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在面对写论文时存在很多问题,其重要原因缺乏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本文作者首先介绍了可阅读、可验证、可追溯和可检索四个原则,然后叙述了在写作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等要素时的要求,最后介绍了在术语、读者需要、抄袭、语言方面的注意事项。
对于一个即将以研究为职业的研究生来说,写论文是一项安身立命的技能。在这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研究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论文写作训练,不明白当代学术论文的要求。为此作者介绍了可阅读、可验证、可追溯和可检索四个原则,以及在写作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等要素时的要求;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在术语、读者需要、抄袭、语言方面的注意事项。作者强调,论文写作是一门技能,需要一个研究者接受长期的、反复的论文写作训练才能掌握。
本文之所以专门写论文写作,而没有涉及研究,是因为研究和论文写作是两项工作,各有各的要求。做研究是要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而写论文是要把研究过程和公之于众。不过,不是所有研究都写成论文公之于众,有很多部门和公司做研究,并不发表其。只是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一边做研究一边写论文,没有意识到它们是两项工作而已。本人把论文剥离出来,是为了强调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和规范。
为什么写论文?首先这是现实的需要,因为现在读学位评职称都要求写论文文。而对于一个以研究为职业的人,写论文是安身立命的事情。当然,写论文本身有很多好处:1)有助于整理思维;论文是个讲逻辑,重的事情,也是个需要灵感的事情,随时写下头脑中的念头和想法,可以随时思考完善。2)有助于记忆;一篇论文,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论文,往往含有大量的信息和细节,靠头脑硬记已经相当困难;随着一个人记忆力的衰退,他/她只有把研究过程写下来,才能随时翻阅审核。3)有助于;一个人的研究仅靠口头,范围毕竟有限;写成论文发表在期刊上,就可以到世界各地和后世读者手中。4)有助于检验和认可,让别人检验你的想法;一个人的研究,尤其是重大,需要经过其他学者的检验才能,也才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在论文写作方面,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同样存在各种问题:1)怕写论文,一写论文,不知如何下手;2)不知如何论证,往往机械地堆砌材料,论点和两层皮;3)逻辑混乱,关键术语的定义经常发生漂移,一个术语在前文是一个含义,在后文是另一个含义;4)文字表达能力低下,语句不通,错别字、语法错误随处可见;4)不知何为抄袭,不仅抄别人论文,而且抄自己论文。现在社会期望研究生能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这些情况不免让这种期望落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研究生在高中和本科阶段缺乏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
1.可阅读:论文写出来是为了让人读的,所以论文应该结构完整、文字流畅、插图充分,让人读得懂,愿意读。
2.可验证:一篇论文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其结论需要接受读者的检验。所以论文应该是问题、方法、思和观点表述清晰,资料和数据真实充分。读者可以顺着论文的思,可以检验观点是否可以成立。
3.可追溯:现在论文都要求有注释,这是为了说明资料来源。一个严谨的审稿者和编辑会查阅这些注释,看作者是否准确地转达了所引论文的原意。而作者也通过充分、准确的注释,避免剽窃之嫌。
4.可检索:写论文是为了让同行读的,但是现在每年发表的论文成千上万,大多数读者需要通过文献检索来寻找自己需要的论文。一位研究者要让读者发现自己的论文,就要在内容提要和关键词上下功夫。
做研究写论文很辛苦,研究者当然希望有更多的读者看到它,引用它。现在各高校也多用引用率来评估论文,所以研究者需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而一篇论文能否被读者阅读和引用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结构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充实。现在的论文很像八股文,一般由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组成。这是学术界约定俗成的结构,缺一不可。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各有各的要求。
