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城市发展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年伊始,四川日报全媒评论理论部与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联合组建的公园城市理论研究中心,从近两千篇为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准备的学术论文中,梳理出前瞻2021年城市建设发展的十个高频词,邀请专家学者解读并就四川相关工作提出。
工业文明时代以来,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在创造前所未有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因发展滞后、营城径局限、利益格局羁绊,滋生出系列问题与困扰。如何坚守“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初心,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城市工作的首要课题。
2018年2月,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演进规律、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邃洞见,习总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的。2020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高水平治理的重要载体,既是探索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的重要径,也是当下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实践探索的重点。
两年多来,成都系统开展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功举办两届公园城市论坛、发表《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出版发行《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等理论著作,编制完成《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和建设导则,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从内生功能品质提升到全面示范引领带动,了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转型质变。
2021年,成都将全面落实四川省委、省《关于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意见》,高起点建设创新引领的活力城市、高质量建设协调共融的和谐城市、高标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高水平建设内外联动的包容城市、高品质建设共建共享的幸福城市,让市民在绿色空间慢下脚步、静下心来,在公园惬意游玩、在绿道漫步骑行、在山林呼吸,公园城市的安逸生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关键,是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健全合作机制,承担好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支撑的重大。
2021年新年伊始,为促进成渝公共服务政策协,四川省人民办公厅和人民办公厅共同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宣布2021年底前,推动实施以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以及住房保障等六方面为重点的便捷生活行动,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川渝标准统一、相互衔接的公共政策服务体系。行动方案提出了高铁公交化票制、毗邻地区跨省公交客运、职业资格互认、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社保卡跨区域协同、跨地域服务、居住证互通互认等非常具体化的便捷措施。这些便捷措施将使成渝地区群众的工作、生活流动更加方便、迁移成本更低,促进两地人口和生产要素更、充分流动。
: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联网贯通;“房住不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以下简称《》),四川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了《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为全国、全省新征程明确了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和战略任务。
站在城市发展的维度,四川省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城市发展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宜居需求为重点,补短板与促转型相结合、宜居性与安全性相并进、绿色化与智慧化相促进,构建协调、统筹的人居区域格局,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城市,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
从2021年开始的未来五年,在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多方面的统筹协调:一是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提升城市新区与旧城老区协调并重,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历史街区,塑造城市风貌。修复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增强防洪排涝、消防安全能力。二是统筹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协调城乡规划,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联网贯通,促进城市功能纾解与乡村生态功能的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完善住房制度,“房住不炒”,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强力推进以立体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成都建设成为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自贸区为载体谋划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建设
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全面合作战略,形成“四向拓展、全域”立体全面新态势,要求成都担当“主干”责任,代表四川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这一战略的提出,既是贯彻落实习总重要的重大举措,也是对接先进生产力、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的现实需要。
当前四川设立的4个省级新区,已成为加快构建“四向拓展、全域”立体全面新态势的关键支点。成都东部新区“东进”,推动成都重庆相向发展;绵阳科技城新区位于成都经济圈北部,是北上西安、,接入“一带一”的重要节点;宜宾三江新区对应“南向”,打造全省南向桥头堡,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充临江新区对应川东北出川通道。
2021年,要坚定实施全面合作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全面合作,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型经济体系,着力在新一轮合作中赢得主动。强力推进以立体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国部面向全球的航空门户枢纽、洲际航空中转枢纽和航空货物转运中心,将成都建设成为泛欧泛亚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着力打造高水平平台,以自贸区为载体谋划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建设,探索建设内陆贸易港。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四川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试验区之一,拥有成都科学城、绵阳科学城、攀西战略性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多个重大区域创新平台,通过不断创新要素集聚,迸发创造活力。四川已拥有132所高等院校,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71个,高新技术企业5600余户,两院院士6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30余万人。
2021年,要持续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成渝创新合作成势见效,成都与重庆一道以“一城多园”的方式建设西部科学城,并从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多个方向推动天府实验室建设,力争创建国家实验室。高标准规划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围绕成都优势产业领域,认真组织制定重大科技专项规划方案,在关键技术突破、“卡脖子”问题解决、未来发展引领等方面打通相关技术障碍。推动校地校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不断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创造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推进职务科技权属,解决好当中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问题,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扩大科研单位和科技领军人才的自主权。
