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校科技论文发表再创佳绩,SCIE论文进步显著。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我校科技论文1412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48位;论文被引用4591篇9998次,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3位。论文收录数量与上一年持平,被引用篇数增长了29%,被引用次数增长了30%。论文收录排名和被引排名分别比上一年提升了15位和4位。
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收录我校科技论文949篇,比上一年增长了28%,占我校科技论文比重首次突破20%。收录情况在全国高校排名第69位,比上一年提升了9位,是我校排名首次处于70位以内。2007-2016年4059篇论文被引用30362次,被引用篇数比上一年增长了26%,被引用次数增长了56%。引用情况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3位,比上一年提升了12位,是自2014年有此统计数据以来我校首次处于100位以内。
工程索引核心版(EI)收录我校科技论文1440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7位。论文收录数量比上一年增长了7%,论文收录排名提升了2位,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科学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收录我校科技论文911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4位。论文收录排名下降了6位,但是论文收录数量比上一年增长了77%。
又讯 10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16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状况报告”,我校卓越国内论文数量在高等院校中排名第13位,比上一年提升了8位。一篇论文荣获2016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两篇论文荣获2016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王祥科团队撰写的论文《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U(VI) and Eu(III) Adsorption on Carbonaceous Nanofibers》荣获2016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该篇论文于2016年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上。王祥科团队采用批实验、IR、XPS、XANES和EXAFS技术相结合系统研究了放射性核素U(VI)和Eu(III)在碳纳米纤维(CNFs)上的高效去除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U(VI)在CNFs上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Eu(III)的去除效果。通过Langmuir模型拟合得到在PH=4.5、温度298K条件下U(VI)和Eu(III)在CNFs上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25mg/g和91mg/g。此外,经过五次的循环实验发现CNFs材料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再利用性。XPS和XANES分析发现CNFs对U(VI)和Eu(III)的高效去除主要是由于表面丰富的吸附位点(如羟基和羧基)。IR分析进一步证明在U(VI)的去除过程中羧基起主导作用。通过EXAFS分析发现随着PH的升高,U(VI)的去除机理由内层表面络合转变为外层表面络合和表面沉淀。该研究为高效碳基材料吸附剂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放射性核素的高效去除指明了方向。该论文自2016年4月在科学领域期刊EST发表至今,引用次数高达96次,同时也入选了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
刘永前、杨勇平等撰写的论文《基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风电机组齿轮箱故障诊断方法》和赵成勇等撰写的论文《全桥型MMC-MTDC直流故障穿越能力分析》荣获2016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刘永前、杨勇平等撰写的论文2012年发表在《太阳能学报》,截止2016年累计被引用了32次,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 BP 神经网络风电机组齿轮箱故障诊断方法。测试结果显示,该算法故障识别精度较高,能有效对风电机组齿轮故障进行诊断。赵成勇等撰写的论文2013年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截止2016年累计被引用了32次,主要介绍了FBMMC 及 FBSM 的拓扑机制、FBMMC 的运行原理、FBMMC-MTDC 直流故障“握手原则”以及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 DFRTI 指标。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由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国内的论文共同组成。国际部分提取当年各学科领域内被引次数超过均值的论文;国内部分提取近5年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发表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且论文“累计被引用时序指标”超越本学科期望值的高影响力论文。基于“中国卓越科技论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遴选产生“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