1.内容提要: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术论文汗牛充栋,一个人终其一生往往无法阅读一个学科所有的论文了。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筛选了,在筛选论文时他们首先看内容提要,以便了解以下信息:1)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2)为什么选这个题目;3)用什么方法(或用什么资料);4)得到了什么结论;5)如果有争议,作者怎么看。读者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决定要不要看全文。所以研究者在撰写内容提要时,需要体现以上几项内容。篇幅不能太短,短了不能写足上述要素;当然也不能太长,长了就啰嗦。
2.关键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国读者一般使用知网和JSTOR这样的电子数据库搜索论文时,往往输入关键词。所以,研究者在写关键词时需要斟酌,以便让读者找到自己的论文。可惜的是,很多人选择关键词往往很随意,选择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词。我们需要以己度人,了解读者喜欢用什么关键词检索。一般来说,关键词要能体现选题的重要方面。就本人所在的考古学科而言,关键词一般包括对象(如器物、遗址、遗迹)、时代(如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南北朝)、地域范围(长江下游、河西走廊、太行山)、领域(原始瓷、城市、盐业考古)、理论(世界体系、景观考古、经济人类学)和技术(锶同位素、DNA分析、岩相分析)。
3.前言:此部分为正文的前奏,其目的就是回顾研究文献,提出新问题和研究方案。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介绍一个选题的研究史,点评前人的论著,既指出他们的,又剖析他们的不足。实际上,这就是把文献阅读部分的工作收入其中。在前人的遗留问题之中,挑选一个重要的,又可行的问题作为自己的选题。锁定了研究对象还不够,在此部分还要提出一个研究方案来。
写前言时研究者需要注意若干事项。首先,研究者要意识到,前言的最终目的是提出新问题,而前面的文献回顾起铺垫作用。所以,虽然新问题在前言中最后出现,但是在写作时,是最先要搞清楚的。因此研究者不需要把读过的所有文献都纳入前言,只需要反映研究进展的论文就行。其次,研究者需要抱持客观的态度评论前人的工作。现在有些研究者为了避免得罪人,故意不提前人的研究工作;而有些研究者出于个人或派系恩怨,刻意抬高或贬低一些学者。这些都不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一个研究者应该客观地肯定前人取得的成就,同时找到前人的不足。这样才能准确地锁定问题,推动一个选题向前迈进。
4.正文:此部分要展现论证过程。选题不同论证过程也不同,需要分别对待。文史方面的选题可以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提供,形成子观点;最后由子观点构成大观点。科技考古方面的选题,则需要利用研究方法或技术手段,讨论辨析由此获得的数据,然后得到结论。
在此部分,研究者需要注意两件事情。一是确保观点与链吻合,这就要求观点要有支撑,而要为观点服务。现在很多研究生不懂论证,喜欢堆砌,然后抛出一个或几个毫无关联的观点,其结果就是和观点两层皮。二是,公平对待不同意见。有些问题前人研究过,提出了一些观点。现在很多研究者要么,要么轻率地否定他们的观点。的做法是,分析这些观点,检验其逻辑、论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就指出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要检验自己的论证,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不能前人的观点,就承认分歧。
5.结语:结语的要害在于简要重复论文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新问题、研究方法、和结论。结语不能太短,短了不能充分呈现论证过程;不宜太长,长了就有啰嗦之嫌。在这个部分不能出现新资料和新观点;任何新资料和新观点(想法)只能出现在正文中,结语只是归纳复述正文的重要内容。
6.插图:插图样式多样,可以是照片、线图和表格,现在还可以是视频。它是重要的支撑资料,一方面可以说明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提供。它们既可以展示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对象,帮助读者理解它们,也可以展示和数据,支撑论文。它们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关键是能够说明论文中关键概念、对象,或者呈现数据。在此部分,插图要与正文结合;也就是说正文的重要理论、概念和器物需要插图来说明,观点需要和数据来支撑;同时插图不能茫无目的,要为论文服务,否则就不要使用。插图需要添加文字,说明插图名称、图例、比例。当然,如果插图涉及知识产权,还要注明来源。
