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治论文> 文章内容

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征研究--理论

※发布时间:2018-8-19 23:37: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刘敏涛的丈夫【摘要】催生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呈现出明显的演进过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作为青年特殊群体的大学生的思想的变化,特别是政治思想的变化,非常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时代风貌和高等教育的。在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成因、轨迹及特点,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的各个时期,政治思想、价值倾向、面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三个重要维度,给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纵向分析提供了明确指标,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在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最终认识和掌握其变迁的特征。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变迁因受综合因素影响而具有复杂性,大致呈现出价值选择的矛盾性、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互性、市场意识与政治认知的落差性、市场意识与政治认知的落差性、竞争意识与心理问题的共存性等五条基本特征。

  三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也经历了恢复发展、加速发展、积极发展、大力发展四个阶段。“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尤其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中,作为青年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思想的变化,特别是政治思想的变化,非常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时代风貌和高等教育的。实现人的而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轨迹、特点、成因及其变迁规律,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纵向分析,是社会学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手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进程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常常成为新思想的先行者和先进文化的者,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与面貌等群体特征表现往往直接反映社会动向和大众情绪的变化。在三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脉络既表现出连贯性、统一性,又表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实行的历史标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开端。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线的重新确立,实现了领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随之展开。这一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的明显特征是反思和反思历史,在对社会政治关注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党的领导、对和对马列主义认识的模糊甚至质疑,一部分学生也开始产生“三信”危机,也受到资产阶级化的冲击。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在全面科学评价历史的同时了模糊思想,统一了认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受到强烈的时代性格和薄弱的主体意识双重影响,在价值取向上变得复杂和多样:既有迪自强不息的,也有潘晓“一切以为中心”的论调;既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也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信条;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和自立意识都显著增强。在面貌上,尽管在校大学在着经历和年龄的特殊性、认识水平的差异性,但总体上对社会主义规范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示认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体制进入关键时期。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不断推向纵深。这一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存在着矛盾性:党的领导而又主张以改善党的领导为前提,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但又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由此导致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人数增加,政治态度变化、分散和混乱并一度导致迭起,终于酿成了1989年严重的。在价值取向上,资产阶级化严重泛滥,由于否定“集体主义”而导致个人主义价值观着学生头脑,了对个人价值的绝对肯定。然而,在社会价值观上却又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如“是以为主,是,理想是实现,前途是设计”。在面貌上,更加讲求实际与重视,要求把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实现与社会的统一、贡献与的一致。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重申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线、方针、政策,提出了“、发展、稳定”的大政方针,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化作为中心议题。这一时期大学生提高了对重大政治和理论问题的认识,在政治思想上积极党的领导和政策。但受的影响,政治热情一度消沉后又消极回升,随即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倾向仍很严重,对缺乏充足信心。在价值取向上,崇尚自主、自立、有较强烈的意识,敢于谈及和主张个益,乐于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个人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讲实用、图实惠倾向明显。在面貌上,总体情况积极乐观,符合社会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以1992年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我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引起了一场深刻的社会,促使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一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对国家和社会变化的关注日益增强,在爱国主义热情升温的条件下能使政治态度趋于稳定、冷静、务实,部分学生的政治思想趋于“中立”,对党风不正和现象蔓延仍表示强烈不满。在价值取向上,注重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倾向突出,价值取向总体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值得欣慰的是个人主义逐渐向新型集体主义转变,务实进取成为主流倾向。在面貌方面也回应了时代对,显著增强了意识、竞争观念、法制观念与效益观念等,也同时存在着选择的多样化和对集体、国家责任感淡化等问题。

  伴随着十五大、的胜利召开,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词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以德、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犹如一条完美的弧线勾勒出中国社会在新世纪发展的轨迹与取向。这一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党的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理论和重要思想,但部分学生出现政治迷茫、理想模糊与政治参与消极等状况。在价值观念上,普遍认同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在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下,拜金主义和主义仍有市场,青年中存在知行的二重性。在面貌上,能够坚守基本规范和认真贯彻《建设实施纲要》,但不同程度存在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央16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到全面发展时期。当前我国势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广大大学生对党和充满信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希望。这一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中国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等基本政治态度,高度信赖中央领导集体。据调查,大学生中“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在价值取向上,个人目标选择趋于和务实,成才愿望迫切。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发展成为主导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观深入。在面貌上,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得到巩固,奉献与艰苦奋斗得到重拾,诚实守信的社会交往原则得到广泛认同。

  政治思想、价值倾向、面貌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重要维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迁中的主要标识。以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嬗变为背景,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迁的轨迹,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客观依据。

  (1)政治观念由整齐、单一向复杂、多样转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由于历史进程中意识和强烈的实现意愿的增长,过去那种理想型的、奉献型的、无条件服从社会或国家需要的单一化人生追求,正在被一种现实的、具有明确功利倾向的、个人色彩突出的多样化人生追求所取代。

  (2)政治思维由偏激、片面向冷静、务实。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对国情民情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党的思想线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生逐步“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有社会稳定做。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能够按程序表达意愿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标志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思维正在成熟。

  (3)政治行为由自发选择向自觉选择发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锻炼能力的好的形式、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由最初的计划性社会实践,经过自发性社会实践,发展到自觉性社会实践阶段。源于社会实践的政治行为,已由先前的呼吁呐喊转向从自身做起,试图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4)政治意识存在整体高涨与部分消极现象。大部分青年学生已自觉将政治意愿从超越现实的幻想转向了扎根现实的奋发图强,从主观性政治理论转向了对主流政治价值认同。但是,一部分学生激昂的政治热情和忧国忧民的主体意识却以政治冷漠表现出来,以牢骚来对社会、政治和生活的不满。随着网络社会的发达,网络辛辣代替了分析,这已成为了少数同学干预现实的一种独特方式。

