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简谈甲磺酸伊马替尼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布时间:2017-8-6 19:04:2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上以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脱屑,并伴发热为特征,累及体表面积达90%以上。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后居多,男性多于女性【1】。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酪氨酸激酶剂, 美国、欧盟和其它很多国家已批准其用于Kit 阳性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治疗。2013年我科收治一例因胃间质瘤并发肝转移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发生剥脱性皮炎的患者,经过精心护理,病情得以制约,经随访病情未反复。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48岁,因“起疹2月,加重伴痒痛半月”,患者于2011年因“胃间质瘤”行胃大部切除术;2013年1月因右上腹疼痛行腹部增强CT,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其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片 200mg po bid”口服治疗;2月12日胸背部出现稀疏鲜红色斑疹、丘疹,针尖大小,自觉瘙痒,自行口服抗敏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皮疹完全变平,留下青紫色色素沉着斑;2月17日无明显诱因皮疹再发,为绿豆大小丘疹,密集分布,伴剧烈瘙痒;不久皮疹迅速融合成弥漫潮红斑块,皮肤肿胀,尤以肢端为甚,行动受限;患者自觉皮肤灼热感,无其它特殊不适;3月16日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8.6℃,伴咽痛、干咳,皮肤潮红、肿胀明显,表面密集分布糠状或叶片状脱屑;患者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肺部感染,剥脱性皮炎,胃间质瘤术后”;遂停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给予“地塞米松针、头孢唑林钠”治疗,经治疗后,患者咳嗽、发热等症状消失,皮疹稍好转;4月3日又自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1次,服药后皮疹再次明显加重,皮肤弥漫肿胀,无法行走,自觉剧痒,不思饮食。

  皮肤科情况:头面部、躯干、四肢弥漫性潮红斑,其上覆密集糠状或叶片状鳞屑;双小腿、双足背红斑表面可见明显渗液,高度肿胀,压痛阳性;颈项、外阴、腹部、臀部见多处线状裂隙,点状、斑片状浅糜烂或溃疡,表面清洁;口唇较多分泌物,双眼睑轻度外翻。

  根据用药史,皮疹特点结合辅助检查分析,诊断为剥脱性皮炎,甲磺酸伊马替尼所致;给予地塞米松针5mg/d、白蛋白10g/d、复方氨基酸250ml/d;辅以抗组胺药口服及皮肤黏膜护理等治疗;患者病情制约,肿胀消退,目前在随访中,病情未反复。

  推荐:

  

关键词:毕业论文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