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重要的学术参照文本

※发布时间:2024-3-4 14:59:09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近几年来,晋瑜先后出版了三本大书:《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录》(201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线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深度对线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这三部共约一百多万字的大书中,收录了舒晋瑜与我国当代71位杰出作家和9位茅盾文学评委的对话。

  舒晋瑜的对象,除了少数几位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外,大部分人是小说家,其中若干位是专写长篇小说的,而且高产,作品多。晋瑜在采访每一位之前,对作家的作品都一一细读。

  晋瑜是一位认真的读书人,她曾经告诉我:她不会“浏览”,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阅读。我觉得这是她对作家劳动的尊重,也是她认准的: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必做的功课。

  举个例子。看她的《阿来:我希望通过写作修复》一文(收入《说吧,从头说起》),那是她在细读了《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草木的理想国》《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等作品之后所做的采访。所以她才能向作家本人提出如此深入的问题:“您曾说,文学创作这种情感损耗对您来讲特别大,您如何在写作中一次次获得情感的新生?”

  再举个例子。在《张炜:杰作不一定为文学史而写》一文中,她称张炜“超强的创作毅力和成就是一个”。为了能与张炜这位高产作家深度对话,在采访之前,她阅读了五部《你在高原》(共十卷本450万字)。这已是她未能全部读完作品就做的例外。

  举一反三。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得出,仅就已经出版的三本书统计,舒晋瑜前后采访了七十余位作家,在接近这些采访对象并与他们对谈之前,她的阅读量有多么巨大,她付出了多少精力。

  她读每位作家的作品,都读得用心,读得投入。巨大的阅读量和认真阅读、踏实课的作风,构成了她的底气。

  她的采访文章,基本由采访手记和对话构成,对话中根据不同侧重点各有小结。在所有的“采访手记”中,她都能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文辞优美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写出她对这一位或那一位作家的介绍和评论,有时有外貌的描写,偶尔还会写出她面对采访对象时的心理感受,准确到位,很有人情味儿。

  紧接在“采访手记”之后的,就是她与作家本人的对话。因为她了解每一位被采访者的个人经历、写作生涯和“阅读史”,甚至熟悉某些作家的业余爱好,所以她能面对不同的对象,提出契合他们本人状况的问题,深入浅出,切中要害。她又特别善解人意,体贴她的对象,虚心倾听作家们的。

  我想:当每一位作家,面对着这样一位熟读过他们的大量作品,是自己的读者又是采访者的文学记者,他或她的心里一定会感到温暖、亲切。之余就会很自然地向她敞开,把自己的心历程向她倾诉,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毫无保留地告诉她。

  举个例子。比如她在采访璞之前,不仅读了《红豆》《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等璞作品,也了解了璞父亲冯友兰先生的著作。她对璞说出了一句言简意赅的精辟评论,她说:“您的作品一向追求‘诚’和‘雅’的品质。”璞也向她坦承:“我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

  再举个例子。她在采访女作家凌力时,曾经向她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听说您喜欢看动画片,是否从中获取了有益的营养?”从而引出了作家本人对人性复杂性的一段思考文字。

  对话中的小结,有些是她本人的思考,有些是作家们的智慧结晶,读后深受。对我这个曾经多半辈子在课堂上讲授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又“兼职”业余写作的人而言,无疑是很重要的学术参照文本。

  舒晋瑜的心地非常善良,对她心仪的作家抱有真诚的关怀和爱戴。在采访同乡作家黎汝清先生的那篇文章里(收入《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一书),文章的结尾处,写到黎汝清的夫人向她讲述丈夫患病的前因后果时,她写道:“邓德云说这些往事的时候,一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她的语气很平淡,却让我一再哽咽。”这句朴素的话,也让我这个读者一度哽咽。

  在《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一文里,舒晋瑜在“采访手记”里写道:“满头银发的白桦坐在轮椅上,目光沉静平和,我却莫名地从中读出一丝悲凉。”

  在采访老诗人李瑛先生的“采访手记”里,她这样写道:“在经历过种种人生之后,这位坚强的老人,像对待他过往所有的一样,把人生的诸多不幸当成了生命的营养”。

  在最近出版的《深度对话茅作家》一书里,舒晋瑜采访了31位获作家和9位茅评委。这31位获者都是我国当代文学领域的杰同代表,读者熟悉他们的作品。而通过阅读舒晋瑜与他们每个人的深入对话,让读者对他们各自的见解、才华以及独特的艺术个性,又进一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这是应该特别感谢舒晋瑜的。

  此书出版后,已经有多位著名作家和学者对该书进行了评介和赞赏。假如我还没有步入耄耋之年,假如我仍旧站在课堂上讲课,那么,舒晋瑜的这三本大书,就一定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因为它们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

  20世纪90年代初,某天的傍晚,我家的报箱里多了一份刚刚创办的——《中华读书报》。从这一天开始,这份专门以“书籍”为中心的,就得到了全家人的注意和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的版面愈来愈多,内容愈来愈丰富。在注意文章的同时,我也开始注意编辑和记者的名字。舒晋瑜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报端,从她编发的择稿眼光和品位,以及比较成熟的署名文章判断,我猜想此人应该是一位学识丰富的五十岁左右的男士。

  及至21世纪初的某一天,一位好友组织了一次规模极小的文友见面会,几名读书人聊天,林非和我也忝列其中。来者中有一位年轻女性,面庞清秀,身材窈窕,话语温婉,文质彬彬。好友介绍说:这位是舒晋瑜。我很惊讶,一时语塞,原来我想象中的那位编辑,竟然不是壮年男士,而是如此娴雅的一位年轻女士。

  时光荏苒,将近二十年的岁月悠悠过去了。如今,社会的给每个人的发展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少文学系出身的人,转向了影视或新,而舒晋瑜,这位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依然执著地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一心一意地读文学,写文学,心无旁骛,心甘情愿。她的这种不为名利的淡泊和坚守,令我钦佩。

  不惑之年的舒晋瑜,正处于写作的黄金时段。她敬业、勤奋,长年奔波在采访的上。罗雪村为她描画的那张微笑的头像,和一篇又一篇的访问记,以及她用笔名“鲁大智”发出的文化报道,不断地出现在上,不断地为读者提供新的文学界和出版界的信息,让我们又认识了许多过去不曾相识的优秀作家和出版家。衷心祝福她取得更多成就。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