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90后高校学子为何争开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15-12-30 10:19: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初衷 求职创业“加分”,学校工作“利器”,课程拿高分“捷径”

  影响 为抓眼球不惜熬夜更新,学生难以部分成了“僵尸账号”

  专家 新时代的有益尝试,最好结合自身专业及兴趣进行开拓

  A04-05

  在新时代下,微信公号“加关注”、“求分享”连同着黑白二维码,与我们的“指尖生活”了起来。迎头追赶风潮的90后高校学子也不例外,不满足于光使用,如今他们更是争相做起了原创的微信公号。近日,数十位拥有微信公号的大学生与青年报记者畅谈背后的苦与乐。

  青年报见习记者陈晓颖

  动机1

  做自己喜欢的事,靠兴趣推动分享

  “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你才能找到你自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专业的大三学生唐雪丹今年3月起,做了一件喜欢的事——开办微信公号“间隔青年”(gapper30)记录30位青年人的故事。在高三时曾有过辍学“间隔年”想法的小唐,一直对那些勇敢选择间隔的“行动派”非常感兴趣。最后,喜欢看《人物》、无聊时写写文章的她做了一个 “跳起来可以摸到的目标”:用一年的时间采访30位间隔青年,去挖掘和分享他们的心历程,他们的冒险、故事和收获。

  2015年4月29日,第一篇对1996年出生的乐队主唱、青年创业者陈思扬的,了间隔青年的记录轨道。一周一更新,小唐将自己在学校的活动、国外交流时遇到的经历各异的有趣间隔青年,图文并茂地呈现在了微信号中。他们中,或选择休学到国外做公益,或因疾病缠身,最终选择通过旅游寻找方向,或辞掉光鲜的工作,到国外读书奋斗。

  “每个人经历不同,但他们都不气馁、有、爱。”小唐说,选择间隔的青年很多,她要做的是精选出让青年读者有所思考,有所触动的典型故事。

  就在本月,采访30位青年人物的目标完成了。她的微信号也从默默无闻,到吸引万名粉丝关注。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家出版社想将原创故事出版成书的邀约。本月初,她独自一人踏上了赴京的火车,与出版社谈印刷的事宜。“不管能印刷出多少册,我希望这本书的存在,可以吸引到喜欢写文章、喜欢间隔的青年人,激励他们在青春时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小唐坚定地说道。

  无独有偶,《暑期交流如何轻松搞定机票》、《国庆假期去哪里可以避开人潮》……在复旦大学2013 级国际系张成运作的“旅行张指导”公号里,则充满了“满满旅游干货”。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一张中铁银通卡,沿着火车一在中国不同的地方玩下去。”曾去过50多个城市的张成从去年9月起,开了这个公号。海外旅游出事要如何救助?12306回家购票如何实名认证?这位“旅行张指导”一一解答。“并不考虑受众是否少,虽然如今分享旅游攻略的账号很多,但信息不可能百分百相同,我会比别人提供的信息多一点点,或者多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便是有价值的。”小张坦言,个人的旅游经验有限,希望以后可以更多地汇集一些身边朋友的旅游攻略。

  动机2

  开拓粉丝经济,为创业求职“加分”

  开浏览器,默认弹出微信账号的编辑网页。流畅地输入文字,调整版面,预发送,检查排版,确定,发送……看着自己一手经营出的微信推送图文并茂地“秀”在手机上,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90后在复旦大学读大四时,开了“吃啥”微信号,将自己在杨浦大学“吃的”配以鲜亮的照片,推送到朋友圈。学数学的他善于研究后台与编程,新闻系的女朋友则帮他将文字“绚烂生花”。逐渐,新增了“吃啥问我”等互动环节,走在上不知道吃什么的学生用微信发一个定位,便会得到贴心的美食指南。

  精致的原创推送内容与独特的微信服务,在大四下学期便以“吃啥”为项目,获得了百万风投,如今仍在读书的他在大学创业园区开了自己的公司,并与数学系同学一道,将微信号做成了一款手机软件,满足更多市民的吃啥需求。

  “应届生运作微信订阅号体现了他们注重细节和思考的能力。”在文化传媒招聘会上,某从事招聘的曹先生表示,在简历中若有“运营微信号”的经历,必然会吸引他的目光。“粉丝数量和文章质量都直接证明招聘者的综合能力。”

  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所有运营微信号的学生均表示:“在简历中会提及自己运营微信号的经历。”今年6月毕业的朱同学如今在广告公司任职,她表示:“实习时就注意到公司人事关注学生的实际推广能力。”小朱为了“面试加分”,大四时她便加入了“校友平台”微信号运营。虽然只写了两篇文章,但在简历上她依旧光荣地介绍了自己的“自”经历。

  动机3

  参与学生工作的必备“神器”

