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是一种模式,也是一个故事。中国的经济增长成就斐然,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必须给予中国在农村和农村教育方面的杰出表现以较高评价。之初,中国农村人口大多处于贫困线之下,人均收入低;另一方面,中国就业人口庞大,为其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的政策可诠释为“改变体制、打开国门”。对外、贸易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尽管中国尚未在金融体制上实现完全的,但是中国在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方面是完全的。中国之初,市场极其狭小,而对外贸易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渠道。在这一方面,中国对贸易化的支持(Pro-Liberalization)程度堪为发展中国家的表率。
在体制方面,中国与的概念殊为不同,因此难以利用的既有框架进行分析,但中国在投资方面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私有经济进行了调查,涉及基础建设、调控管理、、个体经济等方面,结果表明中国在投资方面的进步是巨大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营业税超过30%,拉丁美洲国家为20%,而中国仅为10%。因此,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投资。这对中国的发展至为重要。
杨玉环容貌复原图
普遍认为,中国工资水平较低,我们对此的理解是错误的。调查表明,中国的工资水平超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原本都低,不足以说明实质性问题,相比而言,中国充裕的劳动力更能说明一些问题。以上是我对中国基本模式的理解。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在减贫方面的努力值得借鉴。之前,中国超过6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借鉴中国模式的问题,我觉得其他国家不可能简单地复制中国的所作所为,但是中国对人文指数提高的、对投资改善的努力、对的热情所构成的制度性安排却是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的。
在能源方面,中国煤产量甚大,但石油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占其总消费量的30%,从而导致世界石油价格的飙升。而且,石油的价格和质量标准存在严重问题。截至目前,中国尚未很好地利用价格杠杆调节人们的能源消费趋向。此外,基础建设也消耗了中国大量的能源资源。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空气污染,这与能源问题密切相关,中国有二三十个城市的污染程度界最严重之列。我认为,中国应该认真思考采用价格和质量标准这两个杠杆改善。如此,不仅对中国有益,也有助于缓解世界气候变暖的压力。
近来,中国在讨论新的五年规划,人们应借此关心最重要的问题。我生活在,因此对目前政策强调关注处理污染和交通问题并不感到惊奇。但是,我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自然资源管理问题之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中国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极其容易,忽视某些问题也是很容易的。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存在的问题不仅限于资源短缺、污染等方面,即使从减贫的角度看,中国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也是成堆的。
其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当然城市和乡村各自存在的问题也是重要因素。至少从收入水平的角度看,中国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8上升到2003年的0.47,中国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它对中国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随着市场力量的主导地位上升,经济增长如何在不同的人群和地域上扩散,将是影响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参与了对中国收入情况的一个调查项目,调查结果表明,从1995到2002年,中国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少,尽管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无减少的迹象。其中的原因在于市场力量的作用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进步。前者主要体现在工资和就业的巨大增长上,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工资和就业机会在1995-2002年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大大高于农民种地所得,他们在乡镇也比较容易地找到工作。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这些人基本上不在城市购置住房,而是在工厂宿舍居住,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了。后者显示,中国的政策有了巨大的改变,采取了有利于稳定的种种政策,包括对中国农民工的救助措施。中国采取倾向于的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金融危机迹象已经有所,但中国无暇他顾,只能重点关注贫困问题,包括西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工资增长的可能性,普通的收入有所增加,收入差距有所减少。
这种政策变化并非偶然,2003年之后,中国开始告别昔日一味关注P增长的政策,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功也是显然的。2004年,总理向全国提交的报告指出,均衡、持续、以人为本的发展取得初步成效。这种新发展战略是否是可持续的,仍然是尚待观察的问题。然而,如果中国的财政制度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难以得到的,这确实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