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80幅作品

※发布时间:2018-7-23 20:11: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的艺术巨匠。蒋兆和是“五四”运动以来极具变革思想的艺术家之一。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他集中国传统水墨技巧与造型手段于一体,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由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的载体。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领域中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

  读五经、攻《史记》、《资治通鉴》、背诗词歌赋、习字绘画,蒋兆和的心灵早早就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他曾回忆:“当时用擦炭画法给人写照很时兴,后来一位本家叔叔不知从哪儿打听到这种绘画的方法,就告诉我说要用炭精粉和削尖的笔在橡皮纸上作画。我没办法搞到炭精粉,就把燃烧着的大蜡烛对碗一薰,把碗中浓黑如墨的烟灰当炭精粉用,经此一试还可以,就开始动手给左邻右舍的朋友画起像来,同时也临摹一些山水花鸟画。泸县有一个春荣馆,知我能画,就同我联系为其修补布景,最初把锅底胭脂对胶来修补,效果还好,掌柜的很满意,又要求我给他画些背景。记得我画的竹石云雾,虚虚实实模模糊糊,灯光下效果尚佳,他也很满意。我因此获得一些报酬来添补家用。”

  也许是天赋使然,思变,着年仅16岁的蒋兆和怀揣借来的50元费,随着江上涌动的潮水,随着辛亥变革的脚步,加入到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批数百万从乡村流入城市谋生的“打工仔”的行列中。

  他怀着对春天的美好憧憬,闯进当时亚洲最繁华的都市大上海,向着更广阔的天地敞开了:“余命属龙,云则,水则入海,可以翻天覆地,腾降自如,于是吞吐大荒焉。”

  虽然刚开始的上海岁月里,少年蒋兆和便饱尝忍饥挨饿的滋味,有时甚至露宿街头,但凭着画炭像的本事,蒋兆和很快就在当时最时尚的先施百货公司找到份装潢设计的工作。

  他大胆创新,把中国字也写成像洋文那样的美术字,制成广告牌陈列在公司门前吸引顾客,结果效果显著。此举也算开一时风尚,从此中国美术字开始遍地开花。

  蒋兆和后来又进入新新百货进行专门的橱窗装帧设计,在广告设计、图案、装饰画里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青春期。

  晚年的蒋兆和在回忆录中写到:“我是没有进过美术学校的人,也没有经济条件去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所以全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这点上可以使用社会生活的大学这个字眼,我上的正是这样一所大学。”

  蒋兆和有幸观摩徐悲鸿作画,并饱览他的收藏,两人还一起畅叙中国画业的前程。在的引领下,蒋兆和从萌动开始成熟。

  20年代的中国,新旧激烈碰撞着,贫苦的中国在封建与殖民的双重重压下着,蒋兆和亦在其中。

  他抱着求学、谋生、为艺术而艺术的那份纯真,在大上海灯红酒绿花花世界的背后,深深触摸到生活的与寒凉。

  蒋兆和与数不清的棚户区的贫民一样,经历过乞讨、失业……他理想的明媚王国与现实的每时每刻都在猛烈地冲突。

  他说:“灾黎遍野,亡命,老弱无依,贫病交集,嗷嗷待哺的大众,求一衣一食而尚有不得,岂知之有天堂与幸福之可求哉?但不知我们为艺术而艺术的同志们,又将作何以感?作何所求?于是我知道有些人是需要一杯人生的美酒,而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来减渴。

  我不知道艺术之为事,是否可以当一杯人生的美酒?或是一碗苦茶?如果其然,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於大众之前……”蒋兆和开始将笔触对准他身边的贫民,与他们同呼吸,和他们挣扎的命运一起脉动,以写实主义的技法表现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

  徐悲鸿说:“时代在变化,艺术也应该随着时代发展。像你这样从真人写生出发的,在中国还少见。”这幅表现高楼下贫民窟生活的画作标志着蒋兆和从“为艺术而艺术”转到“为人生而艺术”的变革,了蒋兆和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

