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专题】《公共艺术概论》节选——流动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1-3-3 23:21:1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新时期首批规划的重点教材,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教授编著的《公共艺术概论》(第1版)于2007年12月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于200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并主持公共艺术工作室,2005年受建设部委托进行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投资课题研究,近几年系统的走访欧、美、日及等地进行公共艺术考察,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现代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而带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现象的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对“公共艺术”概念和涉及范围的界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视角都有着不同的解读。该书从“公共艺术”涉及的历史、哲学、当代文化现象、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向以及欧美国家“公共艺术”政策法规及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希望看清当今“公共艺术”发展的整体轮廓,为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和“公共艺术”教育寻找可能的发展方向。该书可供美术理论、公共艺术教育、艺术、设计、文化研究及公共艺术职能部门等方面的人士。

  作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艺术早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彰显着社会时代的气质。本书结合大量的案例,对公共艺术的界定、历史脉络、人文内涵、发展趋势以及欧美、日韩和等地区的公共艺术政策法规、实践创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简述,继而观照国内的公共艺术创作,希望借此为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和公共艺术教育寻找到可能的发展方向。

  地铁的公共艺术得益于公共艺术百分比资金的支持,以地铁红线为例,沿途各站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在公共艺术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体现。

  每天进出地铁的人群浸泡在这些作品中,感受辉煌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自然会对这个城市产生认同感。非主流族裔的文化在公共艺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地铁红线的公共艺术作品均有所涉及,有些作品或是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主题,或是以不同区域的特征提醒乘客的到达地点。

  艺术家罗伯特•米勒和 Elerbe-Becket 建筑师事务所在1999年合作设计的威蒙特的圣塔莫尼卡车站的出站口和广场,广场的灯、坐椅、地铺和出站口棚顶构成了特点鲜明的站台空间。

  《我梦想我能飞》位于地铁红线的市政站,由艺术家乔纳森•博罗夫斯基1991年创作。作品以飞行为主题,好似漫游,六个漂浮的玻璃钢人体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作品不时伴有温和的鸟鸣音效。

  艺术家希勒•克雷恩2000年为好莱坞高地站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建筑师巧妙地把建筑的组合柱融入充满想象的灯光中。

  1984年西雅图地铁协会批准将150万美元作为西雅图市中心交通艺术项目预算的一部 分。这是西雅图市第一次将项目预算的一部分用于公共交通的公共艺术。艺术家和建筑师、工程师一起参与设计,西雅图艺术委员会在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中担任艺术品选择和作品制作的顾问。1985年,5 位艺术家与建筑师一道设计了一段新的1.5英里长的市政巴士隧道,其中包括5个站台。90年代中开始,多条西雅图公车线上的候车亭成为一座座内容与风格殊异的艺术候车亭。

  以上内容节选自王中老师的《公共艺术概论》,看完王中老师此篇文章内容,不禁让小编想起来在欧洲旅游时候的一些地铁公共艺术,下面小编与大家分享一下小编自己拍摄的首都的地铁站公共艺术,便于大家更多的理解地铁公共艺术相关信息。

  的地铁系统,建设于 1950 年,并不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市交通系统,却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它有着主要线:红、绿、蓝地铁线个地铁站,进入地铁站,有超过90个有着各式各样的艺术装饰。

  1955年,两名艺术家就向议会提交了两项用艺术装点地铁的议案,这份议案受到议会很派的赞成。自那之后,艺术家便成了地铁建设团队的一部分。第一份艺术作品是由维拉·尼尔森和西里·德尔克特两位艺术家于1957年完成的。

  整个的地铁艺术作品中包括雕塑、墙绘、马赛克拼贴、灯饰等等,其别出心裁的设计常常博得乘客们的暗暗赞叹。2004年开始,艺术家不仅是用静态的画面和雕刻装点地铁站,一些艺术影片也被呈现在地铁站中。

  地铁蓝线建设时采用的是爆破式凿洞开采方法,每个站点自然就保留了原始岩石洞的空间特点,犹如“原始”的山洞,这样可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的冲击。走进地九把刀照片铁站,就如同走入了一座座迷你主题公园,仿佛出了无数新奇的世界,承载着这个北欧重要城市的都市公共交通。

  T是tunnelbana的缩写,语中“地下”或“地铁”之意。当地铁在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时候,“把艺术带入地下”这个想法首先在T-Centralen地铁站实现。每天从T-Centralen站进出的乘客高达167,000人,让T-Centralen站成为地铁线最忙碌的一站。这里是红、绿、蓝地铁线的交会处,此站的主题是古代雅典奥运会,为了平抚行人焦躁的情绪,这里的墙绘颜色选择了静谧的蓝和清爽的白。每当行人走过蓝色藤蔓攀爬的雪白岩壁,仿佛内心忽然获得安静的力量。出站口和滚梯附近,还有当时参与建造的工人的图案。艺术家Per Olof Ultvedt想借此表明,这些施工工人也有权成为地铁艺术的主角。

