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红色文化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8-3-25 4:46:2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目前,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国内也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1]。在该背景下,高校学生极易受到国外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受身心特点及社会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制约,对于多元化价值观念难以科学地进行评判与取舍,难以有效地应对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等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地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遗失了我国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文化,有些人甚至认为所谓的“红色文化”早已过时,而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及时的“日韩”风。很多大学生都丢掉了读书学习这个根本任务,而陶醉于“三俗”文化之中,导致我国的精髓文化被严重边缘化。因此,多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认知,不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三观”。

  目前,一些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只是简单的用几个字词来表示,比如:团结、奋斗、爱国、风险、珍惜现有生活、缅怀先烈等等,导致此类口号、内容过于抽象化,难以同当地区教学目标与新型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缺乏深刻的内容。不少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中,如开展课堂理论知识教育中,教师忽视了理论教育艺术,对于学生学习状况漠不关心,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大学生难以进一步开展有效地学习。(2)学生多关注学习理论知识,忽视了必要的思考。不少高校进行思政实践活动中,未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如学生在进行红色文化实践参观过程中,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并未认真开展。此外,当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也没有要求大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报告,导致教学内容得不到进一步巩固,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同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教学过程沦为传统单一化的灌鸭式教学。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发展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传承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效果不佳,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时,没有提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无法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习的原则,不了解文化的规律,导致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此外,不少学生更关心社会竞争与优胜劣汰,一味求,缺乏奉献,因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不少人只做表面文章,未心投入其中,了解其内涵与价值。二是软件投入不足。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专门的“红色网站”或者“红色专栏”,但是内容更新和宣传效果仍不理想[2];有些甚至存在网络瘫痪、管理缺乏等问题;网站运营过程中缺乏专业化计算机管理人才,较其他优秀网站而言,宣传效果难以匹及。此外,加上单一化的手段,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各方面需求。

  纵观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关键,不仅明确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还在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提升综合内涵等方面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红色文化是中国通过多年积累而成的,具有天然的育人作用[3],这种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提供了方向。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奋斗的坚定及不畏、艰苦奋斗、勇于斗争的优良传统;(2)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谨慎纽带和理论源泉。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的财富。

  “红色文化”资源几乎贯穿了我国民族的史,并深刻凝聚了我国民族文化、理想与。一方面,“红色文化”反映的是一部深刻而辛酸的史,更是一部的成功史,为思政教学工作提供了大量资源与教学素材。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影响和号召力持久,与时代内容相结合,可于潜在之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思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便于学生自觉内化为思维、行为标准。此外,借助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隐蔽性,达到“润物无声”之效,学生不知不觉中得以熏陶,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吸引力,便于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正如我国思政教育专家郑永廷所提出的那样:思政教育工作只有扎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方可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内涵与继承性。“红色文化”是建立在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融入了逐步凝聚的先进文化内涵,还全面体现了人民为了民族、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如此种种,都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赋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底蕴,进一步坚定了高校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不息的,引领大家于纷杂的形势下正确找到目标;成为了青年学生努力奋斗,奉献社会的动力,增强了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勇气。

  将红色文化深刻地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之中,对于推动思政教育工作持续、稳定发展,积极培育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采取多样化措施,共同构筑强大合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稳定、持续发展。

  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为此,必须从思想层面上,提高对红色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挖掘资源,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内容,更好地感染广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应加强有关部门的重视,优化配置红色文化资源。(1)在机关内应加强教育,树立其牢固的红色文化观念。(2)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规划与管理,增强资源管理的合。有关部门应充分调查当地现存资源,因地制宜,统一进行资源规划与管理,实现统一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高校应提高认识,明确加强红色教育的意义。(1)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与载体,探索红色文化发展新模式,采取共同开发,综合利用,实现红色资源的整体效益。(2)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加快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充分利用声、光、电和影视模拟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红色资源的再现、动态化等,增强感染力,为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营造浓厚的社会。

  努力提升红色文化进课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前进。(1)将红色文化纳入思政教材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特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为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夯实基础。(2)改进现有教学方式,结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情景、实践教等,活化理论知识;关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可以利用小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大家接受红色文化内容,激发大家的学习主动性。(3)将红色文化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相融合,巩固红色文化教学效果。一方面,高校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本地区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并同其构建合作关系,将作为思政教育课堂。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地区联系与资源优化整合,推出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以便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广大前辈不畏,奋斗不息的崇高,大家积极学习,同时,树立大学生科学的政治立场与方向。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