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举重项目上,定陶籍运动员崔哲、崔建金、杨全喜斩获两金一银,叱咤残运会。他们三人出自同一所学校———定陶县残疾人特殊教育体育学校。
定陶县残疾人特殊教育体育学校坐落在定陶县残联院内,这个只有10多间老式平房、巴掌大的院落里,“飞”出了3位全国举重冠军。
20日,在定陶县残疾人特殊教育体育学校的训练室里,正在进行举重训练,重重的杠铃被他轻松地举起放下。记者看到,他的手心里布满了厚厚的老茧,“都习惯了,现在一点也不觉得疼。”调皮地向记者伸伸舌头。
“由于没有训练,我们刚开始时就到处‘打游击’。”定陶县残联党组、理事长孔瑞华说,定陶县聋哑学校、定陶县体育学校等都曾是他们的“训练”,2004年学校搬到了残联院内,运动员们的训练场所相对固定下来。
据了解,该校开设了举重、乒乓球、田径、羽毛球、赛车六个训练项目,先后有2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国际、国家、省、市举办的残疾人运动会,累积获得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金牌近百枚,6人入选国家队,该学校于2007年被省残联命名为省残疾人举重训练。
“缺少正规的训练场地是现在最大的困难。”孔瑞华说,现在学校有38位专训运动员,7名教练,但是赛车、田径、轮椅网球等项目都没有训练场地,田径运动员训练时就去田地里训练,赛车运动员训练时去车少的马上,上车多时训练就取消……
这一情况有望改变。“现在县在定陶新区划拨了35亩土地,作为新建残疾人特殊教育体育学校用地,计划新建25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1800平方米的训练馆一处,还有200米的塑胶跑道,新校区建成后预计可容纳300名。”谈到以后的规划,孔瑞华兴奋不已,“等新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后,我们计划在全市招生。”
“我们的孩子都残疾了,当运动员有什么前途呢?”这是学校招生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家长的不认可、不理解成为学校招生遇到的最大困难。
“我们都是趁下雨、下雪或者晚上去残疾人家里做工作,有时晚上下着雨也要去,因为只有这时间才能他们家有人。”谈到招生的情况,孔瑞华显得很无奈,“每次去残疾人家里做工作,都有一种捉迷藏的感觉。”
“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让你们培训,还不是给你们带来更多荣誉?”面对招生人员,有家长直接说出这样的话。
“我们孩子本身就残疾,真不愿意让他从事运动这个行业。如果到时半途而废,也会给他造成。”觉得没前途,杨全喜的父母当初不同意他当运动员。
“我去他家做了3次工作都没成功,后来他父母直接就说让我不要再去了。”不愿放弃这个“好苗子”,孔瑞华又找到杨家的亲戚帮忙做工作。
最终,杨全喜成了一名运动员,并于2006年入选国家队,先后获得2006年第7届残运会举重金牌、2007年第二届亚洲残奥委员会举重锦标赛金牌、2010年全国残疾人举重锦标赛金牌等。
“先后有200余名学生在学校接受训练,有的学生练不出成绩,或者感觉自己不是很适合做运动员,我们都会给他们安排相应的出。”孔瑞华告诉记者,对于一直训练却不出成绩的学生,学校会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出”,“让他们学一门技术,或者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推拿按摩等。”
据了解,家住定陶县仿山乡姜楼村的姜广美不在学校训练后,读了3年中专并学习了推拿按摩,在青岛打了1年多的工,后又去广州创业,现在在广州自己开起了推拿按摩店。
“刘占友现在在南王店做蔬菜批发生意,生意很好;张正军在菏泽医专学习了康复专业后,又回到了学校,一边做教练,一边训练……”谈到这些学生的未来,孔瑞华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