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靠藩镇续命一百多年?考虑中晚唐的感受了吗?

※发布时间:2017-8-18 21:49:5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前面的唐粉把藩镇吹得如此劳苦功高、忠李爱唐,考虑过中唐以后的唐朝的感受吗?从代起,哪个唐朝对藩镇不是恨得牙痒痒,又无可奈何?

  安史之乱本身就不是被朝廷以武力消灭叛乱力量平定的,而是在一部分叛乱将领又反过来投降朝廷,名义上对朝廷结束的。导致这个结局的原因当然是,朝廷根本没有能力彻底消灭他们,而他们也不想继续和朝廷打仗了。

  三镇率先脱离朝廷控制,为了和控制,朝廷只好在三镇缘边的山东、山西也大量设立藩镇。山东藩镇跟着藩镇一块搞事情,朝廷只好继续沿秦岭—淮河一线设置藩镇,结果淮西藩镇也不听中央的了。朝廷没办法,只好在全国普遍设立藩镇。

  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居然也能被唐粉说成唐朝朝廷英明神武、稳操全局、让唐朝续命一百多年的成功经验,真是“大唐中央在下一盘大棋”。这种大棋论要是唐朝的听到了,大概要气得从墓里爬出来。

  唐朝的藩镇,尤其是淮河以北的各大强镇,之所以能够负隅跳梁,颉抗朝廷,不仅是因为他们掌握着辖区内的军队,还因为他们完全掌握着辖区内的人事和财政,朝廷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够制约他们的,仅有的也就是他们干了什么之后呈报中央,中央备案认可一下。而且,朝廷不认可的时候,他们也无所谓,心情好了拖着,心情不好就直接扯旗。

  这时候的唐朝之于华北地区的藩镇,差不多也就是周天子之于东周时期的诸侯列国。只是名义上的,各藩镇对朝廷基本上不承担什么责任。至于说所谓的抵御蛮夷,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辖区当成自己的私人地盘,当然会抵御了。问题是,他们不光抵御满意入侵,也抵御朝廷派来的军队。

  唐朝比周天子好一点的地方也在于,虽然、山东、河南乃至密迩畿辅的长安周边的藩镇也越来越不听话,先是泾源之叛,后来干脆出了一个歧王,但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始终保持着对朝廷的忠诚,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叛乱。所以朝廷仍然仍然能够从这些地区抽调税赋,来维持大体上的平衡局面。

  这也是为什么安史之乱在军事上持续的时间和规模都要比黄巢之乱更大,但对唐朝造成致命一击的并非安史之乱,而是黄巢之乱的原因。黄巢之乱了唐朝赖以维系的男方区域,朝廷为了平叛,也不得在男方区域同样设置藩镇,而这些藩镇在设置之后不久,基本上也都逐渐脱离了中央的控制。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结束之后,整个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唐朝中央已经完全无力控制了。站在朝廷的角度来说,反正自己也无法控制,与其交给一个反对自己的(比如安禄山、史思明),不如让至少名义上不反对自己的,也就是藩镇。

  但朝廷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恢复安史之乱之前的状态,削平藩镇,重建大一统的中央体系,只不过是自身的实力做不到而已。而当时的各藩镇相互之间谁也消灭不了谁,所以暂时处于均衡状态,也没有能力直接反对朝廷。这和春秋时期的情况大体相似,不是没有人想取代周天子,而是不具备这个条件。

  黄巢之乱发生后,随着朱温、李克用的强势崛起,这个均衡被彻底打破,就如同东周历史发展到秦国强势崛起,都难以再继续划境自守了,周天子作为一个吉祥物的价值也越来越低,最后被消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唐朝第一次出现。东汉晚期实际上就同样出现了这种情况,黄巾起义之后,各地都自己招募军队,一开始是保境安民,后面就逐渐变成一方的割据了。无论名义是叫刺史、州牧还是什么,本质上都已经没有区别了。而各地的割据相互攻伐,最后演变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在南宋初期和南明初期,也都有人过,效法唐朝,在已经完全失控的地方大量设置藩镇,让各藩镇自己去想办法组织军队,为朝廷抵御正面。但最终结果却都失败了。南宋是没有采纳这个,而南明是同意了的,实际上给予江北四镇的相当大,已经完全可以一方了,但仍然没有成功,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北宋就是从五代十国这种割据局面中打出来的,所以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防治地方割据倾向,加强中央。而且从制度上做了诸多安排,军事区划与行政区划完全剥离,甚至在对西夏战争中,也没有完全将军事与行政区划合并起来,财政上更是另外单独搞一套。

  明朝也是一样,领兵的大将只有,但不掌握地方行政,财政和人事都要服从中央安排,根本没有能力割据。所以,即使在辽东这种已经处于战争状态相当长时间的地方,也必须由朝廷派出巡抚、督师这种高级别官员来统一协调,而且在程序上还必须依赖于朝廷的支持,根本无力建立唐朝藩镇那样的割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唐朝确实通过藩镇续命一百多年,但那种续命的质量非常低,而宋明虽然未能成功续命,但的质量要高得多了。无论宋朝还是明朝,始终一体,不光要统,更要治,不能治的地方宁可不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