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至17日,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成功举办英美文学研究发展高端论坛,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内英美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评述英美文学研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党工委副、纪工委郭培良教授、山东大学翻译学院院长申富英教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翻译学院资深专家李乃坤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国际A&HCI期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副主编、博士生导师吴笛教授,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高继海教授,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兼职教授、全国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张龙海教授,大学外文系博士生导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傅浩教授,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文学理论前沿》副主编生安锋教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CSSCI)副主编、复旦大学北欧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陈靓教授,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外语学科发展合作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理工类院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克东教授,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金冰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文学伦理学学会常务理事徐彬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左金梅教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原副院长、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教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李保杰教授等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会议,来自全国三十余所高校及出版社的众多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院长申富英教授主持。
论坛开幕式于16日上午举行,郭培良代表山东大学(威海)全体师生对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简要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并重点介绍了翻译学院近年来的学科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显著成绩。他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为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的英美文学研究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汇聚业内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学术力量,促使英美文学的科学建设和学术研究与新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李乃坤教授简要回顾了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的建院历史和学科设置,分析了当今现实形势下外语学科,尤其是英美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整体趋向,指出在总结英美文学学科发展经验和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更要英美文学学科本科、硕士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互动,并共同推动英美文学专业的发展。
本次会议采用大会主旨发言与专题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高继海教授以“On BBC’s Cinematic Adaptation of Shakespeare’s Richard II”为题,探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对历史人物事实进行的戏剧化处理与英国公司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历史人物事实的影视化处理之间的差异,剖析艺术形式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联性;吴笛教授以“文学翻译的历史与时代担当”为题,从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历史、文学翻译作为民族进步和强盛的重要标志、文学翻译服务祖国文化建设的功能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所具有的历史和当下功能;张龙海教授以“美国华裔作家的焦虑和误读—以汤婷婷为例”为主题,从哈罗德·布鲁姆的诗学影响理论出发,分析了汤婷婷在《女勇士》中的焦虑和误读,探究其在创作过程中的另类书写;傅浩教授概述了诗人叶芝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及研究现状,并指出相关研究和翻译所存在的问题;申富英教授以“论乔伊斯美学思想的民族伦理向度”为题,探讨了乔伊斯的美学思想与他的民族关怀之间的关联性,阐释了乔伊斯的美学思想中所蕴含的意识和民族关怀;曹莉教授以“剑桥在中国的接受与意义”为题,概述剑桥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与相关意义,并剖析了外国文学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生安锋教授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艺理论建设过程,并梳理文化在中国的接受和变化过程中所引发的问题,剖析了我国本土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问题;金冰教授以“文学与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理论之争”为题,论述当代主义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文学伦理学范式对两种流派之争进行分析;李保杰教授以“中国拉美裔美国文学研究:趋势和展望”为题,概述了拉美裔美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和特征,指出比较于二十一世纪美国国内族裔文学书写的本土化和经典化趋势,指出拉美裔美国文学研究本土化探究不足的问题。陈靓教授以“当代美国本土裔文学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为题,从民族性和世界性两个方面探讨理论和范式的建构性所具有的多重可能性,分析如何建构更贴近本土文化特征的话语体系;刘克东教授以“谢尔曼·阿莱克西《不必说爱我》中的鲑鱼意象”为主题,探讨了美国印第安文学中母性、部落土地和自然的关联,剖析印第安人对家园的依赖性和归属感;徐彬教授以“血祭、隔都、奥赛罗—卡里尔·菲利普斯《血的本质》中欧洲种族主义的文化表征”为题,从狭隘的欧洲种族部落意识的文本表现和内含欧洲种族主义文化编码的表征系统分析作家反欧洲种族主义的写作动机。主旨发言环节后,会议还以 “英美文学研究的本土化”和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和教材建设”为主题设置了小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充分地交流,跟进学术前沿,对文学、生命、发生学等予以关注,同时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性、文化主体意识、跨文化交流价值和民族文化自信。
本次论坛探讨英美文学研究对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建构的参与及英美文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同时展望中国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紧扣主题,贯通,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学术前沿性、本土文化自觉和跨学科研究特色。论坛在山东大学的成功举办,将对新时期中国英美文学研究的进一步优化起到积极作用,并将对山大翻译学院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起到推动作用。湖南幼师摸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