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中学生:议论文如何有效展开

※发布时间:2018-5-1 13:27: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思决定出”,这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道出了一个极具普适性的真理,而它所蕴含的道理,同样亦适用于学生的文章写作。

  当前,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思打不开,文章展不开,于是,分析不全面,见树不见林,议论不深刻,蜻蜓小点水的文章批量涌现。更有甚者,面对文题,笔杆咬烂,头发捋断,也难以敷衍成文。个中原因,固然与他们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有关,但思维找不到出口,行文理不出头绪,思伸展不开,恐怕是主因,而这又与他们不善展开联想有很大关系。新课标在写作部分明确指出:写“议论文,要努力做到”,要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只有展开联想的翅膀,才能思洞开,下笔才能做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本文拟针对中学生身上存在的此种弊端,试图开出几味常见方剂,以期收到“舒筋活络,打通经脉”之效。

  一切议论文的写作,离不开“理”“据”二字,“理”即道理,“据”即俗谓之论据。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在确定了中心论点之后,展开分析时,不妨从“理”与“据”两大方面进行联想,自可拓展思,文如翻水。

  即寻找能支撑论点的事实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一两的事实,胜过一吨的雄辩,由此可见事实论据在议论文中的分量。关于事实论据,可通过如下四个层面展开联想:

  1.时间上的古与今。古例久远,今例新鲜,两相结合,既可体现古雅的文化气息,亦具有时尚的现代元素。不过,联系古例,最忌“死叮”,动辄就是屈原司马迁,李白辛稼轩。总是打这几张牌,无形中出了积累少而眼界窄的软肋。同样是使用古例,下面这个出自《是心灵的闸》的,就不乏新意:

  没有,常会丢了自己。晋献公想向虞国借去虢国,就派荀息带着良马和宝玉去贿赂虞国君主,面对如此大礼,虞公难抵无法自持,他不听大臣宫之奇的劝谏,假道于晋,结果晋击败了虢之后,又发兵灭了虞国。虞君心里没有设置这个闸,因此丢了自己和江山,实在堪悲。

  这个出自《左传》的“假道伐虢”的故事,多数同学未必知晓,即使知晓,也未必能以简练语言叙述清楚。以之论证的意义,不只有力,且清新,给人以新鲜之感。

  2.地域上的中与外。单纯选中国或外国的事例,远比不上中外交织所具有的论证力。请看出自《48小时的沉默》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如哥白尼,因提出“日心说”“地心说”,对他施以,他的身体被拉长,但只要有一口气,他就依然不屈;如古罗马那个自己学术见解的女数学家,身体被反对者用海贝一片片切割,连续数天,方才气绝;如赵一曼,被的日本人得半身炭化、指甲全无、白骨可见,也决不低头……

  这段文字,针对上文提出的“那些为了理想而极端苦痛的人,被我们视为英雄”的观点,列举了三个事例,两外一中,具体典型,避免了选例的单一,扩大了“英雄”的外延,增强了观点的可信度,也增加了文章信息的密度。

  3.性质上的正与反。就论证的效果而言,正面事例无疑具有明显的逻辑优势,它跟观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生成的无缝对接关系,但的事例,却能弥补正面事例在论证时角度单一之弊,与之构成对观点的前后夹击之势。下面这段文字,就运用了正反对比法:

  人类的爱往往太过于短浅,有时只着眼于眼前的一点一滴,而忽略了还有一生的要走。相形之下,动物的爱就很长远。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幼虎被母虎撕咬着,赶进了森林。开始,它饿,它渴,它长啸,可是母虎头也不回地走了。后来,这只幼虎历经追捕,拼杀,,一次又一次,终于,它威武起来,强大起来。它感谢母亲,感谢她目光远大的“狠心”的爱。

  段首承上启下的句子,由列述人类之爱的表现转入正面讲母虎对幼子之爱,人与动物的不同表现形成正与反的鲜明对比,使得论说更具震撼力和性。

  4.对象上的人与己。以他人尤其是以名人的作为为例,固然可增加论证的筹码和力度,但一味“傍”名人的思,某种程度上显出了对自己的论说能力缺乏自信。若能以自身经历为据,就可避免论据上的千篇一律,也会使更具个性化、现实感和真实性。有篇《逼》的文章,其中的一段是: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学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对他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了,果然,没过多久,我的字进步很快。父亲很惊奇,去问那书法家朋友。他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了一个“逼”字。父亲顿悟:这是让我因惜纸而自己写好字。

