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化名)是西部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业余时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论文中介代理。“现在买卖论文比起5年前,无论操作程序还是提供的服务,都进入到更高阶段。”李华说,在论文买卖Q Q群里,已经通过编辑部审核的论文就像放在超市里的商品一样任人挑选,这种论文一般售价在2万至5万元之间。(
无须讳言,如今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已经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Qq、短信中泛滥的,“需不需要发表论文”等信息,早已令论文的“身价”跌落神坛。但不屑归不屑,论文在评职称、拿学位、申报科研经费中的“硬通货”地位,一边大骂买论文,一边又不得不偷偷“消费”几篇参评。
有人推算,我国论文市场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要知道,2012年淘宝网的平均日交易额只有30亿,可见“论文经济”已大到什么程度。然而,“论文经济”泛滥,必然会催生劣币驱良币的负效应。试想,花钱就能买论文,谁还会在实验室里不分日夜的分析数据?花钱就能“撬开”职称评定的门,谁还会在教学中、工作上“瞎费劲”?如此一来,最后受伤的一定是学术的“纯度”与工作的态度。
平心而论,有关部门对论文买卖的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可“论文经济”为何一直逆生长呢?没有买卖,哪有?无疑,刚性的论文需求,“论文产业”必然繁荣。而论文需求旺盛的根源是,以论文为核心的职称评定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譬如,部分学校评定职称,中央级期刊发表论文加2分/篇,省级发表1分/篇,而优秀教师只有0.5分。试想,性价比这么高,谁不挤破脑袋文?因此,只有职称评定升级,“论文经济”才能“下架”。
对有关部门而言,要做的无非是两件事,一是要继续对论文刊发的产业链,迎头痛击。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期刊编辑里应外合,可见“论文”已被污染到什么程度,净化学术刻不容缓。当然,更重要的是,减少论文与职称评定不必要的。试问,在广大中小学、普通事业单位,“意淫式”的论文对工作有何促进意义?因此,让论文与职称脱钩,也是有关部门的必选动作。对确实需要论文指标的评定,要在审核上较较真,挤一下论文中的“水分”,去去“虚火”。
国新网许可证3212006001号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54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10153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