7.注释:研究者在写作论文时,少不了引用以往的研究,或者观点,或者数据(资料),或者方法。为了尊重以往,研究者需要做注释,以避免剽窃之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以往,既有他人的,也有作者自己的。我国不少学者往往在意他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做注释还有另外用途,就是方便读者查阅出处,检验论文是否严谨扎实。因为如果研究者在做注时,没有看过所引论文,或者一知半解,容易出错。实际上,注释是一个研究者的信誉晴雨表,如果在注释上不认真,读者会认为研究者是个马虎的人,靠不住的人。至于注释的格式,现在各个大学发布的学位论文规范都有说明。发表时,各个出版社和期刊也有自己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8.文献目录:现在学位论文一般要求在论文末尾放文献目录。但是文献目录一定要与脚注相一致,脚注里面出现的目录有,同时目录有的脚注也得有。
1.术语:写学术论文免不了术语。术语是学术界约定俗成的,也是一个学科的基石,其创造和废弃都要慎重;一般来说,研究者要尽量延续传统,使用已有的术语。当然学术要发展,术语也要更新。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需要说明已有术语的不足,以及新术语的优点,以求其他学者接受。过去有些学者喜欢标新立异,随意创造术语(如考古学界的“标型学“),致使术语满天飞,让人无所适从。
2.为读者的需要而写作:人们在写作学位论文时,为了满足学校制定的论文规范,力求完整。但是在发表时,则需要根据期刊和读者的要求,做些调整。我们知道不同期刊的读者群是不同的,他们对于论文各个方面的熟悉程度有所差异。文科读者对于科技考古所用的方法和仪器不太熟悉,作者需要浓笔重彩地介绍它们;而对于历史背景比较熟悉,作者在这方面需要淡化。理科读者对于实验仪器和实验程序比较熟悉,作者无须详细描述,而对于他们不熟悉的历史背景和考古学背景,则需要充分说明。
3.抄袭:现在知识产权已经为人们所熟悉,抄袭也成了学者们的禁忌。所谓“抄袭“,就是使用了他人的文字或想法(概念、观点)却没有注明出处,并且导致读者认为这些文字或想法是作者自己的时候,就是抄袭。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一是忽略了自己,在引用自己以前的论文时,没有做注释;但是抄袭自己也是抄袭。二是喜欢大段他人文字。实际上引用有三种方式:概述、转述、直接引用。在简要引用若干学者的观点时,可以归纳他们的共同之处和相异之处,这就是概述。在较为详细地介绍一个学者的论证过程时,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这就是转述。两种方式都是学术界常用的引用方法;相反直接引用则尽量避免使用。直接引用就是直接摘录他人文字,需要谨慎使用,一般只能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引用他人论述作为原始资料,如《史记》等历史文献的史料;2)引用权威学者的论述作为论据;3)引用他人的论述作为自己的对象,直接引用以不会原意。
4.语言:论文之美不在于辞藻,而在于新问题和新发现。所以论文语言要平实而准确,避免使用文学修辞方法如排比、比喻和夸张等。现在一些学者动辄引诗摘赋,抒情释怀,都不是论文应有的。论文也要避免使用口语。
5.发掘论文价值:写论文的首要目标当时是介绍研究;除此之外,学者还要善于发掘此的学术价值,讨论学术界关心的大问题或理论。这是因为学术研究也有很多层次,有微观的个案研究,也有宏观的整体研究,还有理论研究。而整体研究和理论研究既能指导个案研究,也需要个案研究的支撑。
上文可见研究是论文的源头,没有研究,就没有论文。但是有了研究,不一定有论文。这是因为论文写作是一门技能,一位学生需要时常才能掌握。在美国,一个学生从高中就开始写论文,进入大学后就经常写论文,因此掌握了查阅文献,收集,整理思和推敲文字的能力;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一个学期就要写三、四篇论文了。因此一个研究生到了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写作论文的老手了。但是在我国,一个学生难得写一篇论文,只是在本科和硕士毕业时才有机会写一篇,机会少,写作能力自然就不高了。因此研究生需要在三年中多次反复写作论文,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论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写作一篇论文需要遵循可阅读、可检验、可追溯和可检索四条原则。作者需要明白论文的结构,清楚各个要素即内容提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插图和参考文献的功能,写好每个要素。此外,论文还要注意术语的延续性、读者的需要、避免抄袭、使用平实语言和发掘论文价值。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研究者接受长期的、反复的论文写作训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