  这段以自己学书法经历为例的文字,论据真实,感受真切,论说实在,比起运用别人的事例来,它更具有亲和力、论证力。一个能让自己有所悟的事例,终能使人信服。

  议论文的品质在于。堆砌事例,热衷观点加事例的议论模式,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也是议论文写作中低幼化的表征。如下四个“一”,或许能帮助同学们打开的思。

  1.做一点分析。事实对于论点而言,只是一种外在的支撑,只有缘事析理,挖掘出其中包含的道理,方能打通事实与论点之间的“隧道”,使二者在“根脉”上成为一个有机体。一篇题为“改变也是一笔财富”的文章,有下面一段文字:

  西汉初年,刘邦把秦朝所有的老贵族迁出长安,发配到其他地区。其中有位卓氏贵族,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乞求留在长安附近,反而让差役把他押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原来这位卓氏贵族早就看好了那里的铁矿,想在那儿创业起家。从千万富豪变成一介平民,想来是个不小的打击,这位卓氏贵族不仅承受了遣散发配的重创,还选好了重新起家的地点,真是一位适应“改变”的强者!面对生活的改变,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卓氏不哀叹,不埋怨,更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冷静地思考了自己当时的处境,从改变自己开始。现实虽不可改变,但人可以通过改变来适应,使自己过得更好。

  这段文字凡265字,其中的叙述有104字,分析部分达161字,整段偏重于论说,既突出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又突出了卓氏面对变故改变的明智和远见,使得立论有据,观点得到了强化。

  2.设一个比喻。比喻能使枯燥的变得滋润而形象,因而更易使道理直达。这里所说的比喻,不是通常所谓的比喻句,而是在设了一个比喻后,对其充分展开,使之“面积”最大化,最优化。如郑渊洁的《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文,时即采用设喻,其中的一段文字如下: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这段文字,以汽车磨合为喻,形象地论证了家长给童年时的孩子层层加码,无异于给没有磨合好的汽车提速。由于有一个充分展开的比喻,后面的就顺理成章,早早让孩子“满负荷运转”的危害也就不言而喻。

  3.来一个假设。假设有两种情况:一是假设,其模式为“如果……能……,那么……”;一是正面假设,其模式为“如果……不……,则……”。它能大大拓宽的空间,使论说呈现出虚实结合、彼此互补、丰厚内蕴的效果。《用智慧化解尴尬》一文,在引述柏拉图对待那位不友好的朋友的之举后,有这样一段假设:

  我们试设想一下:如果柏拉图不是以这样的方式,那还会有哪些更好的方式呢?要么和众人一样,吃惊之余保持缄默,无奈也罢,也罢,甚至宽容也罢,其结果可能会是:既不能免除所受之辱,也不能排除之嫌,更不能教育那位狂妄者,甚至还会落得个懦弱;要么怒目相向甚或火冒三丈,以极不友好的言辞教训对方一顿,那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来是一场欢愉的,却会因为主客之间的不而导致不愉快。可见,以上两种方式,都难免尴尬和不悦,柏拉图如果那样做了,那他还是柏拉图吗?还会赢得我们发自心中的长久的掌声吗?

  本段文字,着眼假设,从两个方面设想柏拉图可以选择的对待方式,并据此引申出两种“后果”,在现实与假设的对比中,凸显柏拉图那种做法的高明,突出智慧的力量。

  4.找一下原因。原因分析,是深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体现考纲中关于发展等级之深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原因分析有多种,包括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等等。只要中涉及一点对原因的探究,文章就有了求之不得的深度。譬如《》上一篇报道华人屡受侵害的文章,在分析原因时,有如下四个层次:

  第三,华人的法律意识往往比较薄弱,不善于用法律的武器去自己,在遭到时,总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愿报警。

  第四,从社会来看,经济形势不看好,失业率居高不下,这时,当地发展得还不错的华人群体就容易招致怨气。

  这四个原因,既有华人自身的(包括行为习惯、炫富心理、法律意识)的因素,亦有华人所在地的社会因素,主客观兼顾,分析周全。

  关于议论文的思拓展,本文仅从常规角度,提出了几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在“想想事”“说”的诸方法中,只要善于展开联想,分别运用其中的一两点,使之有机结合,绝大多数同学就可在一节课内挥洒出一篇像样的议论文,当然,这必须以足够的素材积累和系统的思维训练为前提。相信,经过扎实的,实现议论文写作的上档升级,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