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历史论文范文: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及

※发布时间:2018-2-1 10:33: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陶潜,字元亮。从小熟读经典,陶渊明的思想也深受其影响,自小就立志为国效力,兼济天下。但是在东晋末期,由于实行严格的门第等级制度,门第氏族完全掌握着士子的前途命脉,因而庶族中没有门第的学生就没有办法完全根据自己的努力考取。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情况,出生于庶族的陶渊明徒有雄才壮志而没有办法实现,当然受这样社会情况的,他也找不到实现的径。直到而立之年,他才开始做官,但是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个人原因,他也只做了祭酒参军等职,这些小官距离他心中的雄才伟略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再加上他自己不愿与中其他人同流合污、虚与委蛇,进一步导致他的在中始终得不到重用,心中更加郁卒。直到39岁,他心中的雄才壮志最终敌不过社会现实,开始发生质变,由追求为国效力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恬静和淡泊。整体而言,《饮酒 其五》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主要通过诗人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看法和观点,表达诗人鄙弃,不愿与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可以看出这一层主要以对景色的描写为主,通过对南山晚景动态与静态的描述,动静结合,同时实现了客观意境与主观的融合,表达了诗中的真正的悠闲与恬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前四句诗是诗人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写照。处在现实喧闹的中,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诗人却能做到不受尘俗的纷扰。只要自己在思想上远离那些的车马喧嚣,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不与他们多纠缠。在前四句中,诗人首先用“车马喧”描述了现实中、奔走谄媚的,透露了生活在这样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因为作者在前两句表达出生活在喧嚣却没有声色噪音的纷扰,对于这点读者必然感到疑惑不解,因而紧接着诗人便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告诉人们在这样一个同流合污的门第社会,要想拥有一片的心灵世界,就要做到尽量远离,不仅是身体的远离,而且是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寻找的慰藉以及生活的乐趣。就最后一句来看,“心远”“地自偏”两个词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要找到超凡的世界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再次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浑浊的愿望。步步高发表网,本站刊载大量经济论文范文格式,管理职称论文。供广大论文答辩需要者、经济评职称需要者参考。

  第二层的前两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是传诵千年的名句,但凡读过陶渊明饮酒诗的都对这两句颇为熟悉。之所以会有如此豁达的,不得不说是得益于诗人的“心远地自偏”,正是放开了心里的郁卒,才能发现身边世界的美好与恬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诗简单来看是对当时诗人所处之地所处之时的反映,实际上从诗人个人经历来看,却又具有浓浓的韵味。在黄昏时分的东篱采菊,此时山气正好,飞鸟也恰巧回归森林,周围中的一切都沐浴在和融淳净的氛围中,凸显了诗人神逸方外的气质,俨然已与大自然的淳净融为一体。这里诗人用了的“山气”更多的是为了烘托了在如此意境下,诗境正佳,两者的意境相通,相同,实现了主观心态与客观的巧妙融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的“此中”用得看似没有什么技巧,实际上却也是诗人经过自己琢磨的,它正好与上句的意境相接,指的是诗人在采菊时所体现出的意境,“真意”其实并不是诗人要解析其中真正的乐趣,而是强调自然本身的乐趣,或者更多的是从诗人主观方面所体会的人生乐趣。最后一句诗人之所以会说是“欲辨已忘言”,事实上并不是忘记了说什么,而是这种主观与客观意境相融合的乐趣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正是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正如《庄子齐物论》里所说:“辩也者,有不见也。”(“辩”与“辨”通),诗人如此说是想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去体会和体味。

  整体而言,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见”“菊”“真”等值得考究的词语,从这些考究的词汇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真正的文学涵养,还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体味出诗人寄情田园,脱离的纷扰,寻找心灵的,终于实现客观意境与主观心灵的结合,也最终成就了陶潜“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