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中,上海交通大学影视系首任主任,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祖籍鄞州三桥(现属首南街道),1951年出生于上海。先后求学华东师范大学和电影学院,长期在高校任教。社会兼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市电影审查委员会专家委员。主持完成国家部级社科重点课题《中国电影“走出去”径与策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电影评价系统研究》等;出版著作有《电影四面八方》《电影初心》,主编《影视艺术教程》《影视鉴赏教程》《聚焦好莱坞》文丛等。
10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应邀参加《影像文脉:文化强国转型过程中的宁波》高峰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他的开场白颇出人意料:“热烈欢迎来自等地的专家学者来宁波出席这次活动,帮助我市发展电影文化!”
对李亦中来说,虽然出生在上海,但宁波市鄞州区是他的根,助力家乡发展是他的责任。他的题目是《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合成创新基因:以桑弧导演为例》,在最后他大声疾呼:“我们要动起来,发挥敢为天下先的宁波帮,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全力传承推动宁波影视大发展。”
桑弧是李亦中的父亲。作为我国第二代电影导演,桑弧一生共计编剧、导演了30多部电影,创下中国电影史上3项“第一”: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李亦中补充说:“实际上可以说4项第一,我国2005年启动电影数字化修复工程,第一部修复的影片正是我父亲导演的《梁祝》。”李亦中特别强调,中国电影资料馆推出《梁祝》数字光盘的首发式就在宁波举行。
李亦中“子承父业”,并非父亲刻意的要求。“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从来没有设计过我要干什么职业。”当年,李亦中在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有一次系里举办文艺理论研讨会,请他代邀桑弧导演出席。会后,系里又请桑导演专门给学生作电影,在校内掀起不小的轰动。于是,有同事向李亦中:“既然学生感兴趣,你可以开一门电影选修课。”系主任徐中玉不拘一格用人才,年轻的助教李亦中就这样被压了担子,在华东师大白手起家,自备讲义,开出综合性大学鲜有的电影选修课。让他没想到的是,每次上课,课堂里总是座无虚席,同学们地学习电影艺术审美知识。
1983年,中国电影家协会高校普及电影教育,“让电影进入大学课堂”。当年暑假,为期一个月的全国电影课教师讲习班在京举行,规模空前,人数超过300人。讲习班期间,酝酿成立了“中国高校电影学会”(后更名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教育部高教司随后发文,要求有条件的大学开设电影课,为综合性大学“触电”提供了制度保障。李亦中作为创会理事会,历任学会副秘书长、副会长,对这个国家一级学会充满了深厚感情。在他和同仁们的努力下,我国影视教育从开设一两门电影课程,很快发展到开办影视类本科专业,直到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博士后工作站,学科体系构建越来越完善,高校影视学会的会员也从首批30余名发展到近2000名。
李亦中深深感慨道:“非常这个时代!我当初再有想象力,也想不到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后劲如此强大。”
1984年,他参与上影厂出品的喜剧片《邮缘》编剧,父子俩合作了一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艺的春天来临,父亲重新回到他至爱的电影岗位。当时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父亲认为,人的现代化也迫在眉睫,希望拍几部电影来引导青年一代提升文化素养。”
李亦中回忆,当年父亲从上读到一条消息,据团市委调研发现,当代青年有“四热”,即读书热、旅游热、音乐热、集邮热。“父亲是集邮爱好者,对集邮题材特别有感觉。”李亦中从小受父亲影响,也攒了好几册中外邮票,父子俩一拍即合。
更巧的是,上海《青年一代》社发起“我的业余爱好”征文,征集的来稿中有200多篇是写集邮的。父亲让李亦中到社去了解详情,捧回了一大摞未能发表的,从中搜集电影素材。“记得快要看完所有时,突然有一篇短文跳了出来,行文一般,但写的事很有趣。”李亦中至今印象深刻,有个男青年谈恋爱,为投女友所好,谎称自己也爱好集邮,结果弄巧成拙,引发了一系列喜剧性纠葛。《邮缘》以此为原型,“那个男青年为了掌握集邮常识,冒充小学生去少年宫听。他弓着腰,拼命想把自己装得矮小一些,这个细节被父亲采纳了。”
2007年,李亦中和几位同事策划拍一部数字电影《狗小的自行车》,剧本根据浙年作家卢江良同名小说改编,由CCTV-6立项投拍。“片尾字幕署着上海交通大学电影电视系摄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时,排片表上标注中华人民国电影!看到这几个字,我们心里倍感自豪。”李亦中回顾说,“这部片子连续两周占据电影频道周收视率榜首,也成为国内首部由综合性大学电影团队主导摄制的电影。”2008年,《狗小的自行车》荣获中国第8届数字电影“百合”优秀儿童片。
近年来,李亦中的兴趣又转向科普微电影,不仅撰写《科普影像三题》等论文,还带领一支年轻团队拍摄“科学来了”系列微电影,其中《鱼儿放生》《都是胖菌惹的祸》《萤火虫恋》摘得科普微电影赛事“最佳人气”等多个项。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百年学府,受学校委托,李亦中连续为两名学科泰斗数学大师吴文俊和船舶专家杨槱制作传记短片,老一辈“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风范。
李亦中说,教学与创作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实践的教学是纸上谈兵。经历电影创作实践后,就知道哪些知识点更有用,更有助于影视人才的培养。
李亦中第一次知道“鄞州”,是小学升初中时要填写籍贯。父亲给他写了这两个字,他却读成了“勤州”,父亲纠正他发音念yn。李亦中笑言:“此后遇到这个字,我心里总要咯噔一下,生怕又念错了。”
2010年,李亦中应邀参加宁波电影百年高峰论坛,有机会第一次回鄞州老家探访。“当时是宁波工程学院两位老师陪我去的,不料来迟一步,原来的李家宅已经征迁,后来这一片建成南部商务区了。”听得出来,他此行未见到祖宅,心中不免遗憾。但鄞州已根植于他的心底,一直以来他想着能为家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李亦中表示,作为“影二代”,他有义务也有责任来传承宁波帮。一个世纪以来,宁波出了200多位电影人,李亦中认为这是宁波最宝贵的人脉资源,宁波着力抢救目前尚存的电影历史遗址和遗迹,开发电影寻根之旅,这一优势在国内城市可以说是唯一的。李亦中关注这些年宁波的努力,目前迫在眉睫的是需要有实质性启动,“要吹响集结号,召集遍布的宁波帮担起大任,把宁波故事、鄞州故事、宁波帮文化传去。”
“需要我出力的,我责无旁贷。”李亦中在签字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为文化宁波、电影宁波鼓与呼!大桥未久at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