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课上不好不管发表了多少文章不管名气多大也不是真正的特级教师!

※发布时间:2018-8-15 20:35: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应该说,自发而自觉的课堂研究是我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我至今还保留着每学期打磨几节课的习惯。不少课已多次公开展示,获得了不少认可,但我还会再琢磨不同的教法,所以我的许多课都有不同的版本。

  有年轻教师把我当作有成就的人,问我如何达到今天的高度。我说:热爱语文吧!这不是套话、大话。因为唯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才能使一个人不离不弃、地去做一件事,才能够做得好并由此感受语文教学带来的无尽快乐。

  于是,我用心琢磨课堂教学。那时候,没有教研活动,没有教研员,学校里连一本专业的也没有,更没有什么师徒结对、专业培训和名师培养工程。所以,每学期一拿到材,我就选几篇课文进行深入研究,琢磨着怎么教学生才会更喜欢。

  应该说,自发而自觉的课堂研究是我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我至今还保留着每学期打磨几节课的习惯。不少课已多次公开展示,获得了不少认可,但我还会再琢磨不同的教法,所以我的许多课都有不同的版本。

  20多年来,上公开课成了我一个很重要也很平常的任务。在省里获之后,当时的县教研员也是我语文教学的启蒙老师丁如愚先生便带着我到各个乡镇去巡回上课,后来还到几个邻近的县去上课。让我开一节课,成为学校每次对外教学研究活动的保留节目。县、市、省要举行语文教师的活动,也常常指定我上公开课。当然,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收获总是丰富的。从中我渐渐感受到语文学科和语文课堂巨大的内在魅力。

  新一轮课程启动之后,由于我是两套初中教材和一套高中教材的主要编写者,在教材使用培训的过程中,我常常要根据教材组的安排和一线老师的需要,用具体的课堂告诉老师们材应该怎么使用,新课程的应该怎么体现。

  2012年,全国中语会在苏州中学召开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我原准备上六节课,从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上不同文体的阅读和写作六个不同课型。活动组织者都劝我这样太累了,说别人开研讨会常常是其他人上课,其他人,自己能上一节课就不错了,有的一节课也不上。

  这些情况我不是不知道,但这不是我的风格。我要用思想引领课堂,用课堂表达思想。在我看来,不能用课堂表达的教学思想,其价值都值得怀疑。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热爱课堂,我要用我的课堂表达对课堂的热爱。后来在爱人和朋友们的之下,我减掉两节上了四节课,开了两个。

  大家各抒己见,如切如磋。大家都知道,现在评课的风气并不很好。但不管是小范围的研是大型的活动,我的评课总是坦诚的态度,不虚美,不隐短,既肯定可取之处,也直言不足所在,既指出问题,也说出改进的思。

  有时候是一两位年轻教师上课,我带着大家一起评点,有时候是我们一起去参加大型的教学活动,听完课坐下来一一讨论分析。有时候是我和他们一起上同一篇课文,进行比较分析;有时候我也会上一节没有进行任何加工甚至是从来没有上过的粗坯课,让他们来打磨。有时候相互后再上一节课,再进行研究分析。

  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共生教学是我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我提出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学被严重扭曲的种种异化现象,而对什么是语文共生教学,我在多篇文章和专著中进行过系统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早已是一个常识,可人们对此思想的理解仍有许多误区。在我看来,所谓学生主体不只是学生举手多、发言多,更不是学生说的、做的就都正确,而首先是对学生学习的尊重。学生主体首先是让学生做自己该做的事。

  一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二是以答案为中心,教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教师说答案学生记答案;三是上课就放幻灯片,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四是教师信马由缰,学生信口乱说;五是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呼百应。不用我细细剖析,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中没有学生真正的学。

  课堂教学中要看得见学生的学,既要看得见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看得见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结果。语文课堂二维评价的简单方法:即先看学生的学,再看教师的教,最后看两者的关系。看学生的学,就是看在这节课中学生做了哪些事,做的是不是该做的事,是不是能做的事,学生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在做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