2019年11月,习总在上海考察,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全龄友好对全年龄段市民都友好的城市建设,能够关注到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各个年龄段的各类需求,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现实选择。
目前,我国各地城市根据各自人口特征推进此项工作,如深圳、长沙等城市重点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济南等城市重点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四川省部分城市也在持续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老年友好型城市等的建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数据,我省具有劳动适龄人群比重大的特点,更应在儿童友好、老年友好的基础之上,全面推进全龄友好工作开展,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
2021年,四川应围绕全人群全周期全链条生活服务需求,进行全龄友好顶层设计、制定系统推进方案、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供良好的空间。全面开展全龄友好城市建设,要强化妇女儿童、未成年人和特殊人群的权益保障,为青年宜居宜业提供良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事业,提升公共资源精细化配置与全生命过程的人文关怀,打造彰显全民共享福祉的现代城市文明新样板,让每一个生活在四川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根据国际组织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智慧城市则强调城市能够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2020年成都首次将“韧性城市”写进工作报告。针对疫情中的短板和不足,成都明确要提升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韧性城市建设关注点在于城市安全性,减少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给城市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让城市在灾后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而智慧城市建设关注点则是效率,让城市各系统在日常运行中更为高效。随着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概念的不断发展,未来二者的有效融合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社区管理和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新兴技术最终为各级治理者的高效精准治理、医疗工作者的药物研发和病情诊断、公司企业的远程运维以及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度提升城市(空间)的韧性。
2021年四川城市建设要以智慧韧性为目标,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水平,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同时切实增强综合应急能力,积极创建发展示范城市。在城市运行平稳有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走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影响小、质量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全力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医药健康产业规模上台阶,同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构筑战略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发展区块链等新业态。
快速城镇化进程使得城市能级和规模不断壮大,带来了就业和居住距离越来越长的问题,也带来了长距离通勤和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通勤就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居民幸福感,影响着城市的宜居性。高效通勤就是落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要求,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幸福感。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20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总体来看,越大的城市,通勤距离越远、耗时越长。除此之外,道拥堵日益加剧,公共交通出行不方便,慢行空间不连续,交通事故时常发生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通勤的体验感。
目前城市空间仍在不断发展扩大,通勤空间半径也随之不断增加,对于机动化出行方式的依赖更强,亟待立足长远,精心谋划。为实现居民的高效通勤,2021年应聚焦通勤出行更加高效、绿色通勤更加便捷、通勤体验更加舒适,从三方面着力施策。一是进一步促进职住分布更加均衡。提升城市非核心区域的就业吸附力,优化住房供给政策,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增加商办长租公寓。二是丰富“轨道+公交+慢行”的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进一步加密轨道线网,加快推进大铁公交化、市域铁建设,满足长距离的通勤需求。强化轨道与常规公交一体化换乘,缩短轨道与公交、慢行的接驳距离和时间;进一步提升常规公交的服务水平,高峰期缩短发车间隔,减少乘客等候时间;引导共享单车的有序停放和精准调度,满足慢行接驳需求。三是让市民上班的、回家的更加便捷舒适。在各类交通方式中营造购物、交往、教育等日常生活场景,让通勤场景处处体现城市温度。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追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国际上看,卫生健康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三大核心指标中,反映健康水平的人均期望寿命位列第一。全民健康意味着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兼职小娇妻
推进全民健康是保障人民享有幸福安康生活的内在要求。扩大优质健康资源供给,加快健康四川建设,是广大群众对卫生健康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现实需求。2021年,四川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创新,提高健康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十四五”时期我省人口老龄化矛盾将更加凸显。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实现全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市治理必将从粗放管理精细治理,治理重心将逐渐下沉到社区,在社区层面实现“三个基本单元”的统一(“三个基本单元”即社区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基本生活单元;社区是建设美丽宜居现代化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发展单元;社区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基本治理单元)。因此,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是城市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宏观战略贯彻落实和保障城乡基层和谐稳定的有力抓手。
为全面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四川省在全国省级层面开创性成立了省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着重开展了制度创新、政策制定、径探索等方面工作。成都市编制了我国首个市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围绕城镇、产业、乡村三类社区提出了七大场景的建设,并发布了《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在公园社区建设、社区生活圈构建、社区综合体功能设置、社区商业策划、社区微更新、社区场景营建等方面深入探索,初步形成了社区发展治理同频共振的总体模式。但同时,四川也面临着社区服务功能不强、居民参与不够、专业队伍不足、城乡社区差距大等现实问题,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还需持续发力。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高质量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四川应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探索社区发展治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建设宜人宜居、望山亲水、职住平衡的多元社区场景,努力把我省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成都市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王光伟)
2、作者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