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在西宁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肖超宇 记者 朱羿 曾江)10月17日,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在西宁召开。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主题为“凝聚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大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210位学者报名参会,提交论文140余篇。受疫情影响,本次年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在西宁召开,图为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通讯员 徐锦江、张晋楠/供图
大会开幕式于17日上午举行。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赵天晓,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分别致辞。开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虎得教授主持。
马成俊向莅临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年会取得成功。他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一体”作为中华民族显著特征,需要我们充分尊重多元、高度重视一体,继续发挥民族史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多元一体”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史是青海民族大学优势学科,此次年会必将对本校民族学和历史学学科产生促进影响,为推动民族史学科理论方法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赵天晓代表学会主管单位向承办方和参会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本次年会紧密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展开研讨,充分贯彻了习总关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求,展现出学会的时代担当。学会作为重要学术平台,始终致力于团结从事民族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我国民族史研究发展提供了深厚力量。赵天晓对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四点期望,希望学会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面貌。
学姐别这样
刘正寅强调本届年会在青海民族大学召开具有重要意义,青海是我国多民族汇聚之地,民族资源丰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中战略地位显著;青海民族大学具有民族史研究传统优势,与学会关系密切,不仅在民族史及其相关领域做出过许多贡献,同样在学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本次年会充分体现出民族史研究学术平台与高校间度、全方位深入合作,必将加快我国民族史研究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应有贡献。
开幕式后,大会进行学术主旨报告环节。主旨报告分17日上午和18日下午两个时段,共有九位专家作学术。17日上午的大会主旨发言有七场报告: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华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抗战期间回族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径》,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学术探讨。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刘玉堂教授的《西汉对匈奴和亲政策的学术史考察》指出,西汉王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经历了由汉初“奉”匈奴“和亲”到汉中后期“赐”匈奴“和亲”的转变过程,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大学程妮娜教授的《金初女真皇族与室博弈考论——以国伦勃极烈的家族为中心》认为,随着金朝吸收中原王朝军政制度的推进,国伦勃极烈的军事统帅权逐步向都元帅府转移,女真通过任命皇族担任都元帅府的多数职位,使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刘正寅研究员的《别失八里:明人的西域认知与话语》指出,明人称察合台后王所统地区为别失八里,与别失八里城并无关系,亦非明人对西域缺乏认识,而是沿袭元人管理西域的话语,体现了中原王朝对西域治理及其话语的延续性。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李大龙编审的《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大一统”思想为秦、汉、隋、唐、明等农耕族群所建王朝继承与发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特点。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张科教授围绕“汉裔土司”何以发生,展开深入学术探讨。本时段主旨报告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教授主持。
第一阶段华涛教授、刘玉堂教授、程妮娜教授、刘正寅研究员、李大龙编审、张科教授分别作报告 通讯员 徐锦江、张晋楠/供图
第二时段主旨发言安排在18日下午,共有三篇报告:王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其中前者将为后者提供中国范式或中国经验,而后者也将为前者提供良好的外部,两者是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文炯教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中国民族史话语的主旨》认为,近代作为“新史学”的中国民族史不仅是对传统史学的和重构,更是近代中华民族从历史自在近代历史自觉的重要文化反映;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需要全新的民族史话语,其主旨无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民族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彭丰文研究员的《历史记忆的整合与北魏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探究》认为,通过对族源记忆、国号记忆、国史撰述和北土旧俗的整合,北魏者建构了拓跋鲜卑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同为黄帝的族源意识,增强了治域内华夷各族对北魏的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同时客观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本时段主旨报告由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先巴教授主持。
第二阶段主旨报告,王欣教授、杨文炯教授、彭丰文研究员分别作报告。先巴教授主持 通讯员 徐锦江、张晋楠/供图
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大会分成七个会场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分别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念与认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研究、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各会场分别安排相关学者进行点评,全场报告精彩迭出,讨论热烈紧凑。
18日下午,在热烈的研讨之后,大会进入总结和闭幕环节。大会总结和闭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贾伟教授主持。
七场分论坛分别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刘波儿、西华师范大学叶凯、四川大学邹立波、曲靖师范学院宋南争、云南省博物馆王珺、西南大学李文学、大理大学何畏作总结发言。
接下来由刘正寅作大会总结,他认为本届年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会议,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风尚、新面貌和新气象,不仅反映了多视角、多领域的交流对话,而且青年学者表现突出,展示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美好未来。刘正寅表示,本次会议研讨热烈而深入,体现出鲜明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仅在民族史研究多领域之间以及民族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之间表现出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的特征与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互相借鉴,而且选题视角新颖,同时注意文献的历史书写分析,注重传统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等;年会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发展这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展开,研讨深入,精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中国民族史学会在中国民族史方面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刘正寅强调,本次会议紧促、高效、扎实;受疫情影响,会议分线下、线上展开,会务组克服了种种困难,使线上、线下会场畅通无间,互动良好,了年会的成功。
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正寅研究员宣布本次年会闭幕 通讯员 徐锦江、张晋楠/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