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国场,近年来以《》“任仲平”和《解放军报》“解辛平”为代表的文,不断发出主流的时代强音,凸显了主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本文结合《解放军报》“解辛平”系列文章宣传实践,探讨军事文创新发展需要把握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提高军事文效能提供借鉴参考。
“国中有大事,必看任仲平”“要知军中事,就看解辛平”。在中国场,近年来以《》“任仲平”和《解放军报》“解辛平”为代表的文,着眼强国复兴、强军兴军的大命题,围绕广大受众关切的大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和军事实践中的大事件,不断发出主流的时代强音,凸显了主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一种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由的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进入深水区,文尤其是军事文作为提高军队主流的效能、构建引导主流叙述的重要新闻文体,迫切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把握时代脉搏,不断适应新的需要和变化,在做大做强主流中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如前所述,“国中有大事,必看任仲平”“要知军中事,就看解辛平”。这些赞誉体现了中国新闻界对主流文品牌力的肯定和期许。全时代,生态、格局、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众声喧哗、乱花迷眼的新情况,广大受众更期待权威观点的指导、主流价值的引领。
塑造大品牌要有大格局。“文者,贯道之器也。”文作为一种阐述政治观点的文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柳元的《封建论》、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洵的《六国论》等文,既是不同时代针砭时弊、谏言论政的锐利武器,也是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辉煌印记的经典名篇。近代新闻报刊出现后,在很长时间内刊发的社评,都具有强烈的色彩。比如,《万国公报》上的文章《时势论》《强国利民略论》,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清议报》上的《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等。这些作品指点江山、纵论,已经展现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大格局。从这时起,文作为报刊的“旗帜”和“灵魂”,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巨大社会影响。塑造军事文大品牌,就必须从宏大主题出发,在历史视野中分析,在战略格局里思考,在全球背景下讲述,以宏阔高远的大格局来审题立意、谋篇布局。
塑造大品牌要有大手笔。今天在场上具有影响力的文品牌,有不少是6000字以上篇幅的“大块头”。新闻界提倡写短文,但也不“大块头”。这里说的“大块头”,不仅仅是看表面上的字数多、篇幅长,更意指分量重、内涵深,在比较充裕的写作空间里把问题说深说透,这就对文章的政治站位、思想深度、逻辑结构、文字表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解放军报》重要文,“解辛平”要塑造成具有较高效能的大品牌,就必须深刻体现出机关报的关注要点、思想高度、理论水平和文化品位,应当具有超越一般理论评论文章的“之美”“思想之美”“艺术之美”,在字里行间中多几分深邃、多几分思辨、多几分灵动、多几分大气,既有历史视野又有时代风采,既充满又富有,既深刻阐述又娓娓道来,既端庄厚重又生动活泼,既观点鲜明又文采斐然,以大手笔抒发大胸怀、礼赞新时代。
塑造大品牌要有大影响。在、声音的过程中形成重大社会效应,具有超越一般新闻产品的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塑造军事文品牌的关键目标指向。2013年9月24日,《解放军报》在一版刊发署名“解辛平”的长篇文章—《论与作风》,这是“解辛平”系列文第一次与军内外读者见面。在此之后7年时间里,每逢重大时间节点、重大纪念活动等时机,《解放军报》都围绕党、国家和军队发展的重大题材和受众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推出30多篇“解辛平”文章,受到各级领导、新闻界同行的认可和军内外读者的好评,多次获得军内外新闻项,被称为与“任仲平”系列文章“双峰并峙”的知名文品牌。
“文章合为时而著。” 以《》“任仲平”和《解放军报》“解辛平”为代表的文,承载的是思想、传递的是意见、阐述的是价值、影响的是,是进行引导的载体、开展议程设置的利器。作为军事文的代表品牌,《解放军报》“解辛平”系列文章要努力把握时代发展的大逻辑,有勇气作出 “一锤定音”的大判断,构建起引导军事主流的大叙述。
把准时代脉动,设置主流议题。从学来看,主流所开展的政治宣传,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活动,需要把准时代脉动、回应受众关切,掌握场的话语权。文作为政治中最具政治性、最为厚重的文体,已经成为全时代主流强化引导、彰显主导作用的有效方式。政治需要议程设置,而其中的核心要点在于设置主流议题。从向世界一流军队阔步迈进,到深入学习贯彻习强军思想;从阐释深化国防和军队,到论述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从全力推进新时代练兵备战工作,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近年来,“解辛平”系列文章紧紧围绕新时代强军实践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全军官兵尤为关注和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在重要时间节点代表发出声音,作出阐释和疏导,牢牢占据军事引导的制高点。
