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提供午餐似乎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有义务协助为孩子们提供安全且有营养的午餐,但吃饭本来就是众口难调的事情,所以饭菜是否可口、学生会否浪费,学校往往很难。(4月8日《日报》)
有学校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家校监督,大大提高了学生午餐的质量和安全,但这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饭菜是否可口,还涉及每个孩子们的胃口,虽然不可能统一,但有必要引导健康饮食——即食育,对此学校有责任,根源却在家里。
依稀记得,孩子生下来会吸吮妈妈的乳头和自己的手指,这大概是一种本能,但长到一岁左右时,你给他一种食物,除非饥不择食,一般情况下,孩子是不会轻易吃的,当看到爸妈吃过,他才会吃,然后就会向你要。从此,爸妈是什么口味,孩子就是什么口味。家庭是什么饮食习惯,孩子就是什么饮食习惯。口味与习惯几乎伴随孩子一生。说乡愁就是“妈妈的味道”,这是对妈妈的赞美,实际上也隐含了家庭在食育方面的责任。
如今中小学生的父辈及以上年龄的人,大都经历了食物短缺时代,在“要吃饱”的时代,谈不上今天所说的食育。物质丰富起来后,很多孩子是“被吃饱”,他们从小养成了重口味、挑食与偏食的习惯。学校供应的即使是科学膳食,孩子也不接受。加之又有校外琳琅满目的餐饮选择,自然放弃学校午餐,造成巨大浪费。一份《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城市餐饮浪费总量惊人,而中小学生的食物浪费明显高于城市餐饮浪费的平均水平。学生营养餐人均浪费216克,约占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所谓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即从幼儿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延伸到食文化传承、劳动观念和节约意识的启蒙、对食物的探源兴趣与等,达到培养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人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