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安康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不断地得到提高,软件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赢得了当地和群众的信赖和赞誉。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小学生源减少,村小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等,农村小学教育的形势依然严峻。本文通过对安康汉阴等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引言:以来,安康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城镇的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而农村则相对落后。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教育的重点应该在村级小学。[1]村级小学教师、学生、学校所数占全国相应比例都非常高,因此村小教育事关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大局。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村级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巨大改变,村级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儿童的入学率基本上达到了100%。但是这些都不能由于长期对村级小学建设的不重视,使村级小学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严重落后,成为基础教育最薄弱的一环的事实。特别是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村级小学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陷入困境。
在安康地区,村级小学布局、撤并矛盾较为突出,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一县一所重点高中,一镇一所重点初中、一所中心小学计划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小学面临撤并。然而陕南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经济条件落后,就近上学成为广大百姓的,随着撤并村小,教育资源集约化利用的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百姓利益的冲突也日益剧烈。此外农村人口出生率的持续降低,一定程度上使各村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但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所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正日益影响着农村家长。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从而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然而这些都是落后的村小教育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时,一些乡村的小上就会涌来背着行囊进城陪孩子念书的农民。他们放弃了土地,在靠近城区的地方以很低的价钱租上一两间平房住下,开始跟孩子一起在求学的上苦拼。”[2]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因为很多流入地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还不额外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生一样可以平等的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家长还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种大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了。以我所在的安康市汉阴县为例,一方面由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入乡中心小学就读;另方面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生源逐年减少,生源不足。近70%村级小学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而且教学质量更差。学生学习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更多的学生、家长对村小教学更加失望,招生报名人数更少,转学人数增多。无疑造成村级小学生源的减少,办学规模的萎缩,客观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虽然安康地区农村小学的生源一直在减少,但因为生源的减少,师资力量的配备也在改变,教学班级由过去的六七个减少到现在的三四个,任课教师也由以前的十几个缩减到现在的三五个。但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甚至复式班教学。更有甚者有些村的小学只有一两个班级,二三十名学生,只配备了一名老师。有人就曾诙谐地形容某村的一名小学教师“学校的校长是他,副校长是他,教务处主任是他,后勤处处长是他,语文、数学等各科老师也是他”因为学校只有一个老师。村小教师的大量缩减,造成大多数村小教教师不仅要承担各科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承担教务、安全、学校管理等日常工作,加大了村小教师的工作量。因此造成了生源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反而加重了的奇怪现象。同时以“民”为背景,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过度。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村级小学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责任心。但村小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不高,教学积极性差,负责任心不强,借口农村孩子基础差、无可塑性、缺乏父母、村小办学条件差等原因,认为农村孩子成绩不好,落后于城镇同龄孩子是理所当然。很多教师都想方设法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去发展,留下的老师大多也觉得农村条件艰苦,自身得不到发展,得不到名利,看不到希望,抱有混几年退休的思想,不工作。因此村小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
教学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是我国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尽管近20年来安康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需求相比,还差得比较远,乡村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了,信息社会把原本就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再一次向后抛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距离都远。[4]由于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依然不容乐观。许多村小不要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甚至维持正常教转所需资金都奇缺,买必需的办公费用的钱没有,更谈不上买基本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不少的村级小学学校用地狭窄,没有学生活动场地,桌凳破烂,没有基本的体育、音乐、美术及其他活动课教学设施。最为严重的是危房特别集中,已严重着师生安全。[5]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已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但是硬件的改善和软件的营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这种投入应该是一种长久的、持续的投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却是安康地区各地不争的事实,只是有的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以汉阴县为例,很多乡镇的小学学校都是十年代国家各级投入资金建立的,到目前很多校舍过于陈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办公条件差,距离自动化和无纸纸化办公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虽然国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我县很多村级小学配备了计算机、卫星接收系统和大屏幕彩电等远程教育设备,但由于学校学用房紧张却没有相配套的远教设备用房,有些小学甚至为了节省电费,大多数时间都将远程教育设备搁置不用。正如一位教师说的“34寸的大彩电,搁哪都是个问题。”平时正常教学,怕学生损坏了设备,对设备实施全方位的,不让碰,更不让动。暑假和寒假把设备放学校,又要考虑设备安全,而且耗电量那么大,学校没那么多钱,所以从不轻易使用。学校条件的改善,软硬件资源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学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甚至已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
在许多年前《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把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的要求。并取得了可喜的初步。但是发展并不平衡,特别是基本具备或不大具备条件的地方农村教育机构所管辖的村级小学,素质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和国务院所提出的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还相差较远。出现这种状况,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一是认识问题。“转轨”的关键在于更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由于由于安康地区地处秦巴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教职工及行政部门领导还未弄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还抱着“应试教育”这一苦果不放,没有认清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很大障碍。二是评价问题。教育是人类诸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自然离不开评价。教育作为一种价值的建构活动,教育评价具有导向作用。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还不科学,存在许多问题。如老师用分数给学生标志成绩,大测、小测搞排名上榜,给成绩优异者发小品,而忽略对学生品德、审美、心理素质、社会生活能力、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兴趣爱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还是看其所任学科学生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以及所任班级的升学率等;对地方行政领导及教育部门的工作成绩的评价,也是看学生升入示范学校、重点学校的人数,若有“状元”在其主管学校,各级领导脸上开花,若“赶鸭子”,有关教师就有可能降到下一级学校任教。如此等等评价,完全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致使许多学生通宵达旦遨游题海,许多学校利用双休日为学生“开小灶”。如此做法,值得反思。三是指导问题。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教育实施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这是基础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尤为严重。育理论而言,由于许多教师素质并不高、教研能力不强,加上不求上进、不善学习和总结,能够作为指导基础教育的理论几乎空白。育实践而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或忽视教育理论的毛病。许多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虽有一些典型经验,但经验报告成分多,理论总结成分少。严重缺乏理论的指导,这就给“转轨”带来了难度。虽有教改活动,只能是套搬别人的模式,照葫芦画瓢,搞不好就会变味;虽要求教师写教研论文,把其作为考核条件,但写出来的论文不泛是抄袭而来的,只是应付差事而已,教学研究流于形式。
除此之外农村小学师资、软硬件设施的短缺等因素也了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农村中小学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不仅仅是这些,其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只有社会、家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达到目标,有所收益。