发出时代声音,引领主流。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急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繁杂、观点纷呈的时代,因而也是一个社会思想极其活跃、困惑待解问题频频产生的时代。人们在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发出声音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出现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意见”来为自己解疑释惑。在现代社会中,主流天然具有政治“意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必须研究社会心理趋势和受众关注焦点,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发出被绝大多数社会所接受和“同意”的声音。这就需要作为政治载体的文,不仅要“声音大”使人“听得见”,“说俗话”使人“听得懂”,还要“讲得好”使人“听得进”,以强大的力和思想性凝聚更多共识,从而使主流的声音真正成为“主流话语”,有效引导社会。
时代,主流价值。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之所以能在场上占据重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始终把握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对当代中国界的影响,传承光荣传统、时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与呼。在《砥柱是此峰—写在中国成立99周年之际》一文中,以喜马拉雅山、巍巍井冈山、百望山、延安宝塔山、武汉珞珈山、深圳山、遵义红军山等著名山峦的恢宏意象点题,铺展论述我们党在战胜的历程中不断锻造的历程,并结合新时代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向世界展示一个大写的中国—“她英雄的人民、向上的、蓬勃的朝气,她的朝乾夕惕、越挫越勇、玉汝于成”,从而实现了“与感性兼具,锐气与大气兼备,思想与文采兼顾”的效果。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我们,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都要放到共同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去审视。“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军事文要发挥政治的引导功能,就必须具备世界眼光、拓展历史视野,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努力展现历史发展的波澜壮阔,追求问题解答的切中肯綮,在强国复兴、强军兴军的历史坐标中观察时代、思考问题、回应现实。
具备世界眼光。文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世界眼光,突出“空间景深”,是增强说和厚重感的重要方式。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球抗疫阻击战中的中国答卷》一文,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实践放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展开论述,多处引用外媒报道:千万级人口的大武汉“隔离”,十几亿人的大中国举国进入应急状态,《自然》曾分析,如果没有中国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中国境内的新冠肺炎病例增长将是令人后怕的“67倍”;中国在疫情影响下经济持续向好,美国《财富》评论认为,“美国希望供应链离开中国,但美国企业却想留下”;中国真诚向其他国家提供抗疫援助,彭博社评论称,这与美国要求疫苗优先供应本国、“断供”世卫组织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借嘴说话”的叙事方式,能够从更广阔的范围内融汇各种资料和观点,增强客观性和力,更加突出了中国抗疫斗争的世界意义。
拓展历史视野。文在展开论述时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突出“时间景深”,能够强化文章的思想性和历史感。比如,《古田之光耀征程—写在古田会议90周年和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5周年之际》一文,一开头就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与2014年召开的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放在一起对比论述,点明“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却有惊人的相似。在存亡的危机时刻,毛定型了工农红军。在复兴的历史关头,习重塑了人民军队”这一文章主旨,历史的纵深感、厚重感扑面而来。文章在回顾90年前古田会议前后中国历程的同时,展开阐述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5年来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重大,全景式地展现重塑后我军的新风采、新面貌、新气派,“将纪念文章写出了现实针对性”,使思想性和可读性得到了统一。
