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常重要的。这是我国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形式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更育,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创设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和谐的美术课堂,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学生心理障碍,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美术课程的性质中提出:“美术课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由此可见,美术课程已不单纯是学生绘画技能训练的课程,它更倾向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绘画技能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到心情的无比愉悦,让他们在绘画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推动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大多是以绘画技能训练为主,以最终画得“像不像”为唯一评价标准。如果对初中生进行长时间的某一绘画类型的训练,以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时间不长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大多数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进而敷衍塞责。新课程标准中则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过程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乐趣,不再为没有掌握某种绘画技能而苦恼和。
在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者、制约者。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严重妨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只能是教师技能的传承,不能有丝毫的发挥和创新,只能按照固有的绘画模式发展,这样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能够发挥,容许有异样的声音,这样学生的心理才不会被压抑,才能积极主动学习。
教师要多用幽默、俏皮、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想学”“乐学”。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往往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运用激励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和谐课堂是教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亲切和蔼的表情、崇高的人格魅力创设出的一种充满人文关怀、人性化、富有人情化的课堂。要想达到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