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布时间:2018-2-7 21:39:4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摘要]人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主体、发展目的和发展动力,是目的与动力的辩证统一。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现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调发展的根本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忽视人的发展的倾向,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回归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本源上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几个基本原则,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发展与人民的发展相统一。

  为什么说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由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人民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万事皆靠人,人民不仅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目的与动力的辩证统一。只有发展由人民共享,人民自身的发展才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动力。2015年10月29日中国第十八届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简称《》)提出“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6年11月24日,习在中央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以来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它的提出解决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问题,也为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指出“全部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①同时,这个实践的主体是人不是物。正如马克思费尔巴哈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②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一切社会形态生产生活的实践主体都是人,是人的活动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形态。但在社会主义出现之前的社会,人的作用都是被忽视甚至是抹杀的。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在社会生产中占地位,社会的发展是以资本为中心,资本对利润的追求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常态,而人则成为了资本的附属。工人成为了资本的雇佣劳动者,靠劳动力维持生活,工人生活的好坏取决于资本的发展,而不是自己。社会主义是第一个将人的实践作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主体的,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是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和鼓励资本的存在与发展,但这一切首先是以服务和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是而且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践主体是人民而不是资本,这一点是始终要明确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体地位,就是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不是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落后,迫切需要通过引进和发展资本来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③因此,经济建设的紧迫性和对资本的现实需要,导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一直存在忽视人的现象,对经济发展的渴望导致很大程度上片面地追求利润和P指标,其结果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表现为对资本超过对人的重视。从实践来看,我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在利用资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重视资本而忽视人,这也是我国近些年很多社会、经济、等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及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这一趋势的扭转,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回归到人民的发展的本源上来,真正发挥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实践主体地位的作用。

  《》提出“人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指出这也是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不同的有着不同的发展目的,将人民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是和以前任何完全不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里指出:“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④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正是让整个社会都服从于资本的利益,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目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资本的生产还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并在一定时期有所发展,但这种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它的发展是公有制占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内的发展,只要公有制的主体不,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更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积蓄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是要服从于广大人民的利益,服从于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以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一方面使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目的回归到它本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从根本上指导社会实践,将经济发展的为人民所拥有,由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而不是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的成为资本追逐更多利润的手段。

  同时,经济发展是为了人的需要还是满足资本对利润的追求也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和生产的效率。看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经济增长的效率直观的比较是产出的速度和规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为了利润往往不断扩大生产,而不顾这种产出的实际需求是什么,以利润为导向而忽视人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大量的商品堆积和生产过剩的普遍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⑤资本作为过去价值的体现,为了不断获取利润而生产,结果就是造成死劳动抓住了活劳动,表现为人成为资本的对象,为了不断实现资本的利润而劳动。人的需要和满足首先要服从于资本的需要,社会生产的目的是资本而不是人。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人支配资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用资本来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相反,这点是始终不能忘记的。从现实看,目前供给侧出现的大量低端和无效供给,很大程度就是长期以来只追逐利润而忽视人民需求的结果,所以才会出现一方面国内供给过剩,产品积压,劣质商品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对国内产品的不信任,出国购物、网上海淘盛行。推行供给侧,必须将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从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切实提高产品质量。从生产实际看,生产如果只为了利润,而没有可满足的需求,那么这种生产最终也是低效的,并且成为过剩产能的来源。相反,以人民为中心,为满足人民的需要而生产,这种生产就是高效的,有效率的,也是可持续的。

  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成功的,成就举世瞩目。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经济发展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产能过剩就是突出的表现。供给侧要化解过剩产能,首先要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动力。这就要求要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

  生产力包括物的生产力和人本身,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即人本身……”。⑥物的生产力有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人本身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生产力的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被看作是简单的雇佣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为资本创造利润的工具,人在生产中并不具有性,人在生产力中是附属于物而存在的,这也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所有制,居于社会发展中心地位的是资本,而人作为资本雇佣的劳动力,只是资本获取利润的工具。所以,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人虽然在客观上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但在主观上是被动的、消极的。作为剩余价值生产的工具,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不仅没有被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而且由于技术分工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化,了人的发展,造成了两极分化,使人的需要与生产过剩的矛盾不断加深,形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指出,“因为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求,而是生产利润,因为资本达到这个目的所用的方法,是按照生产的规模来决定生产量,而不是相反,所以,在立足于资本主义基础的有限的消费范围和不断地力图突破自己固有的这种的生产之间,必然会不断发生冲突。”⑦这种冲突往往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面过剩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最典型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大批工厂银行倒闭,无数工人失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在危机爆发的形式和表现上和大萧条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根源依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只是这次过剩集中表现在住房商品上。正是由于个人的住房需求和住房生产的供需矛盾,导致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兴起,通过资产证券化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的推动,最终形成了影响全球的次贷危机。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决定了人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资本主义条件下有着本质不同。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是物的主人,而不是受物,人是自觉地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近年来,由于在实际发展中出现了忽视人而重视物的倾向,尤其是随着资本的发展,对人的忽视有加重的趋势,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对生产关系及时进行调整,重新正确认识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解决产能过剩和推进供给侧的关键。人作为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无论是科技发展、管理创新和大众创新创业,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来自于人的创新,由人来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发展终究是由人来推动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发展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发展决定着生产的发展,只有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经济发展才能有不竭动力,才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肯定人民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只要充分调动起人民发展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国以来一直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一直是经济发展。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不是就是否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线呢?事实上不是的,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作重点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观和总要求。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分化、生态等问题,反映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又一次面临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协调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进一步强调人民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人作为社会生产中的决定力量,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一致的,没有人的发展的生产发展最终会受到自身的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质是资本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次要的,是服从于资本的发展的,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和利润最大化的需要恰恰是要人的发展的。因此,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的矛盾冲突和由此引起危机。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来源,决定了人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是主体性和决定性的,而不是资本。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同时,人本身也得到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始终保持协调发展。

