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近代以前,欧洲文明圈的核心是在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地区。南欧有三大半岛,最西端是伊比利亚半岛,属于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西葡在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一度称霸海洋。中间的是亚平宁半岛,也叫意大利半岛,毫无疑问,是意大利的地盘你,罗马帝国核心区便是这里,在漫长的中世纪你,意大利对欧洲文明的发展影响一直很深远。最东端的是巴尔干半岛,是南欧最大的半岛,古希腊文明便在此孕育,今天,巴尔干半岛上也有十来个国家和地区。
比起伊比利亚半岛和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就显得复杂混乱,长期被称为“欧洲火药库”。比如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便发生在这里,前南斯拉夫内战,科索沃战争等世界的战争,影响着国际格局。
位于欧洲东南端的巴尔干半岛,三面临地中海,总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人口5500万,民族众多。
巴尔干半岛全境多山,巴尔干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罗多彼山脉等一系列大型山脉纵横交错,全境高达70%的山地面积,盆地、平原相对稀少,且分布零散,规模有限,不利于大规模工农业生产,地缘实力有限。没有丰厚的物质做基础,就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文明体系,巴尔干半岛因地缘格局的,很难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四分五裂是常态。
巴尔干半岛身处亚欧交界处,但又具欧洲核心文明圈以及伊斯兰核心文明圈都有一定距离,难以受到主要文明的辐射,加上自身地缘结构的劣势,长期其它主要文明被边缘化。虽然,古希腊和东罗马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也极大影响,不过,古希腊是以地中海区域贸易为依托,而东罗马帝国则是因君士坦丁堡特殊地缘区位的关系,两大文明与巴尔干半岛的整体关联并不太大。
巴尔干半岛虽三面环地中海,但地中海只是一个内海,对外的地缘屏障作用有限。而巴尔干半岛紧临西亚,与北非隔海相望,北部是匈牙利大草原,外来进入难度不大。虽然,巴尔干半岛地缘格局相对,但却处在外敌包围之中。无论是古典时期,中世纪还是近现代,巴尔干半岛几乎都处在战乱的漩涡中,难逃宿命。
而巴尔干半岛的宿命,缘于身陷三大地缘的夹缝中心,欧洲(西欧、南欧)、西亚以及东欧三大文明将巴尔干半岛团团围住。西亚自小亚细亚半岛和东地中海,东、南两面通向巴尔干,欧洲则是借亚得里亚海和多瑙河平原,从西、北方向压至,东欧则主要以黑海及其沿岸为战略通道,以东北方向南下,巴尔干身陷多方夹击之下。
如果巴尔干半岛本身地缘实力强大,又有一个强势文明国家,可以维持自身的性,那么,面对外部的进入,巴尔干半岛还可以去应对,可是,这都是及假设,改变不了其地缘格局的缺陷。
而三大地缘为了开疆辟土,扩大影响力,或者是任一方面对其它两方的进攻时,巴尔干半岛就会沦为他们的前方战略缓冲区,成为他们厮杀的角斗场。远的不说,就拿俄罗斯帝国崛起后、奥斯曼帝国强盛时,东正教、、伊斯兰教在这里相残相杀。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国解体而引发的民族对立和内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物质损失,内战直接导致了南斯拉夫的和。1999年,由科索沃的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最终导致俄罗斯彻底被挤出了东欧原有圈。巴尔干半岛长期都处于战乱动荡的中,倒是南斯拉夫解体后,至今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不过这都是后话,是在西亚以及东欧没落,欧洲一枝独秀的局势下而得来的稳定。
但是,在欧洲、西亚以及东欧三大文明都是半斤八两,没有谁能完全压倒谁的情形下,巴尔干半岛终是不能摆脱其成为三方逐鹿场的宿命。
再则,巴尔干半岛本身处在欧洲文明核心圈——西欧,西亚文明地缘核心——两河流域,以及东欧的核心——东欧平原的边缘地区,地缘关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这样就会导致各大文明辐射到巴尔干半岛的力度和速度,同时,就算巴尔干沦为某方范围内,其地缘上的疏离也决定了各以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是将其捏在手里,不至于被其它抢去罢了。
巴尔干自身地缘实力不济,使得其不得不沦为的对象,任由三大在自家地盘上,搏斗厮杀,巴尔干人民身陷连绵不断的战乱纷争。而其地处三大地缘中心夹缝的地缘格局,又决定了三大都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它沦为任意一方的地盘,因其归属或倾向,对近东,欧洲地区的战略格局都有深远影响。
而这三大文明在近现代的影响力又非同凡响,无论是欧洲、文明体系,还是俄罗斯东正教文明体系,以及中东伊斯兰文明体系,都不是省油的灯。一旦巴尔干半岛发生一丁点地缘冲突,就如同蝴蝶扇一扇翅膀,带动三大文明,乃至整个世界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而巴尔干身处各方的夹缝之地,按理说是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缘区位,来实现夹缝,左右逢源,取得最大的利益。不过,这样的良机也只是出现在南斯拉夫的兴起之时。那么,为什么南斯拉夫可以扭转巴尔干半岛动荡混乱的局面?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