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雅昌快讯】普及全民书写 《书法教育》创刊系列活动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18-2-14 22:38: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1月14日下午,《书法教育》创刊出版座谈会暨“全国高校书法教育专家百人作品邀请展”在中国美术出版大厦隆重举办。来自全国的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会前与会嘉宾一同参观了作品邀请展。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党委周伟、总编辑林阳参加了座谈会。座谈…

  出席座谈会的专家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守安、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东、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宝剑、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天曙、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孙学峰、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冰、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杨频、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傅汝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杨磊、《日报》评论部记者罗容海、人民日人民论坛主任赵毅、《中国书法》社社长助理兼编辑部主任朱中原、《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审晁天义、《收藏投资导刊》副总经理苏娟、教育科学研究院书法教研员李祥魁、市海淀区教师学校书法教研员李雪梅;

  座谈会上周伟提出,《书法教育》的创刊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响应贯彻落实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项重要举措。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美术机构,与国同成长,和民族共命运,现在站在新时代伟大复兴的节点上,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推动新时代中国美术出版事业发展的。习总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么,书法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的核心。学书法,不仅是学写字,更是学文化。书法教育不单单是书写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为此,人民美术出版社将以《书法教育》创刊为新起点,努力普及全民书写,讲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字。

  座谈会中专家学者们对《书法教育》的创刊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围绕《书法教育》的办刊方向、内容选题、栏目设置等方面建言献策,共同呼吁《书法教育》在新时代中国文化复兴的潮流中勇担大任,积极引导与推动全社会传承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办成一本普及全民书写的优秀。

  《书法教育》经国家新闻出版批准,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在2018年1月正式创刊。作为国内唯一国家级书法教育类期刊,《书法教育》旨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和导向,立足全民书写,致力于提高书写水平与书写文化。紧紧围绕基础书法教育、高等书法教育、社会书法教育,为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提供发表作品、展示、交流经验、解答疑惑的平台,促进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和艺术审美素质的提高,推动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

  作为《书法教育》创刊系列活动之一,主办方策划组织了“全国高校书法教育专家百人作品邀请展”。共有来自全国80所高校的110位书法教育专家应邀参展。展览集中展现了当代全国高校书法教育专家的艺术风采,也是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对以来全国高校书法教育一次朴真至美的巡礼。

  秦永龙、薛夫彬、徐超、毛峰、王冬龄、侯开嘉、柴建国、黄惇、邱振中、华人德、刘守安、刘胜角、任平、徐利明、陈鸿翎、杨广馨、翟万益、赵振乾、周德聪、王继安、倪文东、张金梁、李放、闭理书、张信、喻建十、王强、顾亚龙、傅舟、湖、祁小春、马俊青、文师华、薛养贤、陆明君、张其凤、雒三桂、郑晓华、李文宝、周斌、仇必鳌、沈伟、杨锁强、吕、于唯德、傅汝明、孟庆星、金丹、况尉、张传旭、金玉甫、方放、李永忠、王鹏江、方爱龙、叶培贵、李一、寇学臣、查律、罗红胜、马新宇、刘希龙、崔祖菁、陈胜凯、刘超、唐楷之、成联方、李、程仲霖、江锦世、陈大利、解小青、向彬、李逸峰、刘天琪、刘小华、蔡梦霞、崔树强、陈志平、黄峰、沈浩、黄映恺、朱友舟、贺文龙、刘东芹、范功、朱天曙、虞晓勇、邓宝剑、杨帆、孙学峰、成振、王亚辉、张冰、元国霞、陈阳静、梅跃辉、丘新巧、陈俊宏、张峰、甲、刘根禾、黄鸿琼、苏毅、许云、李洁、杨磊、王智杰、刘星振、肖寿林、范正红、韩顺任、梁文斌;

  书法的色彩是简之又简,以黑白为主,再加上一点红。黑是墨色,白是宣纸的底色,那少许的红,则是充满着意味的那一方小小印章。恰恰是这极简的色彩组合,造就了书法的独特之美。这种美,美在简约,美在布局。白的纸、黑的字、红的印,如何,怎样组合,是书法对美的追求。色彩和布局之外,书法更注重的是笔墨,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每一笔都有不一样的韵味。书法之美,最受推崇的还是线条。提起线条,便想起怀素。怀素的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他的狂草在画形分布、笔势往覆上呈高昂回翔之态,在整体上呈轻重曲折、顺逆顿挫的节奏感,书法的线条之美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也指风度、模样。借用到书法上来,讲的也是其稳定的个性特点。书法的气质便是在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那么,除了表现之外,书法的气质来源于哪里呢?一个人的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和的外在体现,是内心平衡及文化的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同样,书法的气质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养成的结晶。书法的气质首先来源于,书法的“法”就是方法和尺度。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字由篆而隶,进而有楷、草,在书写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从单字结构到章法布局,再到笔墨,都有一整套行为规则,不同的书写者如何拿捏运用这些规则,便是“度”。每个人面对的同一规则,而运用的度不同,则形成了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一的书法作品。即使貌似疯癫的怀素狂草,之所以为后人称道,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终不离魏晋”。“技之及至者,近乎道”,,是书法气质稳定性的决定因素。

  书法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这种累积,不仅是总和,更多的是特质。文人,是笔墨里生出来的魂灵,这样的魂灵,源于笔墨,而又付于笔墨。书法是他们的心迹,如果说“迹”是书写,由心而生的迹则是书法。书法最讲心迹。“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讲的便是这个道理。中国文人的气质成就了书法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气质便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讲书法,最具特点的两句话是:结构严谨,庄严。两个“严”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书法的高度自律。

  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书法的地位和意义。书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书写要求更加简便、快捷,汉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符号化。而书法把这种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统一起来,用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种书写风格,把这种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从《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欣喜、《祭侄文稿》“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痛,到弘一临终写的“悲欣交集”,无不表现出活生生的灵魂与现实的对话。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书法便是这种结晶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说,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学书法,不仅是学写字,更是学文化。书法教育不单单是书写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