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真正受到重视则是在东汉时期,并很快在大范围内流行起来,同时,开始出现各种派。佛教根据流行的地区可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之小乘佛教等。在我国古代所出现过的多种教中,佛教的影响范围是最大的。佛教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在全国各地留有大量的佛教建筑遗产。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材斜,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教为主的两大类型。
1、中国最早的——白马寺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建筑应该是东汉永平七年建于洛阳的白马寺,据传汉明帝夜梦天人,遂遣吏赴西域求法,当他们陪同天竺高僧回到洛阳时,暂时就住在了鸿胪寺——专门接待外国来使的地方,第二年,另建住所。因天竺高僧是来客,所以仍保留了寺的称呼,又因传说驮着的马是白马,因此定名“白马寺”。东汉时所建的白马寺早已荡然,但根据《魏书》卷一百十四释老志中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阁,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以看出,白马寺布局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布局。这说明,中国佛教建筑的雏形是来自西域的,在没有佛教建筑文化基础的情况下,接受外来教文化的同时,也引进了相应的建筑模式。
2、建筑式样的结合——浮屠寺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传统的建筑文化观念和建筑方法,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渗透力,置任何一种文化于其中,必然都要受到感染而日渐。汉末另有一寺浮屠寺,是由笮融在徐州兴建的。据《后汉书》卷一百三陶谦传记载,该寺总体布局仍是采用印度样式,即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式布局,但是此塔的木楼阁式结构与周围的回廊殿阁却已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了。塔,在古印度称为“萃堵坡”,是一种实心半状、用来埋藏舍利的建筑,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塔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与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塔。
3、佛教的发展促进了建筑的兴建——永宁寺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的一个大发展时期,也是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建造了大量的,仅北魏洛阳就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不仅在城市,广大的乡村也建造了很多,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就有建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的记载。当时,洛阳最大的是永宁寺。据《洛阳迦蓝记》记载,该寺平面为:前为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依旧是“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突出佛塔,但总体布局却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置方式,此时,建筑已开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整体形制上进一步中国化,为以后建筑形制打下了基础。
4、“舍宅为寺”促进了形制的彻底转变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信徒越来越多,开始出现了“舍宅为寺”的现象,一些王公贵胄把自己的俯宅捐献出来作为,“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讲堂”,于是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类型,而这种类型的在许多方面要优于以佛塔为主的,第一,在佛塔为主的中,佛在举行佛教仪式的时候,要绕塔膜拜,但是,我国的冬季非常寒冷,在室外举行活动多有不便,而在以佛殿为主的中,则避免了这种不便。第二,这种类型的比较符合我国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观念。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可以大大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时间。因此,以佛殿为主的逐渐取代了以佛塔为主的,至此,中国最通行的建造制度确立起来,而佛塔的逐渐降低,以至成为寺中无足轻重的建筑。
以佛殿为主的,完全采用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庭院式布局,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例如,山门、大雄宝殿等。有些规模较大的,可以在中轴线两侧另建一些庭院,如院,祖师院,翻经院等,后来还出现了戒坛、罗汉堂、经幢等建筑类型,它们以不同的造型,丰富了的景观。
佛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及中国建筑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