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当科技赋能艺术如何定义不可知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8-12-18 6:08: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机器人的艺术创作是不是“艺术品”,人工智能一定要像人一样思考吗,是人类在决定机器人的命运,还是机器人在决定人类的命运,数据是否能够形成生命?如果是,会带来哪些新的伦理问题?这些看起来有点天马行空的问题,其实已经真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而科学家和艺术家也正在突破彼此的边界,寻求和论证着各种可能性。近日,2018艺术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在诸多艺术品的诠释下,机器人已经可以创作,成为抽象艺术家,而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串冰冷的代码,而是温暖诗意的表达。除展览之外,实验空间、超链接展、试听演出、主题论坛和工作坊,也意在集中呈现艺术家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并触发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深入探讨。

  1视觉艺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明而形成新的时代特征,甚至可以说,在视觉艺术表现的主题和表述语言中,总是渗透或关联着特定时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由此形成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宁馨儿。然而,面对不可知的人类未来,科学家和艺术家们携手,能否给出答案?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谈到,双年展思考人类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下对生命含义的延展所带来的影响这么一个命题,其实是探讨与科技、交叉学科、融合创新模式、打通学科的国别界限,思考人类未来何去何从的重大议题。“今天的世界瞬息万变,科学家、艺术家都将关注的世界聚焦于新技术领域,诸如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机械、数字虚拟等领域,在生命这一传统形态上,加载了更多新的含义,重新诠释生命以及人类本身在这个世界的。”苏新平表示,双年展意在搭建一个触发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理论家深入交流探讨的国际平台,希望在这一个契机下,互相见解并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并尝试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面向未来并指出方向。

  艺术双年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则认为,双年展不仅仅是为了呈现全世界优秀艺术家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分享他们的经验,集结大量的科学、科技,包括从产业手纹乱里面能够为艺术与科技实践提供资源的一些机构,由此打造一个能够孵化艺术与科技实践的平台,使得更多的艺术家能够有机会和工程师、科学家有深度地合作,产生出更加有创新力的作品。“希望双年展能逐步地成一个有研发推动力的、有孵化能力的、让艺术与科技的实验能真正地落地,而不是还在概念层面上谈论。尽管大家看到了这样一个联合试验项目还很稚嫩和粗糙,但我们希望通过一种实验室式的传统方法来总结一些工作经验,来总结如何和工程师、科学家去沟通,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方式来学习如何转换,如何在理解和学习这些科技的同时来创作的神经元。”

  优必选科技公司首席品牌官谭旻则认为,双年展让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一起,把各自的技术和想法结合起来,一起做一些边界上的探索,突破相互的边界,“希望借助彼此的相遇,能重新定义‘后生命’。”

  2人类制造机器人的初衷是为赚取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当艺术家参与进来,他们做的这些无、无效率的作品,有意义吗?

  此次参展作品《无感涂鸦机器人》的作者之一、来自日本的艺术家So Kanno认为,从未来着眼,我们不仅要有单一的思维方法,还应该扩展思,多重尝试,“比如无感涂鸦机器人的机械臂是双摆的,并没有那么复杂,而大多机器人学习的过程,有点像我们用扫描仪来扫描,人工智能让机器人可以学我们的样子讲话,感受你的感受,但是它并不是人类而是机器,而等人类不在了,那机器人该怎么办?这确实会引发很多的伦理问题,这就需要艺术家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为未来做一些思想准备。”

  “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工作,在人类短暂的生命中恰恰是最有意义的尝试。”谭旻也为艺术家们“正名”,“艺术家们是在突破边界在科技领域做新的尝试,他们的作品和科学家们做的机器人一样,都在为人类创作伟大的作品。”艺术家Amy Karle认为,艺术给生活提供了很多场景,如果艺术家能够利用这些新的媒介,让身体和机械交互,由此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让我们的生命广泛参与到各个场景中去,那就是最大的意义。“任何领域的探索都已经从单一化了多元化,科技也是如此,艺术家们在新出现之后,也发现了能够产生新的创造力的媒介。”

  3艺术和设计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形态,更多地借助新媒介,融合并完善人类自身的感受。而多年来,机器人或机械生命对于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一直广泛被探讨,那么我们创造机器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在未来,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提高和延长寿命吗?

  谭旻从要素的角度,来思考机器人存在的意义,“如果谈论无外乎是几个要素,一个是生产资料,就是所谓的资源,包括土地、空气,另外一个叫工具,人之所以是人,是人懂得用生产工具去开发我们的生产要素,所以我们就产生了社会。而机器人是在生产工具上的飞跃,以前的生产工具自己不会动、不会思考,如果我们产生了一个生产工具是会动的,并且能主动的交流,甚至是能做你不能做的事情,那就极大地拓展了人的边界。”

  不可否认的是,人的能力常有限的,人的运算能力却已经比不上计算机,比不过AI。谭旻举例说,“如果从功能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上来讲,我们的眼睛不如老鹰,不如蜻蜓,而人脑90%的能力甚至没有被开发出来。但是如果人类加入了AI的赋能,是不是就能把这90%的能力开发出来?”

  Amy Karle对此观点也表示认同,“新的科技下,我们作为设计师还有艺术家,使用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希望能够解锁人的潜力,而我的作品实际上是在探索未来。”Amy Karle多年来一直在尝试有关生物科技类的探索,“我对生物打印非常感兴趣,现代医学可以让我们长寿,但是生物打印或许能替换老化的器官,降低人类的痛苦,让我们的生命有延续的可能性,甚至帮助人类这个一直界上存活下去。”

  如何才能让人的生命得以延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认为,一种是基因技术,让人的身体不会死去,是把重心放在了身体上,而另外一种则是利用人工智能,把人的意识下载到计算机里面去,永远不会消失,重点是在意识上。“这两种方式看起来是有些对立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讲,又已经开始结合了。比如说,在心脏病人的身体里已经植入支架或者心脏起搏器了,但同时也要服药,要吃他汀类的药,把血管疏通,可以说医学技术和机器技术在身体里结合在一起。”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http://cdgw.hengpunai.cn:27531/)

关键词:艺术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