进行研究和教学。
在实践中,历史图片这个定义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把更多有价值的图片带入课堂。如前所述,目前国内的几套历史教材的图片来源都相对单一,一方面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另一方面也导致史的图片、历史人物的图片比重过大,而文化生活史的图片则相对薄弱。因此,我极力主张图片来源多样化,这不但可以丰富图片库的收藏,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普遍性——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平淡无奇的事物,说不定明天就会变成珍贵的历史史料。
与语言文字一样,图片也具有传达历史信息的功能,但在效果和速度上又与语言文字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具体的表现有以下两点。
(1)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接受要比对文字的信息接受来得直接。文字和图片都能够反映事物、传达信息,但文字具有更多的人为因素,学生要理解它所表达的信息,必须先具有一定的文字能力、想象能力,否则,他对信息的掌握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学生对图片的理解程度,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程度。因此,在接受历史信息方面,图片的渠道要比文字的渠道直接得多。
(2)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接受时间要比对文字的接受时间快。一般而言,要表达清楚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所需时间为28秒,通过线秒,通过照片所需时间为9~ 12秒,通过实物所需时间为7秒。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掌握了大量的图片时,其意义就不单纯是增加趣味性的问题,更有一个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跨度内接触到最多的历史信息的问题。
从表现形式看,历史形象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照片、图片、影视资料、音乐资料来表现的历史;二是通过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历史前景;三是通过简单的图形、符号、文字结构组成的历史图示。在历史教学中,以上三个方面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而就建立历史而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例如,在秦始皇陵兵马俑挖掘出来以前,单凭文字的记载,谁也想象不出秦朝军队的服饰和装备。脱离了正确具体的图片材料,学生往往只能概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去想象古代的事物。
历史教育包含有审美教育的内容。历史的美感与其它学科的美感有所不同。例如,历史的美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变动的。就古代中国而言,历史美的主体是以和谐为主的优美;就近代中国而言,历史美的主体则是以冲突为主的壮美。所有这一切,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大量的去领会,但同样可以通过历史图片展现出来。因此,图片的选择和使用,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
可以分作五类:人物图像图;经济和社会生活图;科学技术图;艺术品图;地图。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目前国内的几套历史教材都有不足之处:人物图像图以头像图为主,难以展示人物的风貌;经济和社会生活图题材过于单一;科学技术图缺乏简单明了的图示;艺术品图印刷质量太差,使学生认为国宝也无非如此;地图则以区划图为主,制作形式也太呆板。
可以分为四种:文物照片;历史场景和事物的想象绘画图;漫画提示、说明图;地图。从这个角度分析,当前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文物照片的清晰度不高;历史场景和事物的想象绘画图数量太少,而且绘画质量不高;漫画提示、说明图几乎是空白。
历史教材中的图片,与历史教材中的文字一样,成为两大信息系统,因此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对图片的选择同样要科学、慎重。历史教材的图片选用设计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图片的科学性,是图片选用的最基本原则。要考虑图片的选用是否具有科学性,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它能否充分发挥图片的三方面功能。例如,我们必须考虑图片是否传达了正确的历史信息。比方说,讲述到秦代长城的时候,用一幅明代长城的照片来说明是不科学的。明代的长城虽然是在秦代长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明代长城毕竟不等于秦代长城,况且,秦代长城的遗址今天尚存,要找到其图片并不困难。又如,我们必须考虑图片是否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有些历史照片虽然很珍贵,但由于印刷等原因导致清晰度极差。当连分辨率都成问题的时候,就根本无从谈什么形成历史了。再如,我们还必须考虑图片的美感。教材中有不少图片是照片,也有不少图片是由美术工作者重新描绘的,这都涉及到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等一系列问题。
图片的来源要尽量广泛,包括文物图片、绘画作品、照片、广告、海报、、、邮票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活泼教材的版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一个道理——只要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就可以发现当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古人留给我们的美术作品,其风格往往不是写实,而是极具夸张成分的。古埃及的壁画和中国的敦煌壁画就很典型,不同身份的人物之间、人物与其周围之间的比例都不协调,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例如图1是一幅很著名的古埃及壁画,而它所反映的线的情景。在原画中,人——池溏——树木的比例被过分地放大或缩小了(《法老时代的埃及》,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把所有的图片都还原并不现实,但对一些较重点的图片,最好还是原图和还原图同时采用,让学生能够相互对比。例如,图3为西汉的“骑士俑”,该图人教版教材和沿海版教材都采用了,但学生却有许多疑问:马为什么这样高大?人为什么这样瘦小?骑士手里握着的是什么?骑士穿铠甲了吗?如果把该图还原为图4,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我主张在中学历史教材里,适当使用像图2、图4这样的还原图,以便引导学生能够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想象。