  “除了团委、学生会、学生,为了宣传和增加班级凝聚力,绝大多数班级都会搞微信公共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大二学生郁雯向青年报记者介绍道。“90后”学生如今已少用QQ、人人等软件,并被微信取而代之。近年来学生、学校学生会都做起微信号为学生推送活动预告。如今的招新时,新增了“新运营”的岗位,招收学生运营微信订阅号。

  班级订阅号都发什么?青年报记者随机关注了复旦中文系2014级的微信号“旦旦14中文”。打开后发现,除了班级活动动态外,每到班级同学的生日,微信的负责人都会发一个链接温馨表达祝福,或是曾经多人傻傻的,抑或是Maka制作的动态网页。收到生日祝福的朱同学表示:“纸张或礼物会丢失,可这份网页,目前看下来,却可用电子的形式存在。”

  喜欢写作分享的郁雯是学校和班级微信号的运营者。今年她办起了自己的微信号——耳食之言。对小郁而言,微信订阅号是一个她将闲时思想传去的载体。《这篇文章和校庆并没有什么关系》、《快递小哥之死》等文章,在当时一度引起学生转发和讨论。“自自主发挥的空间、操作的可能性更大。”郁雯发表在微信上的文章吸引了242名同学的关注,也让她更有信心。

  动机4

  为求课程拿高分“”开公号

  “做微信订阅号很心累。”上海大学新闻系本科在读的一位同学坦言,文科课程总是要小组做出研究,以前大一时多是发发问卷,如今大家为博得高分数,纷纷制作“微信号”。据她介绍,学期间,几乎每周都会收到同学“求关注团队订阅号”的请求。小组被关注的粉丝量在某一方面决定着成绩。

  据青年报记者了解,近年来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纷纷加设“新运营”课程。学生反映,多为实践课,需要自己或团队联手做出新宣传项目。“网页制作操作难度大、人人几乎没有学生用,现在主要都是做微信号。”新闻系大三的高同学介绍,她自己就关注了五六个同学因完成选修课而制作的微信号,内容涵盖音乐欣赏、体育讯息和英语学习。

  不仅传媒类实践课程“软要求”制作微信公号,“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与法律”等大学公共必修课程也“被融入”了微信制作。据上海海事大学贺同学介绍,公共课如今“变了”,上课的同学一个学期需要完成一次社会实践课题。据她观察,身边做微信号的同学往往期末“拿分很高”。她也在高分的吸引下,将“制作微信订阅号发布研究”写入了课程作业里。“老师觉得我想法不错,上学期给了我91分。”

  [微数字]

  复旦至少有378个公号在“发声”

  复旦学生一周内转发最热的是什么文章?一篇榜单告诉你复旦学子关心什么。复旦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关注到了校园学生做微信公号一事,在今年4月推出了“青年数据复旦大学校园微信指数、热文排行榜”。截至发稿前每周共统计378个复旦人运营的微信公号,至今已推出了34期。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中心根据公共号每周发布文章的阅读数、点赞数,按8:2的比例,以总阅读、平均阅读各占的权重制定了WCI指数。以此指标“数据化”地对全校订阅号进行前20的排名。在每周推送的微信“榜单”中,平台编辑还会以诙谐幽默的文字简要介绍一周内“何为黑马”,“何讯息收到复旦人关注”。

  上周,申请到“全球最难学金”的复旦学子巩辰卓因“榜样力量”,以12517次阅读量占据榜首。该平台还以书院、班级、院系的WCI指数进行排名。主办方已收录调查了378家个人微信号,每周收录调查数量近千篇。据悉,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据主办方复旦学工部介绍,今年年初关注到微信公号在学生中流行,积极用公号发声。刚开始统计数据时,全校有247个公号被涵盖其中。随着9月新生进入,单单一个月便新增了20余个公号,并每月呈现增长的趋势。据学工部老师介绍,目前复旦校园内的378家公号主要以班级、院系、学生为主,并未统计学生个人运作的账号数量。

  “大家都很注重微信公号的事情,搞得还很风生水起的。”郁雯介绍,如今与她一样做个人订阅号的学生不在少数。单她所在的班级,就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有个人的微信号“发声”。在郁雯身边,做个人微信号的学生几乎全部被列入“复旦校园微信统计”,用她的话来说,无论是班级微信还是个人微信号,大家都以“进榜为荣”。

  收获

  掌握PS、UI技能,学会如何抓眼球

  “想要运营好一个微信订阅号,得到更多关注,要了解受众的轻阅读习惯、迎合他们喜欢看图片、看到吸引力高的标题才会点开看的特性。”大四的何晓璐说起制作微信公共号的“经验”时,可以谈三天三夜。

