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论文登上学术期刊重1350万!作者分到多少?

※发布时间:2017-8-18 21:44:4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6月29日,全球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了以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为通讯作者、李伟滔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一个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这是该校甚至整个西南地区高校首次在《Cell》主刊发表论文。

  据了解,和李伟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让水稻癌症防治径从“服预防药式”变为“提高免疫水平式”。

  介绍,如果研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不仅有效避免病源菌进化导致的作物抗病能力失效,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附近的生态。

  对此,校方回应称,这1350万元里,重头是对项目今后研究的支持,并非如网上所说1350万元全部属个人励。“网友对这一点上有所。”

  由四川农业大学相关部门提供的《关于助和李伟滔课题组的决定》可见,依据《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确认和李伟滔作为第二层次人选,连续五年每人每年资助25万元,一次性特支后补助50万,共计300万元,其中可按不超过15%列支劳务费;列入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单列资助和李伟滔团队条件建设费和专项科研经费每年200万,5年共计1000万元;依据《教职工励办法》,单列励论文作者50万元。

  简单来说:1350万中1000万是科研资助(两个团队每年200万),350万是励给两个人,每人每年25万(持续五年)。

  发表一篇论文动辄励上万,数万,甚至数十万元的消息,在国内科研机构已经司空见惯。而今这一个总数1350万的新闻,着实也确实值得人深思。

  科学家需要励,科学家也需要荣誉,然而因为发表了一篇高分期刊的论文而获得数十万、成百上千万元的重,这种评价导向可能不利于科研本身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科学家做科研的态度,甚至由此滋生为拿金而文,为写论文而做研究的倾向。

  对科研人员励就会带坏风气吗?反过来看,如果国家撤销国家,撤销院士,没有任何和物质励,这样的科研风气就是好的吗?这样的科研风气更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吗?显然不是。

  带不带坏的关键还是在于科学家自己,不能归咎于励将科研风气带坏。被带坏的是什么样的人?带不坏的又是哪些人?以前看到一个笑话,一个人自诩不名利,他的对头就说了:你的就是“不名利”的名。

  有个词语叫“行赏”。讲的就是什么样的功劳要给予什么样的励。“”的能力很重要,论过了不行,论少了也不好。发篇CNS就励1000多万,北大的财政会不会夸不知道,显然川农不会。

  至于发一篇论文励多少钱那是学校和国家的事,但发不发灌水文章,跟不热点,跟不跟风那是科学家自己的事。至于羡慕眼红与否,那也是自己的事。国家给你津贴是国家的事,拿不拿出来讲那是你的事。不能因为有些人出来讲,国家就不发了。

  国家或者学校还是需要励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给别人行赏的事,我们就别参与了,还是埋头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吧,这才是科学家应有的态度。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