图片的印刷模糊不清,学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历史。一般说来,图片的清晰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刷的技术,但有的时候又并不完全如此。在目前我国教材大批量印刷而又无法印刷质量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采用黑白线描图。黑白线描图最大的缺点是立体感差,而且与实物照片相比,在重新描绘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失真,但从总体上说,仍然要比图片模糊不清强。就中学教材而言,图片的清晰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图片的选用犹如教材内容的选择,务必使中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的精华。所以,选用的图片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所说的代表性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当可以采用多幅图片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历史内容时,应选用最有力的一幅。例如,讲述河姆渡文化时,我们面对的是成百张的出土文物图片,到底应该选用哪张呢?在河姆渡出土的所有化石和文物中,稻谷的发现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它说明了长江流域下游是世界上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这也成为河姆渡文化的一大标志。因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一图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选用图片。第二,当可以采用多幅图片从同一角度说明同一历史内容时,也应该选用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例如,古往今来的画家创作了许多孔子的画像,到底哪一张最能表现孔子的原貌呢?从画家的知名度和作品的表现力来看,唐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应该是较为成功的一幅。
某张图片所拥有的“代表性”并非是不变的,当论述的角度有所改变的时候,或者更具力的图片出现后,其“代表”的资格就可能为别的图片所取替。这里之所以强调图片的“代表性”问题,无非是要说明图片的选择务必经过深思熟虑。
一本教材,到底要有多少的图片量才是合适的?经验证明,教材的图片并非越多越好。图片太多有可能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分析图片的数量还面临着一个困难——图片的数量与图片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有些教材,图片的真正数量并不多,但由于每张图片所占的篇幅都极大,因此给人的感觉很可能是图片的数量极其丰富。相反的例子也存在,图片的数量很多,但每张图片都很小,给人的感觉则可能是图片量不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初步想法是:教材文字量与图片量的比值应该由文字或图片所占据的教材版面来衡量。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大致计算一下几套教材中文字量和图片量的比重:
上述教材中,高中教材的文字量普遍要高于图片量;而初中教材中,人教版的图片量又明显高于文字量。那么,就初中教材而言,文字量与图片量的比重到底以多大为宜呢?我想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从目前几套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可在2∶1与1∶1之间为好。此外,当中还有一个技术问题——人教版教材的图片量丰富不但表现在所占的版面多,更表现在图片的数量多。因此,在排版过程中,不宜为追求版面而一味扩大图片。确定图片大小的标准,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能否看得清楚、明白。
图片的选择,应考虑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对教材的重点问题附加图片已成为许多教材编撰者的共识,但对教材的难点问题附加图片则缺乏成功的例子。其实,对于教材的难点问题(尤其是文字不容易表述清楚的问题)更应该附加图片进行解说。例如讲到英国工业的时候,如何理解新发明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是一个难点,教材的文字解说虽然也算清楚,但总让人有种口说无凭的感觉。通过新机器和旧机器的图片对比,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见下图:
教材文字与教材图片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它们都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某一历史事物的理解。图片的文字说明可以说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对图片文字说明需要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材的编写来说,我们可以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图片说字的科学性表现为文字一定要准确解说图片的内容。例如,讲述杜甫的时候,如何选用“杜甫草堂”的图片是一件难事。当时的杜甫草堂是名副其实的草堂,用草搭盖的屋顶随时有被大风吹走的。今天的杜甫草堂却是占地几十亩的大花园。一位中学生参观草堂后写了一篇散文,慨叹杜甫生活在花园之中仍不忘忧国忧民,此事可以说明图片文字解说的重要性。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一是使用历史想象图,想象出当年的杜甫草堂的样子,我国发行的纪念杜甫的邮票正是采取这种方法;二是仍然采用今天杜甫草堂的照片,但在说字中明确指出这是后人不断扩建的,并非草堂的原貌。教材中讲到孔子的“杏坛”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中学历史教材,尤其是初中历史教材的语言文字在确保科学性的同时,的确应该多考虑其生动性和趣味性,以迎合中学生的心理。历史图片的文字说明也是教材文字的一部分,由于与图片相搭配,更有条件写得生动活泼。我认为,高中的历史教材可以相对写得规范、科学一点,但初中的历史教材则应该写得生动、活泼一点。教材既然已经采用了如此大量的图片,就应该考虑进一步把它们利用好。
图片的说字不应该仅仅起着解说的功能,它更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引导学生去想象。通过历史图片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不少学生看着教材花花绿绿的图片只觉得好玩,并不能看出什么名堂来。这时候,教材就要刻意地进行引导。还有一些图片,其含义并不确切,但只要我们加强引导,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现象力。
总之,对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图片的设计和应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在我国建国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学历史教材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中教材化的问题却还依然十分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图片的运用应该是一个突破口。讲求图片的选择、对比图片的优劣、探究图片的含意、研究图片的教学,这都是一些需要扎实进行的工作。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但滞后于国外,也滞后于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他们在图书出版业非常发达的前提下,教师们有丰富的图片资源可供选择,他们对图片的要求和运用程度也远高于的教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信我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图片资源,我们对历史图片的研究也将不断地趋向深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