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是世界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有其特殊成因,防治校园需要学校内部着眼,与家长携手,和社区联运,使学校、家庭、社区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多管齐下,有效遏制初中学校校园事件的发生。
校园是世界中小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校园对者与被者都造成了严重的身心,是学校管理中的“重点”。防治初中校园事件的发生,还学生一个健康安全的,已经成为每一个学校管理者需要严肃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校园是学校管理的一大“强敌”,具有群体性、连锁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调查表明,校园事件的产生受法律制度、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等诸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主要有《刑法》《未成年人保》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中14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并“教育、、”方针,对其违法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从实施效果来看,似乎并未对未成年者形成明显的威慑力。国内校园问题长期以来停留在层面,没有上升为法律问题,这样就形成了“预防未成年人人有责,一旦出了问题却人人无责”的尴尬局面。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防治校园的机构,治理经费投入也不足,且社区矫正制度建设不完善。一些社区、对于未成年人罪犯的监督与帮扶流于形式,甚至基本上处于的状态[1]。
二家庭良性教育缺失。当前,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备受溺爱之下,他们很容易养成“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另有一些家庭由于父母离异、早逝或外出务工,致使孩子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众所周知,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青少年不良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家庭良性教育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在家庭中,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情绪波动,缺少同情心,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就此,有学者研究表明,“者的家庭表现为缺乏情感温暖,在儿童表现出性时缺乏一致的教育方式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多以惩罚为主,父母之间的交往也着与”[2]。可见,一些父母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缺乏情感温暖和关爱,只能在“孤独”中长大。
三是学校管理缺位。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盛行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分数成绩,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和教育,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行为的严重性重视不够,对校园事件的深层次诱因、影响、负面效果等认识不足。为了不影响学校声誉,部分学校以“家丑不可外扬”“能压则压”为借口将问题淡化处理,对行为的,不仅无益于尽早化解矛盾,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此外,教师的疏于也与校园事件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少,缺乏与其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有些教师害怕被家长和学校追责,而淡化处理学生的行为,导致一些轻微的违纪行为逐渐为严重的不良行为。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动时期,各种资讯不断扩展渗透,其中对一些行为的大肆渲染着未成年人原本的心灵,给思想还未发展成熟,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学生以极大的冲击,乃至导致他们对行为的效仿。此外,校园周边的复杂混乱也是将学生引上行为的重要诱因。如有些学校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下沉溺其中,。更有的学生为了缴纳游戏机费而抢劫、同学。
此外,学生在生理、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纪律意识、意识淡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认知能力弱,处理矛盾问题的方式简单等原因,也会导致初中校园事件频发。
由上可见,校园行为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防止其产生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据此,防治校园也应从学校、家庭、社区等角度依法依规管理,打出一套 “组合拳”,防止校园事件的发生。为此学校近年来采取了多项对策,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是学校建立健全防治校园的管理制度。为防止校园事件发生,学校首先设立了“反校园”领导机构,组建了由校长负主责,分管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教师、少先队员、社区工作者、家长代表、法制副校长和校外专家等组成的学生防治委员会,以加强对“反校园”的管理。同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强化学校及周边的巡查与安全管理,加强事件易发现场的监管,及时排查可能导致学生事件发生的隐患。努力建设一个安全、阳光、健康的校园教育。其次,学校还制定防治和处置校园的工作措施。如制定完善校园的预防和处理制度,制定反校规,建立校园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再如加强校园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另外,建立校园和校园周边重点场所巡查制度。学校一旦发现校园事件,都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置。对校园事件,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校园实行“零”政策。
二是培养学生自主防范校园的意识。针对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因势利导,通过让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如建立学生自主防治校园小组,让学生自主组织校园事件的预防宣传活动,包括大型文体活动、活动、实践活动可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融洽感情,培养友谊,减少事件发生的诱因。再如通过讨论,自主自定反班规,让学生对照理解,自觉提升学生防治的意识。同时,学校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反校园的应变能力。如学生遇到时要大声呼救;穿戴朴素低调,不过于招摇;放学后要按时回家,独自行走时尽量走大;规范自身上网行为,学会筛选、净化网络信息,不做不和他人隐私的事情,杜绝网络发生的机率。
要防治校园,学校还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为此,学校从四个方面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形成校园综合防治体系:一是强化防治校园专题教育。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学典礼和散学典礼上,邀请法制副校长开展防治校园专题。同时,校园发生后,学校通过机关对实施的学生予以训诫,对于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事件,根据法律进行处理等。二是建立“少年警队”。我校与街道密切配合,在全区初中学校成立了第一支“少年警队”。“少年警队”可以及时察觉、反馈校园的讯息,有意识地培养了一支品质好、有能力、有热情、有感的防治校园的志愿者队伍。三是建立社工驻校制度。学校争取街道支持,社会各类防治机构与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校园预防防控系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四是与社区配合,净化校园周边。学校经常与街道、社区、、企业联系,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社区治安管理信息,及时了解社情民情,掌握本校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表现。如此,就让社会的力量、家长的力量、学校的力量联合起来,综合防范,筑牢了防治校园的铜墙铁壁。
总之,防治校园,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需要多管齐下,要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作为法律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为中小学、家长和社会准确把握校园行为,正确采取教育、管理或措施提供法律依据。作为社区,要不断净化学校周边的育人,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作为学校,应当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并举,重智育更需重德育,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安全自护教育、品质教育和团结友爱教育。作为家长,要树立良好家风,对子女的成长负责,加强文明、、纪律、交往、法制教育,及时询问孩子在学校、社会的表现,经常了解他们与同学交往情况,把握子女的成长状态。[3]通过多方联动,协调行动,携手反对校园,让校园才能真正成为阳光、安全的学习乐土。
[1]储殷.当代中国“校园”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6(01):23-25.
[2]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