  Kungsträdgården 地铁站是Ulrik Samuelson设计的,这一站大概是所有地铁站里装饰最为繁复而华丽,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地铁站了。整座地铁站错综着古典雕塑、巴洛克墙基、罗马柱式、黑白棋盘的大理石地面以及色彩斑斓的彩瓷拼贴,充满着戏剧性与意外感,却又能轻易虏获你的心。这里还有一个迷你考古遗迹,展示了曾经的Makalös的遗迹和Torsgatan街道的煤气灯等充满历史风情的物件。

  Rådhuset地铁站打破了这样一个传统,直言不讳地展现“地下”风格。它的地面平整,但墙壁和天花板却保持着原始的风格,凹凸不平的岩石被涂成了赭色,风格粗犷,让人仿佛置身在远古的洞穴中,似乎穿梭的地铁就能将人带入洪荒之境。

  这座地铁站的七彩墙绘是艺术家Enno Hallek与Åke Pallarp为了纪念1912年在举办的奥林匹克盛事而设计。整座地铁站岩壁都被明亮的天蓝色铺满,而一弯旖旎的彩虹横跨于拱形岩壁之上。除此之外,地铁站里还有着许多色彩斑斓、情感浓烈的艺术作品,例如花团锦簇的多边形墙饰。说这里是色彩碰撞的欢乐海洋,也不为过。

  由Helga Henschen设计的Tensta 地铁站气氛像游乐园一般幽默而欢乐,是所有孩子和童心未泯的大小孩的最爱,那么一定非Tensta地铁站莫属。初次来到这里,仿佛踏入一个布满蜡笔色调与稚朴画风画作的原始岩洞,海豹、大嘴鸟、驯鹿、大象和骏马安然的在墙上望着来往的行人;沿着一片翠绿茂密的杉树林,月台的终点是一朵硕大无比的粉色玫瑰——每一个角落都溢满着属于女性作家和插画家特有的细腻和童真。

  由Lizzie Olsson-Arle设计的Näckrosen 地铁站,在这里,细碎嵌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鹅卵石的灰色岩壁之上铺开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睡莲奶油色的花瓣包裹着鹅的花蕊,点缀在闲散生长的莲叶群中,令人尤为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岩壁根部的大石头伴着岁月流逝已变得无比光滑,而地面上的文字又在述说着谜一般的故事与箴言。

  Rinkeby 地铁站里的艺术设计是由古代文字、黄金马赛克等元素组成,有种来到埃及洞穴的错觉。

  Sundbybergs Centrum这一站让人联想到大航海时代,因为曾经的也是海上之一。

  与T-centralen的清冷色调截然相反,Solna地铁站选择了烈焰般炽热的绯红与静寂而的墨绿。这是设计师Anders Åberg与Karl-Olov Björk在社会工业化的鼎盛时期——1975年的作品。整整一千米长的墨绿色冷杉生长在绯红色的炽烈天空下,反映了工业化时期乡村人口减少,自然遭到的现实。设计师使用森林、野生驼鹿的墙绘图案表达了对户外生活方式——例如在清澈的溪流中钓鱼的生活的向往。

  慢慢行走在地铁站里,欣赏每一位艺术家的设计作品,倘若想要精确地去解读艺术家们的每一件作品,似乎又不是那么简单。也许就像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那样,“试图使用逻辑精准地解释一切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我们周围的现实,互为的事物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无序。”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拥抱公共艺术的不可知性,地感受那些不确定带来的美与满足。的地铁艺术作为“艺术回归大众”的典型代表,每一站都可以成为我们心之向往的所在。

  (有对此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随时关注我们呦,将不定期更新与您分享书中内容呦!也可上网自行搜索购买哦!)

  艺术家,公共艺术学者,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开拓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市人民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动态艺术组织艺术委员。

  曾参与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策划工作,荣获奥组委颁发“工作荣誉”,参加国际美术双年展,巴黎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美国中国当代雕塑与装置展、韩国亚洲雕塑双年展、中国公共艺术大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主持上海世博园区公共艺术设计。

  荣获中国艺术杰出贡献、新中国城市雕塑60年建设成就、中国雕塑“徐悲鸿”、刘开渠国际雕塑评委、晶麒麟生活艺术家等重要艺术项。主要著作有《公共艺术概论》1-2版,《奥运文化与公共艺术》、《中国公共艺术文献汇编(1949-2015)》、《发生·发声——中国公共艺术学术论文集》、《中国公共艺术案例展作品集》等。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特别推出【新型城镇化专题】系列,持续分享探讨公共艺术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与价值。并将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组织“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敬请关注。

  【新型城镇化专题】33名汇聚中央美术学院历时两个月途经五座城游学总回顾——国家艺术基金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

  PARCC(—PARCC )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面向公共艺术全领域创办的艺术新平台,团队长期致力于构建以阵地、学术阵地、实践阵地组成的“三大阵地”运营格局。自2015年创办至今,平台汇聚了来自公共艺术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7000余人、已逐步成长为公共艺术相关领域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权威行业、具有丰富公共艺术资源的社会咨询平台。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