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粉丝规模在10万人以上的网络红人数量持续增长,较去年增长51%。其中粉丝规模超过100万人的头部网红增长达到了23%。而网红数量增长的一大原因是粉丝数量的增长,截止2018年4月,中国网红粉丝总人数保持了之前不断增长的势头,达到5.88亿人,同比增长25%。
在网红人数与粉丝规模持续双增长的下,网红经济市场规模以及变现能力也随之增强;网红人数和粉丝规模的双增长亦为其产业链的发展及完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伴随着网红数量的大幅增加,其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早期的娱乐内容作品创作以及美妆到接下来的知识科普、信息分享,再到现在的美食、财经等亟待挖掘的新兴垂直领域,都在不断发展成为孕育新生代网红的土壤。
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传统的文娱领域依旧占据网红所在领域的主导,其中搞笑幽默占比相对最高;时尚、帅哥、娱乐明星等领域占比均在6%以上。
知识社群型网红的“知识变现”:随着互联网生态的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式发展和消费观念升级,曾经的免费知识互联网”,在内容创业、知识电商和互联网分享平台的裹挟下,渐渐升级为付费知识互联网”,主张为知识付费、为价值买单”的知识电商。这类“网红经济”,以罗振宇的逻辑思维为代表,许多知乎大V、自大V的存在满足了大家低搜寻成本获取知识的需求。一些传统的人、知识网红和内容制造者,已经顺利完成转型,占据了知识侧入口,收获了大量粉丝和客观的经济收益。
短视频或直播型网红的“流量变现”:从2016年开始短视频迎来春天,“小咖秀”、“快手”、“秒拍+微博”轮番上场。在众多“短视频+社交”的泛娱乐化轰炸下,涌现出大到Papi酱这种为自己引资1200万的大咖,小到微博上圈粉十几万的初级网红。“网络红人”的存在,就是网红经济存在的基础,粉丝越多,他们宣传的产品就更有市场。
短视频之后便是网络直播,诸多直播平台如花椒、映客、一直播一手捧红的网红多如牛毛,再加上这些形形色色的网红本身就是一个个低价高产的流量黑洞,他们的变现能力不可小觑——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市场整体营收规模达到304.5亿元,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2亿人,年增长率达到22.6%。
电商类网红的“买买买变现”:目前电商类的网红多以销售服装以及美妆为主营业务,雪梨、林珊珊、滕雨佳、大喜等是其中比较成功的网红,她们利用新浪微博作为流量入口吸引粉丝。
这类“网红经济”,粉丝基础好粘性大,自带流量。传统淘宝店铺推广有首页橱窗等,费用高而且效果也不好。而网红大多有良好的粉丝基础,这些粉丝不止带来大量流量降低了推广费用,而且忠诚度高。另外,她们的产品定位适宜,模式简单——网红拍照-粉丝反馈-打板生产-上架,大大缩短了传统服装制造的生产周期。与过去的明星艺人相比,网红相关联的商家售卖的产品也是针对大众市场,网红的推广价格低、效果良好,性价比更高。
大规模网红孵化的诞生,标志着“网红经济”真的已经了发展的快车道。不过,网红经济终归乘风而起,发展过快的同时在内容、产品品质等方面存在着短板。
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红产业规模近528亿元人民币,2018年有望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2015-2018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7%。
网红内容方向逐渐增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对新奇事物的不断渴求,粉丝们逐渐把注意力从真实存在的人转移到了虚拟创造的“人”和形象上,而这些新的形象,也在逐渐崛起为新一代的网红。相比于现实人物,虚拟人物以其特有的可塑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加了自身的速度和认知程度;而其自身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也赋予了其强大的营销能力,博得了广大广告主的青睐。
网红职业化趋势加大。伴随着网红经济的逐步专业化以及MCN机构产业的完善化,网红与MCN机构签约成为专职网红成为了一种新趋势。相比2017年,今年头部网红与MCN机构签约占比仍有所提升,达到93%。签约MCN机构的网红人数逐渐增加,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会把网红当成自己的正式职业和工作;而MCN机构也在为网红带来诸多裨益的同时,通过更精准的流量引导以及更多元的分发渠道,将更有效、更丰富的商业变现方式赋予网红。
多平台化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内容领域衍生出了众多的平台,也因此导致了曾经扎根于单一平台的走红方式无法跟上市场的节奏,在适合自身优势及内容的多个平台同时上传作品,以吸引不同使用习惯的粉丝成为了如今网红们提升自身知名度及吸引流量的新方式。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网红经济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乔四玩死过的女人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