回应现实关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时代的斗争、大变革的风云际会,投射在人民军队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之上,需要“解辛平”对时题作出有担当有价值的重大判断。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正处于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斗争博弈激烈尖锐的关键时期,《解放军报》将如何作出回应,是社会非常关心的重大问题。《之战必胜—写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一文,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为主线,从战争性质这一根本要素出发,点出“攸关国运的战争往往是历史的拐点:胜,则向上提升、昌明繁盛;败,则向下沉沦、内忧外患”这一历史规律,抗美援朝是“攸关国运的之战”的历史结论,并对现实问题作出掷地有声的回答—“中国人为了捍卫追求幸福生活与和平发展的、为了国家的核心利益是有红线和底线的”,使文章更加严谨深入、令人信服。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自、短视频等日益吸引注意力资源的今天,被视为“大部头”“分量重”“有深度”的文,在场上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能够深度融入社会生活,融入全时代的实践。“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推动军事文创新发展,就必须聚焦“国”、围绕“军”、着眼“人”,吕雉的情人把政治引领、理论阐释、话语转换和观点表达等融入政治全过程各方面,牢牢把握引导的主动权。
将政治引领融入创作实践。所有政治活动的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对受众思想和行动的政治引领之上。对军事文而言,其担负的首要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我们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提供的支撑。必须把政治引领贯穿军事文的创作实践,在选题策划、谋篇布局、资料搜集、撰写修订、编辑刊发等阶段始终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炼就政治慧眼、强化政治担当,通过有效的政治把正确的政治导向立起来。从“解辛平”系列文章的创作实践来看,只有政治引领,文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大道理,才能在众声喧哗的场中占据中心地位,才能发挥主流的话语权,做到“政治上更强”。
将理论阐释融入议程设置。在信息纷呈、观点多元的时代,议程设置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力影响力的核心能力。文作为政治的重要载体,必然承担着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责任。如果在议程设置中缺乏理论思维,就容易空泛化、庸俗化;如果在理论阐释中缺乏议程设置的意识,也容易模式化、套化。推进军事文创新发展,必须把理论阐释融入议程设置,以党的理论创新最新为先导来做好选题策划。比如,在“解辛平”系列文章中,就有《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一流军队的思想法宝》《在习强军思想下阔步前进》等以理论牵引军事实践的重题,为官兵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对实现议程、政策议程、受众议程的统一进行了有益探索。
将话语转换融入叙事。在实践中,党报作为党的“”,其文往往站在政治高度围绕重大主题作出政治宣示。这些政治宣示理论性和政治性都很强,如果缺乏具体分析和叙述,就有可能陷入空泛抽象的。推进军事文创新发展,应遵循政治和军事新闻的规律,努力实现从政治话语到新闻话语的转换,使主流的代表性声音获得最大程度的支持和认同。在《复兴,从创立新中国到奋进新时代—写在中华人民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文中,既有“奋斗百年,中华民族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这样洪钟大吕的政治宣示,也有北平解放要求解放军“特意东折从东交民巷穿过”这样令人回味的历史细节;既有对“中国为什么能”这样条分缕析的阐述,还有面对的“一些信”、退回的“一双鞋”、陈毅让出的“一间房”这样温暖的感性案例。只有如此,才能彰显理论力和思想穿透力,使文章可观、可触、可读、可感,实现良好的效果。
将观点表达融入信息。现代文这一文体自诞生起就承载于新闻纸之上,时至今日,其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却早已超出纸质的范畴,日益成为全天候、全、全域型的思想供给者、理论阐释者、政策解读者、观点生产者。比如,2021年是中国百年华诞,《解放军报》分上下两篇推出“解辛平”文章《写在大地上的誓言》《军旗永远跟着党旗走》,在多个新平台上取得很好的反响。推进军事文创新发展,除了努力适应全时代受众认知和接受信息的特点,做到观点深刻、通俗易懂,见解精到、节奏明快之外,还可以考虑不同类型的特点,考虑不同层次受众的需要,对文章进行分众化二次加工,使主流政治话语更有温度、更吸引受众。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用灵敏的耳朵去聆听,用的心灵去感受,用睿智的头脑去思考,“解辛平”一定能书写出更多新时代强国强军的精彩华章,汇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