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考古发掘,最早的图书馆往往与、、贵族富商私宅联系在一起。比如,约公元前3000年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仑王朝的一座废墟附近,就有大量的泥板文献被集中在一起,成为已知最早的图书馆[2]1。在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前1世纪)托勒密王朝曾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中国两汉时期专门收藏典籍的皇家藏书楼已见载于史册,例如东观、兰台、石渠阁等。雕版印刷术问世后,民间书籍的刻印和逐渐发达,特别是自宋代以后,中国私人藏书楼建造日盛,尤其在经济富庶、文化昌盛的江浙一带绵绵不绝,先后出现了如天一阁、绛云楼、铁琴铜剑楼直至清末民初嘉业堂等著名藏书楼。而同时期的西欧在经历了蛮族入侵导致图书馆事业衰颓一段时期后,在院和的努力下,皇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得以兴盛,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向近代公共图书馆的转型。
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图书馆建筑楼高和体量有限,主要目的和用处是保存文化典籍,一般不对外,藏书的流通和利用受到严格。建筑材料以笨重、结实的石、木为主,注意防火、防潮、防盗。如天一阁就是体现此种藏书楼功用的代表建筑。
建造于明嘉靖年间(1561—1566)的天一阁,其名据考取自《周易》郑康成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寓意“以水制火”,因为藏书最怕火[3]28。其主人是兵部右侍郎范钦。天一阁主体建筑——宝书楼是一座重檐硬山顶建筑,它的平面布局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开间的奇数制迥异,采用偶数制,为六开间,即应前述易经要义。楼上不分间,通为一厅,不设板壁,仅以书橱相隔。图书全部贮于楼橱中,楼下不藏书。书橱下置英石以收潮气,橱内置芸草以防蠹虫。楼上前后有窗,以利通风,楼前凿池,以利就近取水。此外,为保存图书长久计,范氏定下极其严格的保管制度:如凡阁橱锁,分房掌管,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立“烟酒切忌登楼”之禁碑以及图书馆建筑及其功能的历史变迁论文资料由论文网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如违规,“罚不与祭”等[2]416-417。正因为有如此周密的建筑防范以及书籍措施,天一阁成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之一。天一阁的形制和结构,获得清代乾隆的嘉许,后来为储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七个藏书楼,都仿照天一阁楼上一通间、楼下分六间做法,并且取名均带水字旁(镇江的文阁除外)及“阁”字[3]27。
再看西欧,几乎修建于同一时期的荷兰朱特芬图书馆,这是附属于圣·沃伯吉斯的,作为公共阅览室而建造的图书馆,但该图书馆依然保留着中世纪的氛围,其图书被链子锁串起来挂在老式木制书桌上,史称“带锁链的图书”[4]108-109。其意不言自明:防盗。由此可见,古代中世纪无论东,图书馆建筑受当时的科技文化条件,程度很低,图书馆所保存的知识精华、人类财富只有少数人才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