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中国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8-8-30 8:19:4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摘要:历史聚落地理学作为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发展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文中基于历史文献分析和历史计量法梳理了100年以来历史聚落地理学的发展,旨在管窥其研究领域和发展特征以展望其发展趋势。结果发现,目前国内历史聚落地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聚落起源及发展、聚落地域空间结构、聚落形态及内部结构等方面,并呈现明显特征:在空间维度上,研究区域集中性明显,空间范围多位于江南地区;在时间维度上,研究尺度以断代史为主,研究频度多集中于宋、明、清时期;在要素维度上,分析方法基本符合“因地制宜”原则,显示了“天人合一”朴素的人地协调观。多学科交叉融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城乡人地关系及其动态演化是今后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趋向。

  聚落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作为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自身具有一定的时空演变规律。“聚落”一词,古已有之,《史记·五帝本纪》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可见当时舜帝所在聚落的规模变化。早在1841年,地理学家科尔就撰书对聚落进行了地理研究,但直至1906年“聚落地理”概念才被施吕特尔在《对聚落地理学的意见》一文中真正提出,从而聚落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子学科。

  在我国,1941年李旭旦先生探讨了白龙江中游聚落与人口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聚落地理学在国内逐渐发展起来,其研究呈现出一定的趋势特点,或仅以农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或仅从城市聚落方面研究,或以建制镇这一城乡间的过渡聚落形态为中介研究聚落的城镇体系、时空发展。目前,国内鲜有以“历史聚落地理”作为整体对象进行系统综述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CNKI源统计文献和专著视角,梳理了国内历史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分析其研究的特征以及未来研究趋向,以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推动学科体系发展、城乡系统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除个别聚落研究开山之作以观其研究源头外,论文分析主要以CNKI收录的文献为主,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以“聚落”及其相关字段为主题、篇名、关键词检索反映历史时期聚落地理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并从其所附参考文献中对引频较高的文献进行补充搜集;除此,概略以杜瑜、朱玲玲编写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和华林甫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以及近30年(1981―2010年)由《中国史动态研究》每年刊出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相关综述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辑刊出的“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为辅助文献补录。时间尺度为1911―2010年。

  以5a为时间段,对历史聚落地理研究文献的五年指数(连续五年内文献研究数量)分布进行分析,鉴于20世纪20年代前没有文献记载故不划分时间段。从五年指数分布(图1)来看,

  20世纪30、40年代聚落地理研究开始在国内学术界萌芽,由于之后的几十年国内处于先内外动荡、建国后困难、再后时期,故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关历史聚落地理的研究一直处于弱势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初始,聚落地理研究进入发展阶段并呈上升趋势,这与计量方法在国内的兴盛及国际研究视角对中国学术的影响有关,也说明从这个时期开始聚落研究在学术界受到重视。从上图及2011年上半年研究文献数预计历史时期聚落地理研究下一个五年指数仍呈明显增长趋势,2011年1―6月文献量为26,是2006―2010均半年指数(为同尺度比较,此处以6个月为尺度测均半年指数)21.70的1倍有余。

  聚落是人类本能聚居行为的空间表示,不同地区聚落的背后有其特定的地域性。聚落起源与发展研究是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内容,较有代表性的早期著作当推侯仁之先生的《天津聚落之起源》,该书于1945年出版。随后,相关研究渐起。20世纪40年代,刘恩兰探讨了四川盆地西缘高山聚落的地理条件——海拔对聚落选址的制约;60年代,李长傅从地名考究出发分析了朱仙镇的起源,并梳理了贾鲁河开通与朱仙镇发展的关系;70年代,殷孟伦考证了唐代碎叶的地理,驳论了有关碎叶的错误说法。通观而言,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聚落地理的研究文献较少。进入80年代相关研究日益发展兴盛,如陈桥驿、黄以柱、鲜肖威分别就绍兴地区、河南、等地探讨了聚落形成与地理的关系,并以历史分期研究了聚落的发展和变迁;谭其骧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七大首都的起源和发展,并从军事、经济视角分析了古都选址的缘由;史念海以充盈的史料记载介绍了历史时期的古都概况,展现了其精湛的学术造诣,为古都学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马正林、江萍、韩利用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分别对西安、晋江城镇、蓟城起源与兴起及其地理基础进行了考证和研究。进入21世纪,各学科发展迅速,也出现不少研究,如肖爱玲、王社教指出了历史城镇发展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聚落的地域空间结构研究是历史聚落地理学研究较多的方面,主要聚落地域分布、地域结构及其自然、人文影响因素。早在20世纪30年代,沈汝生从距海远近、地形高低、水陆交通方面介绍了中国古都的分布特征。40年代,陈述彭、杨利普详细研究了遵义附近聚落与地形的关系,指出聚落并非严格遵从绝对高度增加而分布递减的规律。80年代,有学者分析了受经济活动影响而形成的市镇市场网络形态。90年代,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蓝勇研究了唐宋西南地区的城镇体系演变,指出当时城镇的分布呈现出与当时、经济格局基本吻合的特点;龚胜生对两湖平原城镇体系进行了历史回溯,指出2000年以来两湖平原城镇呈圈层复合型空间扩展,空间结构为交通-市场最优原则的复合型中心地体系。进入21世纪,相关研究很多,代表性的有:韩茂莉论证了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的聚落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指出辽代聚落大多分布在海拔750m以下的黄土地带并了聚落、耕地与黄土的对应关系;方修琦等则研究了清时期东北地区与农业垦殖的问题,总结出清代城镇体系空间演变方向,进而指出了土地开发与城镇体系时空发展的相关性;杨果重点从地貌、水文和自然资源等影响因素方面分析了宋元时期江汉-洞庭湖平原聚落的空间变迁格局;陆希刚以空间为线索,分析了明清时期江南城镇及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并通过比较探讨了明清时期江南的地位和城镇特征。

