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追忆|吴雪莉与河南大学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2-4-28 15:10:59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带三点水的男孩名字21岁踏入中国,吴雪莉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75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外教、教育家,吴雪莉执教于河南大学,从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成长为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用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为中国培养了3000多名本科生、3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十大功勋外教”称号。

  半个世纪前,原籍为美国阿肯色州史密斯堡的吴雪莉爱上了一位中国青年,并坚定地跟青年来到了中国。

  1953年,吴雪莉夫妇在河南开封安下了家。随后,吴雪莉来到了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任教,并为推动中美交流、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做了大量工作。

  之后,她多次返美探亲、访问、、交流,她讲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国的山水美景、中国的、中国的妇女地位、中国的教育及她的河南大学……每次回中国,她肩扛、手提、托运的,全是为河南大学搜罗购买的资料、书籍和仪器设备。

  她先后出版了《英美文学史话》《实用英语语音教程》,并为伦敦出版社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翻译了45万字的材料,还为《文选》翻译了初稿。

  凭借母语的优势和对中国的深刻了解,吴雪莉在攻克“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凝聚力”等后出现新词的翻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的翻译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和编译局专家的认可与称赞,并被作为此类词汇的标准译法。

  1975年,吴雪莉的事迹被总理得知,她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奉献、对中国的满腔热爱和积极宣传,令总理深受。经总理批示,吴雪莉顺利加入中国国籍,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至此,“中国心”这三个字深深地印刻在了吴雪莉的血液基因中。吴雪莉说:“中国给了我太多友善、温馨、和爱,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而每当别人谈起“外教”这个身份,她也总是会一口流利的开封话认真纠正道,“我早就不是外教了,是和其他老师一样的中国教师。”

  她说:“我已经在河大生活大半辈子了,母亲和丈夫都在这里去世,我的事业、我的学生也在这里,我的家就在这里。”

  她会把口语课搬出教室,在当时鲜见外国人的开封,这位时髦的金发女郎,带着学生行走在汴梁的古街上,格外引人注目。她带领学生进行情境教学,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食堂里的大饼馒头,街道上的商店铺子,都成为她课堂上的“道具”。新奇灵活的授课形式,让学生们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她精心挑选《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编译成中英文对照讲义,还将其中的故事改编成会话演出材料,把角色分配给学生来表演。狼外婆、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各角色纷纷登场,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对文学故事和英语表达有了更深切的。

  不过,这个思想活络的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学术论文方面,却古板得有些严苛。吴雪莉对学生的论文制定了严格的,从论文选题到写作提纲,每个学生至少要面谈4次,文章字数要在2万以上,绝不允许抄袭。吴雪莉说,现在要求严格,将来他们的一生都会受益无穷。

  吴雪莉为河南大学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不碎劳苦。她编订教材、设计硕士课程,开办青年教师班等,大大推动了外语学院英语教学的发展。她的治学风范、教学风采,全心全意为学生、为学院奉献的,是一代代学子心中的“象征”,更是河南大学的一面旗帜。

  2012年,在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上,白发苍苍的吴雪莉教授现身舞台,用微微颤抖的声音喊出“河南大学是我的家”,并缓缓展开那面珍藏多年的五星红旗。全场观众落泪,掌声雷动。

  吴雪莉生前不止一次这样回答,自己就像树扎下了根,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壤,离不开河南大学,离不开中国了,她要留在中国国家前进、发展的历程。

  她说,守着被岁月浸润的河大校园,日日散步出门,就能看着铁塔,听着风铃,就像她年轻时刚来到这里一样。“我要守着这里一辈子,将来骨灰要撒在黄河里,和深爱的土地,永远在一起。”

  吴雪莉(外文名:Shirley Wood),女,1925年7月15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1957年到河南大学任教,是我国第一批外教之一。1975年12月,经总理批示,吴雪莉先生加入中国国籍。先生曾任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外语系名誉主任,中国Eugene Oneil研究会理事,河南省政协第五至八届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