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候选理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

※发布时间:2017-8-19 21:40:0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该理论了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该理论以广义价值论为基础,在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相统一、物质财富生产和社会财富创造相统一、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相统一的基础上,论证了在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财富是按照各生产要素所做出的贡献分配的。根据这一理论,非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不等于剥削,而作为无偿占有他人财富的剥削本身恰恰是对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偏离或否定,剥削与私有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只要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消灭剥削,与私有财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可以并行不悖。这就为私有财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1.该理论具有独创的学术价值:每当经济理论界的有关研究为党的文件语言后,时时会有“发明权”的争议,但唯独对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理论没有出现过“发明权”的争议。因为大家都清楚,正是谷书堂教授和蔡继明教授于1988年首次在中国学术界提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而且多年来,他们一直对这一重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截止到2006年底,前后表了46篇相关学术论文,出版了4部相关学术专著。对于一个创新性理论进行长达20年的研究,积累了如此丰硕的系列,这在我国经济学界是独一无二的。谷书堂教授和蔡继明教授是这一理论当之无愧的独创者,这一点在张卓元教授主编的《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中、柳欣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学30年》、陈东琪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学史纲(1900-2000)》,张卓元等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 第一分册》、吴太昌等主编的《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中,均给予了肯定。王振中教授还将那篇获得、中央党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论文的文章收入他主编的《中国经济学百年经典·下卷:1979—2000》(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尤其是作为这一理论重要支撑的广义价值论,既不同于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又有别于斯拉法的价值论,可谓独树一帜的另一种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价值论。这使得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与萨伊的“三要素理论”以及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了界限,成为中国经济学界唯一以自己独创的价值理论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经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证明:截止到2009年8月8日,谷书堂、蔡继明1988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研究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被期刊论文共引用288次,其中他引254次;专著被引用90次,其中他引87次。

  2.该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理论是在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之后的第二年即1988年提出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表述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当时,“按生产要素分配”还被理论界普遍视为资本主义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也一度被当作资产阶级化观点受到。但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步得到执政党的承认。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调整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2002年的首次“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2007年的报告进一步将这一分配原则上升为分配制度,强调“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2012年的进一步强调: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更加具体地要求: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此前四种生产要素基础上又增加了土地要素,强调:“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

  总之,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超前提出,为我国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确立以及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制度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

  3.该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理论不仅推进了中国转型期分配理论的创新,从而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要素市场的建立,从而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该理论阐明了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把各生产要素的贡献与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是否一致作为判断是否存在剥削的标准,从而证明剥削与私有制之间并没有本质的联系,消灭剥削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并行不悖,这就为私有财产的条款写进以及将非公有制经济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在当前公侵害私有产权现象时有发生,民间资本投资内冷外热,大量富人财产向境外转移的情况下,该理论为全面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制度依法产权的意见》,加大对的私有财产力度,制定有效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谷书堂、蔡继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理论纵横》上篇,人民出版社,1988年。

  5.蔡继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南开经济研究》,1988年第3期。

  7.谷书堂、蔡继明,《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经济学家》,1989年第2期。

  10.蔡继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的价值基础》,《中青年经济论坛》,1989年第4期。

  20.蔡继明,《按贡献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人民论坛》,1998年第4期。

  21.蔡继明,《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实质是按贡献分配》,《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6期。

  22.蔡继明,《中国脑体劳动收入差别:分析和价值判断》,《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24.蔡继明,《论分工与交换的起源和交换比例的确定——广义价值论纲(上)》,《南开学报》,1999年第1期。

  25.蔡继明,《论广义价值论基本及广义价值与劳动价值的关系——广义价值论纲(下)》,《南开学报》,1999年第2期。

  28.蔡继明,《论非劳动生产要素与价值决定的关系》,载于王振中主编:《经济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9.蔡继明,《论非劳动生产要素与价值决定的关系》,载于王振中主编:《经济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2.蔡继明、袁易明,《中国21世纪收入分配展望》,王振中主编,《展望21世纪中国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年。

  34.蔡继明,《21世纪中国理论经济学展望》,载于吴倬主编:《在二十一世纪的地平线上――人文社科学者展望21世纪》,东方出版社,2001年。

  36.蔡继明,《关键是弄清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也谈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术月刊》,2001年10月。

  38.蔡继明,《社会主义转型经济中的平等-效率分析》,载于王振中主编:《中国转型经济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物价出版,2002年。

  40.谷书堂,《对按要素贡献分配及其与收入差距扩大关系的思索》,《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41.蔡继明,《按贡献分配是理顺分配关系的基础》,《中国报》(理论周刊),2003年4月21日第6版。

  43.蔡继明,《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剥削》,《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7卷第1期。

  44.蔡继明,《分工交换中的价值计算: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0 次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45.蔡继明,《广义价值论与功能性分配》,《经济学研究报告》(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8.蔡继明,《收入分配理论》,载于胡家勇主笔:《转型经济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

  52.蔡继明,《消除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理论障碍》,《科学中国人》,2004年第12期。

  55.蔡继明,《中国的经济转型:从体制到制度创新》,《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者审阅,新浪网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