  聚落形态及其结构研究主要分析人类活动对聚落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的影响,具体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聚落形态的时空演变、组成要素和布局,中国古都学在此方面研究较有代表性。20世纪60年代,徐俊鸣利用史料详述了宋代广州三城(东城、西城、子城)的范围和职能,并对三城的布局加以复原。70年代,马正林就隋唐长安城的城、、街道、里坊、闹市和雁塔等内部布局结构进行了研究。80年代,辛德勇考证了唐长安宫城南门的名称及,为长安城市规制建设提供了借鉴。古代建筑多讲究风水相地,从《周易》出发研究古聚落布局可谓一研究亮点。于希贤从“象”、“数”、“义”、“理”等方面阐述《周易》与元大都、紫禁城规划布局的影响,解读了以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聚落内部布局上的历史地位。进入21世纪,该领域的研究也是热点,如周毅刚等以明、清、三个时期为主,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的理论标准出发,对明、清城市空间形态作了基本分析和定位,对半殖民地的晚清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作了简要总结;高飞研究了明清江南市镇的形态演变,指出生产经营的扩大与乡村阶级分化加剧了经济型市镇的发展。

  历史聚落地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还涉及理论方法、聚落分类及综合研究等多元化研究内容。历史聚落地理学科发展不仅仅需要传统研究方向的完善,同时需要多元化视角的创新。1)在理论方法方面,具有奠位的当数侯仁之、史念海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侯仁之先生就阐释了历史城市地理学的基本问题;随后较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史念海先生对历史聚落研究成绩斐然,尤其在中国古都研究上独树一帜,创建了中国古都学,奠定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理论基础。2)在聚落分类方面,张青瑶等[38]通过研究将清代中后期太原盆地镇的类型分为(关)军镇、驿镇、商镇、驿镇商镇、关镇商镇和关镇驿镇等6类。3)综合研究方面,早在20世纪30年代,王益厓从地理一般和地形局部分析了无锡市的选址,又从矿业、防卫、漕运出发述及了无锡市的起源发展,对都市形态和构造也进行了论述。在国内聚落地理学领域,王益厓的研究较早,论及对象较全面,对后来者研究有作用。40年代,李旭旦明确使用“聚落”一词,探讨了白龙江中游聚落的地理、聚落分布、建筑类型、人口变动和交通发展等问题。之后,历史城市地理相关著作斐然。侯仁之、马正林、吴松弟、李令福研究了中国古代都城的沧桑变迁,为聚落的微观视角研究提供了宝贵借鉴;顾朝林、傅崇兰等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研究了中国城镇体系的产生、发展问题,梳理了历史时期聚落的演变脉络,表达了历史城市聚落“天人合一”朴素的人地关系。

  通过对国内聚落地理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历史聚落地理的研究在时间、空间和要素维度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征。

  通过梳理聚落研究文献资料,单从其研究对象查究,不难发现国内对历史时期聚落地理的研究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大集中即研究多,研究深度广,研究对象出现的频度集中在“江南地区”;“小分散”即相较而言,其他区域也有略论但主要还是散落在珠江流域、西南地区、黄土高原、东北地区等地。历史时期的江南地区,泛指长江以南的苏、浙、湘、鄂、赣等地,之所以备受国内外学者青睐,应该与其延续绵长的城镇体系发展及历史时期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分不开。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其《宋代江南的村市和庙市》、《宋代湖州镇市的发展》论著中,对江南的市镇聚落发展做了研究;90年代,森正夫在《江南市镇研究——历史学与地理学的结合》中又作了专门著述。国内20世纪80年代始,出现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刘石吉、樊树志、陈学文关于江南城镇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与此同时,历史时期江南地区的研究深度也大为拓展,已涉及到了个别市镇的个案研究。安涛以朱泾镇为个案,探讨了明清时期市镇的职能、成长模式、社会运行机制。历史时期其他地区的聚落研究,虽有涉及,然较之江南聚落研究略显不足。带地区以珠三角地区历史聚落地理研究较为突出,灿若一星:徐俊鸣详述了宋代广州三城的功能、布局;司徒尚纪梳理了自秦始广州作为建城、建制的历史脉络,并研究了元代设置广州录事司对广州城市发展的意义。司徒尚纪等、李爱军等就古代风水堪舆理论评述了朴素的人地和合观对广州城市规划的影响。李红卫等研究了珠三角地区的空间演变历史和演变机制,指出了未来城镇Global-Region空间格局的可能性。上述研究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对珠三角历史聚落的论究对今日珠三角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不无启迪。

