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知名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发布撤稿声明,宣布撤销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于2012年至2016年间发表的107篇学术论文,涉及作者524名,几乎都与中国有关,这些作者所在单位既有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也包括一些重点高校。
对此,中央人民新副总编辑王健介绍到,同行评议是出版社是否发一篇论文的关键。由于出版集团的编辑并非熟悉各个行业,因此允许发稿作者自荐评议专家,由专家来鉴定、评审论文的学术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就钻了,提供了专家真姓名,但留的是假邮箱,进而评审意见也是假的。
政治文化部周刊编辑室主编赵婀娜直指出版社审核缺陷,她认为出版集团因同行评议造假而撤稿的事件并非第一次,在类似事件开始发生时,同行评议的漏洞并没有引起重视,如果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能够多一道把关的程序,造假的论文便少了可乘之机。
但“制度的漏洞并不能成为我们污点的清洁剂”,王健说道。发表一篇论文,最关键的是文章的学术价值。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任何第三方或者利益中介起到关键作用,都是学术上的污点,程序造假也属于学术造假。因为诚信不容讨价还价,科研问题一定要严格对待。
对于此次医学论文造假的原因,有人质疑同行评审机制有漏洞,有人作者缺乏诚信意识,但更多网友把矛头指向中国的职称评审机制。论文是中级以上医生晋升的硬指标,一些网友认为没有SCI论文就不能评职称,是晋升制度把医生逼上造假之。
赵婀娜指出,确实存在学术评价导向“跑偏”的问题。现在把发表论文作为评职称的重要指标,但在时间、精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高质量的论文很难写出来,造假论文自然而然就流出来了。
论文造假背后,是否是职称评审的压力?王健认为,一个讲诚信的人可以不要一个主任医师的名头,但不能造假,这是问题。无论是否评职称,论文都应当是医生的必备功课。因为医生的临床经验,对于该领域继续深入研究、未来在治疗人类疾病方面有更多突破都非常重要。
赵婀娜补充道,一篇SCI论文意味着给国际同行提供了一个标准,全世界大量的科学家都以此为范本做相应的研究。一篇造假的论文不仅仅是丢了学术的品格,更是让以此为范本的科研努力都付之东流。
科研造假之后,有人呼吁,打击造假行为。王健认为,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较低所致。对此,他认为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诚信美德,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社会,才能形成一股诚信的习惯,全社会的诚信水平才能提高。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