  要让课堂上看得见学生的学,首先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很多语文课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是不能的。什么是好课,第一个指标是学生的学习时间。阅读课要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写作课要学生写作的时间。简单说,阅读课要看到学生的读,写作课要看到学生的写。可是有些教师总是想办法挤压学生的时间,总是要干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对语文课而言,看得见学生的学,就是要看得见学生听、说、读、写等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语文课要以语言运用为核心,语文课要让学生带着任务听,要让学生按照要求说,要让学生有发现地读,要让学生形式多样地写。很显然,盲目的完全接受式的听,不是学的活动;没有要求,有要求不落实,听凭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也不是学的活动;只是为了记住答案和结论的读,不是学的活动;没有具体目的和具体情境的随随便便的写也不是学的活动。语文课上学生有意义的学,就是要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有意义的听、说、读、写活动。

  什么是教学?就是学生学。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学生不爱思考的要让他思考,学生不清楚的让他渐渐清楚--肤浅的认识让它渐渐深入,片面的认识让它渐渐全面。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可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堂上没有教师的教。前面列举的几种没有学的课堂其实也都是没有教的课堂。不少教师的教学,总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和什么答案是错的,或者总是重复学生已经知道的,或者让学生展示已经知道的。这样的课堂都是没有教的课堂。

  教师的教首先要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先要能发现学生的问题。要能够看到学生的答案为什么错,要能够看到错误答案背后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阅读教学如果只是做题目讲答案,作文教学如果只是出题目打分数,便是没有教的教学。

  教师的教更体现在引领学生的学习发现中。教育的本质就是发现,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发现人生的美好,发现美好才会追求美好。教学的意义也在于发现。所有学科都是如此,语文更是如此。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发现作者的之美和思想之美,发现语言之美和文章之美;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发现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和生活思考,并用语言文字表达这些发现。

  教师的教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就是要能把学生带进文本,引领学生在文本中不断有所发现。有些阅读教学,教师自己没有走进文本,学生更没有走进文本;有些阅读教学,教师自己走进了文本,却无法把学生带进文本,学生总是在文本的外面兜来兜去;教师更不能把学生带进文本的深处,在文本中不断有所发现。教师的教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引领学生进入写作的情境,并使学生对写作的理解不断深入和全面。

  教师的教更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长。既体现在引领学生世界的成长,也体现在引领学生语文学习的成长。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对写作的兴趣,在写作教学中丰富写作的体验,在写作教学中积累写作的经验,在写作教学中写作的规律和方法,写作的能力和习作的质量自然也能得到提高。

  一切好课皆共生。什么是共生呢?共生的基本特征是活,教得活,学得活。学生的求知和学习思维被充分激活,教师也被学生激活,师生互相激活,成就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二维评价中,最主要的是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能相互融合。

  有些课堂,看上去也是有教有学,但教和学是互相隔离的。教师无法引领学生,学生不能呼应教师。学生的需求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问题教师不能解决,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师的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教师教的教师不教,教师教的不是学生需要的。最严重的表现是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是为了让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不仅不能为学生的学服务,还让学生的学配合教师的教。学生做的事,学生思考的问题,不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

  共生教学有很多方式,师生共生是最基本的方式。在师生共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不是靠阅读结论的传递,不是靠写作知识的,也不是靠阅读方法或写作技巧的传授,而是教师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写作体验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写作体验,用自己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考,师生互相激活,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分享,形成活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这种活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

  教学共生的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这个引导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教师总是及时有效地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需要时及时给予帮助,在学生迷茫时及时给予引领。就像游泳,学生喝水了,我们总要安慰一番;学生要沉下去了,我们总要托一下;学生要放弃了,我们总要给他信心。必要时,拉着他,托着他一起向前游。在我的课堂上,这样的情景总是时时出现的。学生的作文出问题了怎么办?我和同学们一起想办法。学生一句话只写出一半怎么办?我和同学们一起帮他写完。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时,让同学们选择诗句描述画面,描述不好的,我带着大家一起描述;没有人描述的诗句,我自己描述,让大家评点,然后再一起描述。而很多课堂,教和学是分得很清的,先教后学,先讲后练,是最常见的模式;现在又有人简单化地提倡所谓先学后教。为什么要把教和学分得这么清楚呢?

  很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学生立场。教师的教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学的需要。记得钱梦龙先生讲授《死海不死》时,整个一节课就是两个问题。先是和同学们讨论哪些内容不需要教,再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两个主问题带动了一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堪称教和学融合的经典案例。教师的教,不是根据备课计划进行宣讲,不是学科知识的介绍,也不是某种学习秘诀的传授,更不是教师自己某方面才艺的展示,而是一种教学服务,是完全基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服务。义渠骇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