  国难当头,在上海美专任教的蒋兆和参加了19军组织的临时宣传队。他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走到沪西南翔前线司令部的小屋。

  紧接着蒋兆和又为蒋光鼐将军画了像。这两幅将军画像大量印刷,在社会上广为散发,创造了当时发行量最高的纪录。

  画像与19军的了当时的中国,也使得蒋兆和胸中波澜起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以我们爱国热血染成我们最后一片光荣的历史。只有把我们殉国葬在四万万未死的人们心坎里。我们没有回顾,我们不管成败利钝,一刀一枪,死而后已!”这是蒋兆和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他在难民当中不停地画着速写,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思索……战争,,前所未有的触动,使他多年的艺术积淀犹如火山喷发了。

  他围绕着人物性格,在脸部特写,眼部刻画入微,而衣褶忽略而过……一张张不是素描、不是白描、如雕塑那样结实的人物画诞生了。

  1936年,是蒋兆和推出《卖小吃的老人》、《朱门酒肉臭》、《缝穷》、《卖报童》等一系列惊世之作的一年。

  齐白石说:“兆和先生为吾友悲鸿君善,尝闻悲鸿称其画,今始得见所物,能用中国画笔加入外国法内,此为中外特见,予甚佩之。”并题:“妙手丹青老功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偕三人”。

  而蒋兆和水墨人物画的出现,使笔墨的发挥最大化地与写实、现实的层面紧密契合,成为能够被广大平民所共享的、人性化的艺术。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的铁蹄使中华大地涂炭,每个中国人的人生轨迹都被这场大灾难改变了。

  此时的蒋兆和被围困在沦陷区北平,交通中断了,钱大部分用在了开画展上,一时筹措不出逃离的费。

  日本兵日趋严密,要想离开北平,要查身份证件、人证明、要、……他没有职业、孤身一人,时局的迅速变化使他最终没有离开沦陷区,成了无奈的“北漂”画家,成了一个难民。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拜新年》、《甘露何时降》、《战后余生》、《伤兵》等作品都倾诉着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哀愁。

  1941年6月蒋兆和创作《田园寥落干戈后》,画的下面他写下这样一段文字:“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道中,像这样的情景,千古如斯……尤其在中国的,不是灾于兵,就是劫于盗,以至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无不有成千上万的,饿殍沟壑,嗷嗷载道,其情之哀,其声之痛,之最可怜而最可恤者尚有过于此呼?”

  《田园寥落干戈后》完成后,蒋兆和感到无论以“四尺整张”,还是用“丈二匹”都不足以表现“成千上万的,其情之哀,其声之痛”。

  他开始酝酿画大画的构想了。“轰炸,逃亡。这就是我要表现的主题。”为了避过日伪的注意,他计划把长卷形式的大画分割成表面形象与内容看不出关联的单张小图。

  蒋兆和不顾日伪的,四处奔走,在难民、工人、农民、知识阶层当中寻觅形象,一个又一个模特儿被请进了画室……他胸中压抑着的化作如疾风之行笔,水墨淋漓,气韵浩大,浑然天成!从松花江头到永定河畔,从淮河两岸到黄埔江边,到处是失所的难民,定格为蒋兆和笔下不屈的灵魂……整整一年,1943年10月的一天,高2米、长27米、有百人之众的反战巨作《流民图》终于诞生了!

  蒋兆和在学生的帮助下,托宝华斋的裱画师张子华和年轻的涛师傅在夜深人静时,就在西琉璃厂的石板地上托裱《流民图》。

  涛后来回忆说:“第二天,天蒙蒙亮时开始起画。师傅们把画翻过来,趴在地上裁画边,边裁边卷。街上围过来看画的行人越聚越多,蹬三轮的、卖豆汁儿的,买菜的……来轰,拿打,看的人打都不走,直到叫来了巡警,逼着我们把这《流民图》卷了起来。那个时候,画这个画很不容易,蒋兆和在日本鬼子在的时候敢画《流民图》,我!”