  研究历史时期的聚落问题,往往是对空间背景上的历史复原。空间有大小之分,时间有长短之别。选定特定空间范围,将历史沿时间维进行时间点切片,反映彼时人地关系状况,即共时性研究;断代史若恰落在某一时间点上,属于共时性研究范畴。将切片按时间序列组合,以比较历史变迁的异同,谓之历时性研究;所有历史切片的组合是通史研究,除此属于断代史研究。史前及历史时期的聚落研究以断代史为主,通史研究较少,研究频度仅5.70%。聚落通史研究代表性的有:黄以柱、龚胜生、梅莉等分别研究了两湖平原、河南、丹江口水库地区的聚落发展演变。吴松弟从、经济、军事、文化角度研究了中国古代都城的沧桑变迁,为聚落的微观视角研究提供了宝贵借鉴;顾朝林研究了中国城镇体系的产生、发展、现状及城镇分区体系建立等问题,用了5章的篇幅详细梳理了从三皇五帝到时期的聚落演变脉络。聚落断代史研究又以宋、明、清时期为主。通过CNKI核心期刊检索,其中宋、明、清时期有涉及的分别为165篇、207篇和281篇,研究频度分别为30.33%、38.05%和51.65%。以朝代作为时间刻度,对历史时期进行时间维切片,聚落研究相关文献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分析如图2所示。

  从史前人类的“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到人类的“枕水而居”等择地定居,都体现了“因地制宜”这一朴素的人地和谐原理。早在古代,先民就注重聚落区位选择,“风水相地”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夙求,“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乃风水研究的要义。从聚落研究的相关要素分析看,大部分文献都涉及区位的水系、地形、地貌、资源、交通等要素,对聚落的研究范围进行了要素综合性或地域性分析。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在生产力水平相对欠发达的古代,为了(安全的)、发展(有利的基础),因“地”就近择优就成了基本准则。

  历史聚落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历史地理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媒介。随着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深化、研究内容的拓展以及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国内历史聚落地理今后的研究有很大成长空间。

  聚落研究已经涉及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建筑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李映福主要从考古学角度研究了三峡地区唐宋前的市镇,也涉及了地理学、建筑学的视角,具有借鉴意义。就文献检索而言,聚落地理学综合研究相对薄弱;历时性、共时性研究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历史聚落地理研究总体上逐年增长,研究进入发展、完善阶段,摒除各学科间研究的相对性,形成学科间交叉融合综合研究体系,将是国内历史聚落地理发展的一个新航向。

  综观国内聚落地理的研究,理论性文献较少,多以定性分析见长,传统的历史文献分析,在统计文献中占主体;无独有偶,除定量分析不足外,历史时期聚落研究的数据符号化表达(数据的地图表示)也多有逊色。近年来,国外地理学研究的GIS实践应用日趋成熟,其空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表达成为定量与定性研究沟通的桥梁。国内地理学对GIS软件的应用较之国外略显不够,在2005―2007年的中国地理学年会参会论文中,GIS在历史、文化地理中应用的论文3年总数不超过5篇。随着人文地理学理论方法的不断完善,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理论,形成学科理论研究框架,将建模、数理分析、遥感、GIS等分析方法引进聚落研究范畴,必将成为历史聚落定性、定量综合研究的一种趋势。

  城市与乡村是聚落的两大基本类型,历史聚落地理的研究应包含历史城市地理和历史乡村地理,从文献统计看出,古代城市聚落可谓研究舞台上的亮点,而古代乡村并没有展现其应有的。中国乡村的历史悠久并独具特色,历史乡村地理研究有广阔空间,强化该领域的研究亦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同时,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城乡关系的动态变化性和新型人地关系研究也应是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落脚点。

  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来历史聚落地理的研究,分析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并详述了历史聚落地理研究呈现的规律特征。可以看出,历史聚落地理日益为学者所关注,并逐渐形成鲜明的学科特征。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和数理研究方法的应用,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理应弥补理论方法之不足,逐步完善学科体系,展现研究新趋势。通观而言,历史聚落地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前景广阔。在城乡一体平衡发展实践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城乡关系的动态研究和新型人地关系研究,将会是历史聚落地理学研究的难点和突破点,迫切需要更多学者以史为鉴,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研究,以百花齐放的众家、造益社会。欲望情夜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关键词:人文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