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从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工匠” 50篇优秀论文获

※发布时间:2018-4-14 0:22:0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荆楚网消息(记者安立、视频记者刘申)10月21日,“发掘与中国工匠”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荆州古城召开,国内百余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传承工匠,深度解读被誉为“中国工匠之魂”的“楚匠”。当天50篇优秀论文获。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承并创新工匠,今年7月份开始,民建中央宣传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南财经大学、荆楚网、荆州市委宣传部、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九头鸟文化公司联合开展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传承工匠”征文活动。经评审,共有50篇论文被评为2016年度优秀论文,其中一等5篇,二等10篇,三等20篇,优秀15篇。

  在当天的学术研讨会上,9位获论文作者与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技能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上升为对生命真谛的一种体验,从工匠成为大师。”毕节市委党校曾美海认为,除古代工匠对“手艺”的热爱和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外,“道技合一”是古代工匠中最基本的内涵,而“技”是上升为“道”的必由之。他还坦言,相对于贵州“夜郎文化”,楚文化更能体现、代表工匠。

  “外求诸人,博采众长;精于作业,乐于奉献;内求诸已,独具一格;心无旁鹜,持之以恒。”汉口学院文院副教授王凡接受荆楚网记者采访时,则多次提到,创新、奉献、包容、精益求精是“楚匠”独具特色的“郢匠”,“楚国从向天子进贡时拿不出像样的礼品,到几百年里迅猛发展,这和工匠息息相关。”

  一等论文《从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中探析工匠的现代价值》的作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焕成研究发现,当代青少年们对“去当技术工人”持忽视态度,而当下整个技术工人阶层社会地位不高,薪资待遇偏低是主要原因。

  “中国是制造大国,却不是制造强国,因为中国的制造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工艺水平,而这就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产业工人。”刘焕成表示,青少年从职业院校学毕业后,可以成为工程师、技术专家,而与之相比,中国青年更愿意“坐办公室,做管理层”,也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当“现代工匠”。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