  应该看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注产力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着重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脱节,生产关系越来越显出与生产力发展的不适应、不协调。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反映出在局部范围内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发展的不适应。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所有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容纳不下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⑧因此,正是资本的私人所有制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制约,这种所有制在发展资本的同时使人的发展片面化,它在为资本积累财富的同时,使广大人民不断被。它用来克服危机的办法是“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⑨而这样的结果只能产生更猛烈的危机。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资本利益关系还是人民利益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

  与资本所有制相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首先来自于对人的重视,人民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统一。尽管在现阶段,资本发展与人的发展同时存在,但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民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人民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动力的辩证统一,人民的发展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只要以人民为中心,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部分,就一定不会出现资本主义条件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导致的生产过剩危机。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要明确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私人资本的发展为中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私人资本的发展,发展的结果就是资本对利润的积累和人的发展的片面化,以及与之相伴的整个社会的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也伴随着资本的发展,在一定时期甚至需要资本的大力发展,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资本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资本的发展代替或者人民的利益。但一些人往往混淆了这点,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建设等同于资本的发展,忽视的根本性质,在实际中为发展而发展,忽略甚至人民的利益,出现与民争利,公权侵占私权等矛盾和问题频繁发生。还有些人将市场本身看作发展的目的,一切问题靠市场解决。有些人将经济发展和自己的政绩相联系,盲目追求P的提高。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也被一些人定位为单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忽视了国有企业本应具有的社会职责。如果国有企业不从人民利益出发,不从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应肩负的责任出发,而是从一己的出发,从本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出发,那么就可能改变国有企业的性质,成为垄断专营的,从人民利益的者倒向人民利益的损害者,甚至给人民带来。因此,如果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那么人民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无法落实。

  从生产力的发展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化解当前诸多矛盾的根本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总是让生产力的发展陷入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中,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引起市场规模与生产扩张的矛盾,只能通过危机寻找出,结果却为未来更大的危机创造着条件。究其根源,这是和资本主义发展对人的忽视和分不开的。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来看,借助资本来发展生产力是早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但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如果还只是重视生产而忽视人,为追求利润而生产,而不去考虑生产满足的对象,就必然会产生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现阶段,必须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以人民为中心,使生产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目的,加快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发挥民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激发人民创新创业的热情,使人民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占有,生产的发展直接表现为资本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中,所有制基础是由公有制占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构成的,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整个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占地位的社会内,非资本主义的生产者也受资本主义观念的支配。”⑩那么在社会主义生产占地位的社会内,非社会主义的生产者也要受到社会主义观念的支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人的发展而不是资本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尽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值规律和供求调节试图保持生产的平衡,但资本内在矛盾却总是打破这种平衡,并引发生产过剩的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与市场同时存在,但都是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的。我们既要利用好它们的优势,又要防止出现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基础,是人民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根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为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本身的发展,它的长期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有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可以把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交换中可能会产生的雇佣劳动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其受整个社会主义生产的制约,从而使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不变,使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保持不变。

  因此,在实践中,对于当前产能过剩引起的供给侧问题,不仅不能按有些人说的通过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将国有经济私有化来解决,而是要更加坚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积极发挥好公有资本的主导作用,尤其要发挥好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将生产发展与人民需要相结合,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指导,利用产业基金、货币基金、股权众筹、融资融券等多种金融形式,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高端和有效供给,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社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先进的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资本主义只重视资本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人民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统一、互相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表现为生产力的增长,而且反映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生产关系根本是人与人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本质上是人民的发展。以来,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我们对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生产关系增加了资本的成分。调整后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解放了生产力,使生产力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的发展滞后了。今天我们又面临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果说上一次生产关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现在面临的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原有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的阶段,也就是人民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具体工作要求相统一,就是将经济发展与人民的发展联系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长期和短期的关系问题。经济利益是短期利益,人民的利益是长期利益。只有考虑长期利益,短期利益才有意义。从以人民为中心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阶段性的任务,而以人民为中心是始终要的长远任务。以人民为中心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因为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就不能得到提高和改善。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唯生产力论,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是要实现和满足人民的利益。

  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看,奴隶社会是以奴隶主的利益为中心,封建社会是以地主的利益为中心,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的利益为中心,社会主义是真正的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看,每一个更先进的生产力发展阶段,都对应着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在我国初期,由于生产力落后,更加强调经济建设重要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线,但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资本而忽视人的情况。当前的产能过剩就是主要的表现,虽然这种过剩是结构性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所表现的全面生产过剩,但这种过剩产能本质反映的还是扩大的生产与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需求不协调的矛盾。因此,更加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是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需要。人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也不断在改变社会生产的结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着重发挥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践主体地位,将人民作为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人民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使经济发展和人民发展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协调的矛盾,通过人民的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进而实现人民自身的不断发展进步。

  ①②④⑤⑧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6、54、283、287、278、278页。

  从宝蕴楼到前三殿,从珍品文物到绝世技艺,中华传统文化拉近了两国元首之间的关系,更令这次举世瞩目的外事活动洋溢着东方文化的璀璨。【详细】

  文艺作品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对国民教育、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起引领作用。【详细】

  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领导人民实现了深层次的和根本性的变革,就是得益于党的建设和领导力的不断增强。【详细】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要以“六个统一”为行动方向,为党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始终是坚强领导核心提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