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2020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超全

※发布时间:2020-9-16 1:49: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性,埋下割据的隐患。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的国家——秦朝。

  ①建立“”称号,确立制度。全国的、经济、军事由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由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务。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①颁布秦律、统一;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强化的产物。

  雅典的确立历程:梭伦——为雅典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确立雅典;伯利克里——把雅典推向顶峰。

  积极方面:①实行,社会相对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真正能够享受到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②过于泛滥的,容易导致无主义的泛滥。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范围内一切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国。但斯图亚特王朝。1688年光荣,标志英国的完成。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并对议会负责。

  1776年,英属13个殖民地,美国诞生。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成立,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党、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②加强了国家,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权,妇女地位低下。

  鸦片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1858年《天津条约》了外国公使进驻、增开十口通商、外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航行等

  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岛;1860年中英《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租借新界。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1853年太平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①它是太平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①割辽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的资产阶级政党。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生”三大主义。

  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分析其体现的:主权在民;确立的基本;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制政体)

  辛亥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②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国,使的观念深入。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废除二十一条”、“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主义的开端。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国,走资本主义道——新主义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大失败的原因:①;②中外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的开始。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攸关的转折点。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的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联盟的配合支持。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地位未达成协议。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的斗争,登上舞台。

  1848年《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协商会议暂时代行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的性质。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委员会,当选为。③大会决定以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54年,召开后,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不再代行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年,中国提出与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领导的合作和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在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国》。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

  我国社会主义的“一根两基”: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制度——合作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2年,中国确立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与共”的方针,使中国领导的合作和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发表,提出“遏制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明后期 棉布成为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动力市场。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5)宋代:“市”突破时空,商业活动不再受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府的之下。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的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 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官商合办)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它引进了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原因:南京国民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②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经济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队伍不断壮大,为新主义和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完成)总线.内容:一化三(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

  (2)线:停止“以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2)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正式拉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3.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创造了条件。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①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阶段(从1985——现在)。

  ③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通过深化,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②1984年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

  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地带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格局。

  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①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⑤2002年11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繁荣富强的道。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

  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1)1950年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后,党和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南京国民成立后,将其改为,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②铁:a.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 铁b. 19世纪80年代初,清修筑从到胥各庄的铁,标志着中国铁的诞生。c. 辛亥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奠定了中国近代铁网的基本格局。d. 建立后,铁事业发展总体缓慢。e.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宝成 、兰新等铁,“九五”期间,修建了直通九龙的京九铁,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总里程已经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汽车:a.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b.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修筑技术传入中国。c.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网。

  ④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天津”航线开通。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 ,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电报:a.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世纪,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并设无线电报局 。这一时期,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的很少。

  ②电线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线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c.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d. 到2000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2)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1、报刊:①.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②.《昭文新报》一般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③.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辛亥时的《民报》、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方面有着重大启蒙作用。④.新义时期,创办了《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性报刊,为夺取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⑤.新中国成立后,《》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线、方针、政策的主要工具,与之并存的《日报》等其它类型的报刊,内容丰富。⑥.后,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

  2、电影:① 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②.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 1931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唱遍,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⑤.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⑥. 后,中国电影辉煌。

  3、电视:1958年,(即前身)开始试验,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4、互联网:①.、、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网络媒介”同样具有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③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 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以报道、记录、宣传、、形成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对人们,尤其是的生活有重大影响。后来,报刊上开始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影视总是带有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 、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学说:①学说:A.“仁”(仁者爱人 );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5、孔子的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3、()动荡的兼并局势,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2、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家图治的理论武器。

  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融合、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学说(基础);君权神授;大一统;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标准,”之纲”。

  5、新儒学的特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即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外衣。根本目的是封建秩序,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①从此儒学在上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和打击地方割据。(这是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3、 (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1)内容: “理”或“”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程朱理学;个性;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地继承了儒学。

  黄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君权,,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学务实。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①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农业,畜牧业;因地制宜。最能反映时代特点:民族交融)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 (开始汲取科技思想)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第三,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性,没有为普遍的生产力。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C.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界的前列。

  1. 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 为巩固大一统封建的需要,古代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的,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先进文化要不断地创新才有新的生机,更要学会如何在日常学习中扬长避短,避免故步自封。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现在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教兴国,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职能等。

  8、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人的。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反对,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的学科,希腊哲学的发展到顶峰。

  2、内容:马丁·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上的和灵魂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教开始。

  加尔文《教原理》 先;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从角度论证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为以后资产阶级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卢梭(最激进的主义者)《社会契约论》:至上、天赋 、“”、创立国。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平等、、、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教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制度的高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了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10年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1、背景:神创论占地位。经过文艺复兴、教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教受到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的追求蔚然成风。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和工业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2、主要内容:

  ①生物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看法,是对造人说的,为马克思主义唯物提供了基础。

  ②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对它进行宣传,国人,以避免灭种之灾。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加强世界的联系。

  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2、“电气时代”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

  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现实社会);

  创作特点:具有思想和反叛,猛烈封建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

  4、影响: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

  2、形式: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一个明显的理由,故事的背景不明确,很难理解其中的关系。

  ③面对世界大站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深入怀疑迷茫和之中。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的现代主义潮流。

  ②创作背景:启蒙与——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追求进步、和③作品特点: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息

  ①客观:对欧洲原有艺术清规不满;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和色彩学理论的;工业拉近城乡距离,郊外写生方便。

  ②主观:画家的观察和实践,他们主张户外写生。2、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莫奈;其代表作:《 日出·印象 》《干草堆》《鲁昂大》

  现代派:荷兰凡高 “扑向太阳的画家 ”;西班牙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2、音乐:现代音乐(20C):派别众多,各式各样,风格独特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1895.12.28 世界电影发明日)美里菲斯(导演) “现代电影之父”“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早期维新思想 →19C90N:维新思想 →1905年:孙中山“三义” →1915年:新文化运动“科学思想;1918年:马克思主义的→1924年:新三义→1925年:思想→20C80N:理论→世纪之交:“”重要思想→2003年:科学发展观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抵御外来侵略,向学习。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义和团等)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③(经济基础)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

  b. 提倡新――反对旧 (传统) :”孔家店”、陈独秀《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之作)、《我之节烈观》;

  d.平民教育: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如平民教育团,白话小说和散文大量涌现,文学新形式。

  ①性质:辛亥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主义,了传统礼教的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1894年,创立兴中会[团体];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政党])

  2、内容:民族主义、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3、评价:新三义是三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的发展。

  (四)评价:三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斗争的纲领。

  3、实践基础:及老一辈家在新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心问题。2、初步形成:土地时期(1927.8-1937.7)

  (2)思想:“新主义”理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辨析】思想是正确的集体的结晶,而晚年的思想错误是个人思想的一部分,不同于思想。

  3、提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线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义渠骇计划手段互补)

  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1、对理论,““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义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意义: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空间和时间界限;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信得增长点,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2、意义: 提高国际地位,,成功打破核垄断,核;发展高科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

  意义: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含义:根据,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的国民教育。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2、文化方针制定:195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②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③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

  

关键词: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