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SCI论文在中国变味!揭秘SCI期刊数据库

※发布时间:2018-12-27 1:42:3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论文所发期刊的“影响因子”,的确对评价一个科研人员和机构的实力有一定指标作用。但任何指标都有可钻,而指标一旦被“神化”,就会有钻的人。

  提到SCI(科学引文索引),世界上搞科研的几乎无人不晓,而中国的科研人员更要心头一跳:这个与拿学位、评、升职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金标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们的前程。

  最近,有“SCI之父”之称的尤金·加菲尔德博士来到中国。在与数百名中国科教界专家、文献计量学专家和年轻学子对话时,面对“SCI在中国变味了?”“SCI论文究竟水平有多高?”等等疑问,他说: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很多国家都用它来评估科研人员的工作成绩;但为了更准确地评价科学家、期刊、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SCI也在不断改进。

  早在1955年,尤金·加菲尔德博士想到一个点子:做引文索引的工具。1961年,他自己成立公司,创办出版了SCI(科学引文索引)。SCI其实是一个数据库,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它检索出一篇论文被哪些其他论文引用过,被引用得越多的论文,一般来说就越重要。加菲尔德博士强调,这样,SCI就能帮助科学家在某个学科范围中,对过去的重要文献作检索和回顾,弄清楚自己目前的工作有没有、有哪些创新。

  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推崇的“影响因子”,是加菲尔德1972年提出、在国际上被通用于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它的算法很简单:将一本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梦见掉头发文的总数。比如某期刊2006、2007年总表了100篇论文,2008年这些论文一共被引用了500次,那么这个期刊在2008年的影响因子就是5。

  “SCI在中国变味了!”这是许多中国科学家的抱怨。学校讲科研成绩要报出“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个人报科研言必称“论文所发表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多少多少”,甚至用这些数字来衡量科学家的价值。于是冒出了某教授一年发100多篇SCI论文的“佳绩”;出现了科研工作实际并不出色,但论文累计影响因子颇高的怪事。

  第二,根据SCI的统计方法,凡在期刊上出现标题的文章,无论是综述还是,甚至更正,都算作一篇。而中国统计时,只笼统地看“文章所发表的影响因子”。因此,有学者就动起了歪脑筋:在好刊物上发几个,就能混到不错的影响因子。加菲尔德博士说,其实同一本期刊上每篇论文的引用次数也都不同。比如,有两篇文章发在《自然》上,可能一篇大受关注,被引用次数非常多,而另一篇可能一次也未被引用。

  另外,引用还分自引率和他引率。一些中国期刊为了快速增加影响因子,往往暗示作者引用自己期刊过去发的文章,有时自引率甚至超过50%。对此,SCI设定了一个标准,一般期刊自引率不超过20%是正常的,一旦有大幅超过,就有可能被SCI暂时“叫停”——不再发布该期刊当年的影响因子。有些导师为了增加论文引用次数,也会学生引用自己过去发表的论文,这可以从引用者和被引者的关系看出蛛丝马迹。

  种种异化,只缘于一条:SCI的指标被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作为一个客观的统计指标,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论文所发期刊的影响因子,的确对评价一个科研机构,乃至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有一定作用。然而,任何指标都有可钻,它一旦被“神化”,那就会有钻的人。

  SCI本身正在不断探索设定更客观的新指标。今年1月,汤森透科技集团又推出了一个新指标:特征因子,它正是针对上文提到的种种“漏洞”,比如它的计算扣除了期刊的自引率、将论文被引用年限从2年延长到5年,甚至考虑到引文所发表的(他们认为,引了这篇文章的论文如果发表在高水平上,那么被引的论文相应地水平也高一些)。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期刊联合编辑部主任周兆康告诉记者,这一新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作弊”的影响。“除非SCI收录世界上所有期刊,否则任何统计都会有缺陷与偏差。”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加菲尔德博士,仍然在不断思考引文统计如何客观反映学术价值的问题。经过多年研究,SCI已经发现,诺贝尔得主往往出现在那些发过若干篇“经典引文”的科学家中——这些论文发表后,其引用次数比一般论文高出30-50倍。不过他认为,用SCI的一些指标可以对人或机构作某种评价,但绝对不能将SCI作为唯一指标。(许琦敏)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文化频道相关新闻·SCI之父中国诘问SCI畸形地位是必经阶段·SCI之父表示:不能以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