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国际期刊集中撤稿107篇中国论文 科技部:正逐一彻查 将“零”

※发布时间:2018-11-14 6:07: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在今年4月发表了一篇撤稿声明,宣布撤回107篇发表在期刊《肿瘤生物学》(该期刊曾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上的论文,而这107篇医学论文的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此次大规模撤稿事件,在学术界引起不小震动。

  对于撤稿事件所涉作者的调查处理情况,今天下午,科技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中国科协等单位在科技部举行记者会,向社会通报。

  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回应,此次论文集中撤稿事件虽是个别案例,但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术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科技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正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对查实存在问题的论文作者将按照统一尺度、甄别责任、严肃处理,向社会公开。同时各部门对涉事论文作者承担或正在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建设、人才计划和科技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相关科研项目、基金等予以暂停。

  针对此次撤稿事件中参与造假的第三方中介结构,各部门联合启动网下清扫工作,打击论文造假的“灰色产业链”。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同时也强调,对数年来的论文集中、大规模撤稿是不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负责任的。绝不能因为个别科研人员违反科研诚信要求、科学,就否定我们整个科技人员队伍,否定广大科研人员做出的杰出贡献。

  当地时间4月20日,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表撤稿声明,声明指出,经过彻查,已经找到足够,确信这些论文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有造假行为,以此公布。

  此次撤稿名单长达数页,不仅列出了撤稿的论文题目和刊号,还有作者姓名。涉及的107篇、524名医生和在读医学生,来自中国。

  同行评审也就是评审人评审,是国际论文录用的重要环节。按照施普林格的论文接受规则,作者之后,编辑会安排评审人就论文的科学严谨性,做评审和评价,这些评审人,也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专家以报告形式提供给期刊,之后编辑决定是不是发表。

  此次论文的撤稿原因,就是因为评审人造假。论文作者在的同时,推荐一名并不存在的审稿人,并署自己或合作者的邮箱。亦有人推荐真实存在的同行专家,但在署邮箱时造假。这样一来,“运动员”自己就成为了“裁判员”,从而得到“理想成绩”。

  对此,记者通过电子邮件书面采访了施普林格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对于此次撤稿的原因、细节和后续影响,彼得巴特勒代表施普林格给出了回应。

  首先,此次撤稿的论文发表于2012-2016年间的《肿瘤生物学》,“并非是又出现了新的违规情况,而是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在2015年撤稿后,进一步人工核查所发现的结果。”

  “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针对撤稿事件,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曾回应称。

  2015年8月,斯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论文均出自中国作者,给出了的理由也是“同行评审中涉嫌造假”。

  记者多方了解到,《肿瘤生物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就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2016年评分不到3分,远低于8分以上的知名专业期刊,而像《自然》这样的期刊影响因子评分可以高达38分。

  影响因子评分2.9的《肿瘤生物学》目前已经与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解约,归属在美国塞奇(SAGE)出版社旗下。出版机构施普林格之所以此时公布已经与其解约的期刊撤稿行为,旨在“清除不良的科学记录”,清算的是一笔旧账。

  其次,施普林格回应, “找到了确凿的,证明这些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被做了手脚。撤稿论文的同行评审人姓名真实,但是邮件地址却是假冒。编辑以为论文发送给了真正的评审人,但是在与真正的评审人进行调查和沟通之后,确认评审人其实并没有对论文做出过评审。”

  施普林格还表示,“对同行评审及系统做手脚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此次撤稿不会造成今后对中国科学家的采用更严格的流程要求,但是对作者的评审人名字会彻底地核查。”

  杨得志炮轰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