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改革“花架子”的职称评定机制

※发布时间:2016-8-12 13:54:4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在李克强总理参加全国人大江苏省代表团审议时,王静成代表提出“让医生写论文搞科研,对地级市医院医生没必要”,李总理当即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重视研究这一问题,并说:“县以下医院多拿论文评定职称,手术没做好,论文做得不错,这不是花架子吗?这个问题事关全局,牵扯面大。”

  “花架子”说一语中的,点到了职称评定的积弊上了。

  其实,类似的“花架子”还有不少。例如,评职称要求参加英语、计算机统一考试。但实际工作中使用的软件已经是office2010以上了,考试的内容还停留在十来年前的office2003,最新也是office2007。这是考计算机应用,还是“计算机考古”?

  更离谱的是,戏曲学校的京剧老师评职称,居然也要考英语、计算机。某戏校很多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专业教师,职称仍是初级,占到全校教师的40%;不是他们戏剧教学方面的造诣差,而是“花架子”职称考试成为人才上升的拦路虎。

  所以,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关乎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科技创新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得要放在“简政放权”、“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考量。

  首先,目前评定职称已被简单化为“唯论文马首是瞻”,使得中小学教师、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教师、基层医疗机构医生,不得不为评定职称而离开工作中心任务,勉为其难地拼凑论文。这种“手术没做好,论文做得不错”的“花架子”,既不能提供真正的创新,也影响了教学、创作、医疗等专业工作。

  即使一些需要以论文著作来体现研究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在评定职称时,也往往片面强调论文的数量、刊发期刊的等级等。有些人文社科类高校,评聘教授需要有相当于80篇CSSCI论文或800万字著作的科研成果。这是什么概念?一个严谨、审慎的人文社科学者,一年在CSSCI期刊发表2-3篇论文,已经是相当勤勉和成果丰硕了;而800万字的科研成果,相当于8部《红楼梦》的字数!如此评定标准,只能导致“学术泡沫化”。

  其次,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还是由权力主导的。

  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框架中,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主要由行政机关主导,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主要是执行这些规定。而关于专业技术职务的名额、评定的考试要求和标准,也主要是由行政机关做统一规定。所以,改变职称评定的“花架子”,还在于改变现行的、与实际业务水平脱离的、由权力主导的职称评定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进一步的改革,应该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妥当的分类,制定相应的评聘机构、程序、标准形成规则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同时,结合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医院“管办分离”的改革,将评聘的名额、具体标准交由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因地制宜地决定,而不是专业圈子之外的权力一手主导。还可以结合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等,先期进行“减负”工作。让职称名额与编制人数脱钩;让业务工作、课题申报、研究生培养等与职称脱钩;让职称与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脱钩。

  总之,职称制度的改革,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框架中,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逐渐使市场机制在人才水准的评定、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职称制度的改革,也需要以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真正成为独立法人为组织条件,在办学自主、科研自由的原则上,自主形成符合实际的、多元的评定规则。

  权力的“减法”不仅能换来市场的“活法”,还能换来学界、科研界等专业领域的“活法”。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