村级小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教学条件最差的学校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村级小学教育,才能使村级小学走出目前的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针对安康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专家们通过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不同规模学校中使用率的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合适规模是每校24个教学班,不能低于每校12个教学班。10名以下的“微型”的小学校,生均费用远远超过一名高中生一年的费用[6]。而目前安康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并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口测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但是也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特别是随着大批老教师退休、离岗和“普九”需要,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及相应的培训量都是十分巨大的。各级要想方设法改善村级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7]通过改善教师的招聘、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从多方面调动村级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献身农村基础教育。对多年兢兢业业工作在贫困地区的村级小学教师进行优待,并以优惠的政策鼓励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和其他地区青年教师去任教,从而充实基层的教师力量,改善村小学因为师资力量薄弱造成教师工作负担重情况。此外还应注意对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一方面,为了解决村小教师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相对狭窄的问题,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村小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村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式教学,发展村小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意识到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而提高对农村孩子教育的责任感。由于所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村小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此外还应完善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管理措施,全面综合地评价学校、教师、学生。优化学校人事管理。要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内部有效且可操作的人事管理制度。[9]从外部应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通的教师供求市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师资可相互流通,能对教师优化起到外部供给的压力作用。[3]建立教师行业资格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杜绝不合格的人员担任农村教师。从内部看,要加速实施“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8]在学校管理上应与时俱进,优化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激励管理与惩罚管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10]
安康地区是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资金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学校办学的发展,改善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改善村级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因为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大力度的投入,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为了将有限的教育资金用于村级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中、省、市、县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采用“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直接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镇的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4]通过对村级小学的危房、校舍建设、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等,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此外,我认为还应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畅通经费投入主渠道。因为只有建立了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才能定的来源。税费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事实上是由和农民共同承担,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教育集资占教育经费投入的很大份额。税费之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等项目被取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转变成为主要靠财政解决。因此,必须强化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法律责任,建立适应财政体制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畅通经费投入主渠道。(1)按照公共财政框架要求,各级财政在安排预算时同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保障力度。特别是要提高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能力,明确落实新增农业税等重点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2)建立和完善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转移交付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亟需国家有突破性的财政措施。国家的宏观投资政策一定要向贫困农村倾斜,多给贫困农村一些扶持和帮助,确保贫困地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走出困境。(3)建立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专项资金,确保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按期完成。(4)努力形成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正常供给的良性格局。各级要根据农村“普九”标准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农村实情,以省制订标准、县拨付经费的程序,确保公用经费拨款到位,并适时调整杂费标准,以维持农村中小学正常的支出需要。
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的教育方针。无论是的“三好”标准,还是的“四有”标准,都把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鉴于安康农村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我认为,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践。一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更育观念,真正把升学教育模式上的应试中心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更育功能观、教育质量观和树立效益观。在农村中小学实行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转变观念。要统一,培训,增强学校领导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心,配合当地,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校负责人、中层干部培训会。认真学习《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柳斌)等教育法律法规和文件,用新的教育教学去指导实践工作者的工作,让他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等,明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并与过去实行的“应试教育”作比较,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消除思想顾虑,排除不利因素,大胆因地制宜地开展实施本土的素质教育,从而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二要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面对全体,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引导和发展特长生。素质教育,就是按一定社会的发展或教育自身的发展的需要,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其主体和主动,促使学生的身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作为偏远的农村,各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家长和社会的思想意识较淡,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子女读书的要求只是限于简单的“识数”、晓常规“事理”。提高子女素质,进一步完善子女的教育及今后的发展变化,只有少数家长能够认识并做到。为此,要在一定范围内创造一定的外部,适当增加外部投入,加大村镇文化建设,增添书刊,组织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适度的发展农职教育和特长教育。同时,要尽可能创办好兴趣爱好组,学校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能与学校创办的兴趣小组相适应发展,为今后学生的深造提供依据和条件。在小学适当的举办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动手动脑活动,开发他们的潜能,锻炼他们的能力,活跃他们的思想,上下都关心支持学校,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三是加强领导,防止走入“误区”。农村中实行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不能错误地理解为把学生领进教室,学生学习效果不管,德育不管,,整个教育一盘散沙状态。因此,上下必须加强领导建设,加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以防农村各地实行素质教育时走入“误区”。
安康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局限于我提到的以上几点,我只是就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要解决安康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这些问题,突破其发展的瓶颈需要一个漫长的的过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更需要社会人士帮助和支持。对于安康农村小学教育的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我简要提出了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和对策,我相信只要从这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安康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将会取得显著的。
[2]李峨.跨越城乡教育差距乡村父母进城陪读[N].中国青年报,2002-10-22(5).
[4]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大学教育研究2002,5,46-50.
[10].关鸿羽.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1.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