  在2014年12月,小何与团队做起了“要有光”微信平台。发送校园热点新闻的同时,他们也关注全国青年的热点动向。由于发布的内容不拘泥在校园中,受众的人数在一年内增长到了6000余人。受到关注的背后其实是小何坚定不移的付出。“我要用一个小时仔细校对,然后一篇篇推送排版。”

  在快阅读的时代,小何会将文章的重要内容用标红的方式。他排版时若看到两张靠近的图片如果一色,一张暗,一定要为亮色照片加1像素的黑边调和过渡。很少用第三方排版软件辅助的小任“独家排版”。为此,他特意学PS、学UI、看艺术书籍陶冶情操。注重排版细节的小何获得了不少商家的青睐。这一年来,陆续有近20家公司有偿找他设计微信订阅号的排版风格、主题色、Logo。

  “学到了不少。”明年将要毕业的何晓璐自信地说,因为做微信订阅号,个人感觉比同专业的同学会有“不平凡”的想法。“我会在标题和正文里读者的痛点痒点,知道怎么讲故事能让读者一看到底。我也更注意起了细节。”

  烦恼

  运营占用太多时间,熬夜成常态

  “每次排版约一小时,初排之后要和另一位责编还有两位主编讨论。”做“新传递”微信号半年来,新闻系大一学生李子萧觉得不容易。累、熬夜成为大学生运营微信号普遍的感慨。

  据“新传递”前主编朱同学介绍,当时为了明确校园新闻的定位,连续几天与同伴在教室里开会,“头脑风暴”到底每天推出几次内容,推什么,和纸质版内容是否一样。每次推送内容前还需不断审核。为运营“有影响力”的账号,了不少睡眠。如今“退居二线”的朱同学坦言,这份学生工作的压力因制作新增多不少,现在总算轻松了一把。

  为了平衡学业与自己的爱好,大三在读的唐雪丹往往需要通过熬夜的方式“压榨”出时间为“间隔青年”更新。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日子,对她来说已是平常。小唐用空余时间搞微信,大一的吴同学却选择在上课时带电脑写微信推送。“的微信是周一到周四每天晚上7点更新,每天下课后吃好饭就没空写了。”他毫不避讳地说:“反正上课时带电脑老师不管,我就用这个时间写写推送文字。”

  大多难以,“僵尸公号”频现

  2013年,因课堂作业要求,当时大二在读的郑东和五位对艺术有兴趣的同学做起了“独家展评”微信号。分享独特的观展,介绍沪上新艺术展,六名严格按照排班表,周一到周六有内容更新。

  们的手机相册里始终存着自己订阅号的二维码,见到亲戚朋友便“求支持”地扫一扫。运营的两年期间,除了上课、体育活动,围绕着郑东生活的就是团队运作的订阅号。组织粉丝到中华艺术宫看展,在咖啡馆开沙龙线下畅聊艺术,郑东与团队把喜好转换为了看得到的。

  然而,毕业来临,大学制作的公共账号却被画上了休止符。找工作、留学、创业,原来六名陆续离开号或选择新的生活,曾经的订阅号随着毕业证的到手,在今年6月停止了更新。“工作太忙了,大家的心情已不在这。”郑东遗憾地表示,在现实的生活面前,同盟们远不及大学时,一个个选择了放弃。

  因课程要求,大学生制作的微信号走得“并不远”。据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同学介绍,同班同学制作的3个账号,自课程结束后,再无更新。曾运营健身账号的谢同学坦言:“订阅号已经半年没更新了。还有实习、考试、论文要忙,课程结束后便没心思做了。”

  [专家]

  做微信公号是有益的尝试,但要结合专业和兴趣去做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课程老师、著名人连清川表示:“微信账号是现在自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总体社会的情况上来看,不仅仅是具有背景的人在做,实际上,现在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一些专业或者业余爱好者来做。就我个人看来,这恰恰是新时代最为伟大的变革之一。非领域的专业者或业余者进入了领域,从而改变了由少数专业人士垄断的状况,使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连清川带教时也注意到不少实践课程上老师学生运作微信号的情况。他认为是件好事。“以实际的自操作作为新闻教学,不是是否正当的问题,而是必须的事情。新闻教育的问题从来就是与社会脱节的问题,而不是是否结合得太紧密的问题。中国的新闻教育偏理论而轻实践,从来都存在。”不过,人曹林发文这种现象:“现在,我感到很多大学的新闻系不太重视新闻编辑课,编辑课根本不教学生如何检校堵差错,迷恋新的花里胡哨,迷恋兜售那些新潮的理论和概念,而没有通过新闻教育让学生打好传统的基本功。”

  此外,对于运营公号花费时间长、难以持久等问题,上外新闻学院胡正明老师:“学生可以有效地结合自身所学、结合自己专业和兴趣去做,这样持久性强一些。另外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分工运营。如此一来更久,还可以有所互补。”

推荐:

关键词:艺术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