  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的变迁,其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价值观、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而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多元社会价值观影响,亦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其一,价值判断标准由单一性向二重性转变。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大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受文化和各种中彰显出的价值观影响明显,价值判断标准由单一的向客观、辩证两重性转变。

  其二,价值选择呈现多样化和分散性,主流不突出。以来,大学生开始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贡献与统一,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但又注意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价值选择上不再片面单一,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功利化的趋势。

  其三,价值实现途径由依赖向自主。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引起了大学生主体意识。在实现价值的主流中,从依靠集体组织的道转变为通过个人奋斗,完善。

  观念是主体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人事、行为、关系和现象之意义的相对稳定的认识,其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决定的。大多数学生能够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能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德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变迁过程中,大学生的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方面:

  第二,认知与行为脱节。大学生观念的变化主流是积极、进步的,能够保持的头脑,但在执行力度上难以避免受到社会发展过程中消极甚至不健康观念的而产生负面的影响,表现为社会责任感淡化、社会功德和传统文化缺失。

  第三,伦理与传统产生冲击。文化的大量引进,冲击了大学生传统的观念。“快餐文化”、追求享受、交往等大量的观念被大学生所接收,在追逐现代观念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观念上的思想碰撞,造成大学生判断标准模糊。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变迁因受综合因素影响而具有复杂性,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为我们的认识带来了重要契机,这有利于促进我们对三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变迁进行规律性的探索。纵观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变迁,其主要呈现出下列五条特征。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与网络社会同步发展的情境中,大学生出现了全球意识的增强和防范意识的减弱的规律,这也表征了大学生思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表现出来的多元价值选择的冲突。以网络为载体,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逐步增多,受这种新影响,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不断增强。努力使自己成为拥有国际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具备全球参与和合作的人才成为大学生的追求目标。但是,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存在着与我国的经济合作中的政治渗透,在和平友好的往来中潜伏着的敌对暗流,还有来自于各方面的示范效应。在与国际交往交流增多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和性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忽视对这些渗透的防范。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民族间冲突仍然存在,大学生的国家主权观念仍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大学生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信心不足,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性及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功利主义色彩依然明显。

  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认同是当代大学生主体性与社会性的体现,在个体与社会的对照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成为存在张力的两股力量。随着与大学生利益最贴近的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与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同学的关系。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将缴费上学视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渴求学校尊重自己对所求知识的选择,希望自己在高等学校能获得真才实学。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主体意识增强趋势很明显。从主体意识的发生机制考量,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这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消除对他人的依赖与,在个体完善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得更突出。同时,利益主体与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也进一步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追求是多层次的,价值取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本和教师所说的,他们试图建立其多样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价值取舍标准。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在部分大学生中仍有一定市场,但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会在大学生中占主导地位。

  市场与,是从物质层面和层面对人的,两者的相互作用并折射到大学校园里,导致了大学生经济意识增强,政治观念减弱的落差。这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在对自身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上,总体上呈现出逐年提高、进步的良好态势,大学生能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并能对自身群体的素质做出客观评价。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运行,大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一直在不断增强,他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必须靠灵活的市场机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的合作交流,故经济观念成为他们选择专业、选择工作、选择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再次刺激了经济活动的活跃,赋予大学生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包括经济竞争与合作意识、经济风险防范意识等等。另外,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驱动的,受经济利益的,导致一些大学生只重经济的问题,少谈政治问题,这造成政治观念淡化,终究会引发政治危机,产生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同”的认识。

  大学校园是思想相互交汇摩擦出火花的地方,各种在此相互碰撞,尤其明显的是如何实现对汲取现代和继承传统的对接,在对待与保守之时,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思想素养的。由于青年学生是感受时代脉搏变化的最群体,所以他们对吸收外来文化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中国教育服务市场逐步对外放开,国外教育机构进入中国,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来华留学生市场和出国留学生市场全面启动,都在客观上给大学生带来大量的异质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促使他们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网络的高速发展、选课制和允许高校学生跨系校选课的政策的逐步推行,又给他们学习外来文化提供了方便。学习先进的优秀的外来文化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然而,大学生在增强吸收外来文化意识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减弱的趋势,不少学生认为已经接受了一定程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故在大学里学习本土文化没有必要。尤其要注意的是,少数大学生出现妄自菲薄倾向,对本民族的文化采取的态度。由于异质文化的较量带来的价值认知与选择问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

  高等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对认的客观要求。由此,也引起了大学生竞争意识与心理问题的。竞争意识和心理问题逐渐增强,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迁的又一个规律。一方面,随着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并更加公开化。随着国际国内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的压力会使大学生产生紧迫感、危机感和挑战感,最终激发其进取心,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竞争意识的增强塑造了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勤奋好学、勇于进取、公平竞争、争优创先、建功立业的思想发展重要特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对青年人才素质高要求的国际大背景下,在社会转型带来学习生活发生变化和节奏加快以及人际关系越加复杂的大中,社会生活中希望与风险同在、成就与挫折并存的矛盾更为凸显,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弱而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网络社会的出现带来了人际交往障碍,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在大学生中开始出现,大学生面临着网络现实化与现实网络化的转换困境。

  正确把握三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迁规律,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对策。是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是认线号文件为指导,研究科学、持续、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需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全人发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