  1943年10月29日,蒋兆和在太庙免费公展《流民图》,闻讯而来的观众了!他们看到的是一部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的长卷,他们看到的是看不到开始,也看不到结尾的人流。

  《流民图》上不幸的人们有仰天长啸者;有无奈者;有暴尸街头者;更有手捂双耳的老人,让你听到敌机的轰鸣;妇女们紧簇在一起,望着空中的,惊恐、无助地面对死亡……蒋兆和以雕塑般的力度,以壁画的规模揭露了战争。

  密集的观众没有慌乱,也没有退却,他们与蒋兆和久久地站在那里,就连伪军里的一个,也被得恭敬地向画家。

  这里没有硝烟,没有炮声,蒋兆和与《流民图》里的难胞站在一起,与观众站在一起,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可悲的是,这幅啼血巨作仅展一日,就被日伪。

  后又被使其前卷残损遗尽,但斑驳犹存,那画中苦涩的墨线历历在目,那卷中轰炸的妇孺群像依然撕心裂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是惟一表现战争难民的巨作。以《流民图》为标志,1943年的中国水墨人物画了巅峰。

  1949年10月1日,蒋兆和与百万一起,亲自高举着由竹竿擎起的大红旗,行进在欢庆的队伍中,在广场迎来人民国灿烂的一天。

  当战火燃到鸭绿江边,蒋兆和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妇女和孩子,画了《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两个母亲》和《鸭绿江边》。

  中国画能不能表现新时代的生活?是不是只有油画才能表现重大题材?这是当时美术界激烈论争的问题。

  他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同事们一起深入到街道、工厂、乡村,和劳动者同吃同住同劳作,为他们画像、写生。

  13公共汽车售票员姜茂琴、钢厂化验员陈培跟、还有大名鼎鼎的劳模等等,都在蒋兆和笔下绽放光彩。

  新时代里,走进蒋兆和画室的已经不是卖报童、卖花女……而是天真的少先队员、威武的解放军战士和健壮的工人与农民。

  上世纪50年代初,根据总理“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的批示,当时中国科学院的负责人郭沫若便请蒋兆和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画像。

  《杜甫像》、《曹操像》、《屈原》、《曹雪芹像》、《文天祥像》等历史人物肖像画成为蒋兆和晚年对中国水墨人物画表现技法的又一次突破。而《太白沉思》、《东坡与朱竹》、《酒仙图》、《庄子观鱼》……的出现,标志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蒋兆和用尽一生的精力,终于完成了现代水墨人物画从晾制“苦茶”到酿造“美酒”的过程。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经由蒋兆和“否定之否定”,最终又以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新文人”画到达新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蒋兆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美术教学中,以变革的引领后生在“为人生而艺术”的上前行。

  他会将学生请到家中手把手地,其中就有蒙族小伙齐•巴雅尔、农民子弟马振声、刻苦自学的王明明、书生气十足的纪清远……在教学中,蒋兆和反复强调人物塑造要从结构出发,“以形写神”为造型基础。

  他非常欣赏学文史出身的范曾那股刻苦读书的,曾语重心长地对自己的孩子说:“一辈子不画画没关系,但不能不读书。”

  而当他看到学生只是从皴擦、渲染的中理解现代水墨人物的技法,则不无担忧地说:“不要像我。”他最期望、也最早预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多元化发展。

  处境的六十年代末,蒋兆和还是着对艺术的那份执著,在“红、光、亮,高、大、全”了学生们的头脑,只能画油画和的年代里,年近“古稀”的他会浑然忘却被的,登上二层楼高的画架,亲自手持画笔做示范。

  学生们惊叹:“您还能画油画!”他毫无地指导学生们要借鉴法国印象派的点彩技法和他们对色彩的认识与贡献,令在场的学生们即惊诧又敬佩。

  在他的五十年间,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几十年来,已是桃李芬芳,更多的艺术家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道。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

关键词: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