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会一直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中国前行。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冯霞——
“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优势,是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重要。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建设的时代,着力推动中国特色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不断得以发掘,制度自信日益增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坚定制度自信,是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进步的应有担当。”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在回答中国为何有坚定的制度自信时,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霞如是说。
冯霞,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我县地地道道的黄沙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条,冯霞直言没有想到过。1989年,冯霞考取学院,就读政史系历史专业,1992年被分配到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当助教,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共课。“一个学历史的人去教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只能自己摸索、探究。”在共青学院,冯霞一边给大学生上课,一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我发现一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兴趣就越来越浓,因为它一直在创新中发展。”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浓厚兴趣,更好地提高理论素养,从事教学工作,冯霞有了读专硕的想法。读专硕,意味着冯霞要放弃大学的稳定工作。“当时真的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不够,就想多读读书再来教学生。”1995年,冯霞跨专业考研考取南昌大学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在南昌大学静心学习三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毕业后,冯霞在江西师范大学任教,近十年间,从、副教授一直到教授,冯霞一边教书一边做课题研究,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连续两届获评江西师范大学“三育人”——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及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数十年的研究,冯霞深深体会到,唯有对真理有所,才能激发追求真理的热情。为进一步坚想,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2006年,冯霞考取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科社与国际共运专业博士,精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学科的经典著作,同时把研究的方向转向中国政治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了我国重大现实问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2009年5月,冯霞发表博士学位论文《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研究》,运用系统论分析、研究,从构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系统中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发展价值目标、政治运行机制、政治实践径、政治文化等系统要素的全面分析和整体把握,来论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从分析系统各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来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径、前进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同年6月,该论文作为冯霞的著作发表出版。然而,为人所不知的是,写中国的问题,是很多人不愿不想触及的雷区。本来在华师攻读博士,冯霞一直为自己设计一种生活,清心寡欲做学问,不受纷繁世界的和。“因为学问出于,方能致远。”冯霞说,随着在校读书的深入,思的开阔,慢慢对这么 “热闹”的东西,有了一种胡适先生说的“没有兴趣的兴趣”, 也慢慢有这样的直觉:是近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融汇点。它既蕴含了中国传统的基因,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依据,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在的处境进行研究,就是研究我们身处时代的最现实问题。
2014年初,冯霞到厦门大学任教,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积累较丰厚的研究。今年6月,冯霞在理论版发表文章《把制度自信和制度创新统一起来》,从完善和发展中国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实现制度自信与创新互促共进、根据现实需要推进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中国特色自信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这不是冯霞第一次在国家级报刊平台上发表文章,但她依然很兴奋。“在发表文章确实太难,能再次发表,这对我的研究是一种肯定和鞭策。”近年来,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7项、省高校人文项目3项及校级项目多项;在《》《日报》理论版发表论文7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社科优秀5项、其中一等1项、二等3项、三等1项。在厦门短短两三年,入选福建省第五批引才“百人计划”和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