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才女张秀亚的天津文学情结(图

※发布时间:2017-11-22 13:51:5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每个女人的前世都是一朵花,而才女们,就是更为有特色和情调的花儿。中国的历史上,才女很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更是“盛产”才女的一个阶段。那些被人们熟知的才女,不仅个个才华横溢,还都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她们的作品和人生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她们是风云时代的风流人物,她们的美丽与才情,并惊艳了整整一个时代。今天,我们选择的是一个与天津有渊源,有才华又有志气,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用文字体现爱国情怀的才女——张秀亚。还要讲讲这位才女参加过的一个进步文化——海风社。

  这次“问津讲坛”,主题是才女故事,所以,我们请来的也是一位才女——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王云芳。这位毕业于山东大学的“80后”,是一位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近年来研究领域延伸至天津文学与文化方面。在众多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目前,专著《迁徙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论》正在出版中。

  张秀亚,她的文学创作遍及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翻译等领域,文坛,将她誉为永不凋谢的三色堇。她18岁时就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在大龙河畔》,赢得了“北方最年轻作家”美誉,她创作的散文称得上是现代美文的继承和发扬,她的笔下,是微妙的诗情,凄迷的幻梦,使作品达到清空灵妙的境界。她创作的小说大都反映了当时底层的普通贫苦无依的现实生活,有比较鲜明的倾向。

  她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学者。张秀亚与天津有着很深的渊源。她的成长经历和学生生涯都与天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所参加的海风社,是一个有着进步意义的重要文化。我们来听,她的故事。

  王云芳:1919年9月16日,张秀亚出生于沧县(今黄骅县)毕孟镇。幼年曾随父宦游,1925年,父亲卸任后,一家人迁居天津。张秀亚进入小学(贞淑小学,是一所小学,由望海楼1916年兴办,校址在望海楼附近)读书。她的母亲从小教她吟诵唐诗宋词,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培植了文学根苗。1931年后,张秀亚考入当时颇负盛名的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同校的名人还有著名作家罗兰)

  上了中学之后,张秀亚对写作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天赋。她经常在学校出版的《女师季刊》上发表诗作。1935年开始,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大公报·小公园》《武汉日报》“现代文艺”副刊、《国闻周报》上频频亮相,还受到凌叔华、沈从文、萧乾等文学前辈的赞赏与扶持,被称为“北方最年轻的作家”;1936年12月,未满18岁的张秀亚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大龙河畔》,其中收入了张秀亚在1935年、1936年发表的15篇短篇小说。

  1938年,张秀亚考入辅仁大学中文系,次年又转入西洋语文学系。主编大学文学季刊《文苑》以及周刊《辅仁生活》。1940年发表了500行的长篇故事诗《水上琴声》,在华北文坛引起较大的反响。此外,她还相继编辑过进步文学团体海风诗社的社刊《海风》(即《诗歌小品》)、辅仁大学的校刊《辅仁文苑》。1943年她与同学结伴入蜀,接任重庆《益世报》委员和《语林》副刊编辑的工作。1948年冬,为了摆脱婚变的阴影,远去。

  新报记者:张秀亚不仅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当年还是很有志气的爱国青年,请您来说说,在特殊历史时期,她所加入的海风社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王云芳:1936年间,随着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全面开展,地处抗敌前线的天津文坛,形成了以青年学生为主的诗歌作者群,一批新人脱颖而出。新诗歌创作的内容密切配合了抗日救国现实斗争的需要,在天津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众多的文艺中,海风社是规模最大、最富有号召力和创作实绩颇著的诗歌团体。

  海风社成立于1936年9月,邵冠祥发起并主持,张秀亚是其中的主要之一。海风社在成立宣言中写道:“这个年头国家遭着如许的不幸,我们难道望着死亡一天一天的近来?我们是太寂寞了,应该需要一些温暖的新鲜的空气,不能让满腔的热忱尽关住腔里。”到1937年5月时,海风社发展到50余人,成为天津文坛举足轻重的著名的文学团体。

  新报记者:在抗日战争期间,热血青年们实施了很多英勇的爱国行动。海风社作为一个青年人为主的文化团体,都起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呢?

  王云芳:联络平津等地北方文坛的文艺爱国青年,宣传抗日救国,是海风社的主要活动。1937年1月10日,海风社同国内14个诗歌团体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作者协会,并由这些团体的代表68人联合发表宣言,呼吁“联合起来”,“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写作“国防诗歌。”1937年5月30日,海风社发起举办了“天津文艺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实际上标志着天津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月初,以海风社为主题的中国诗歌作者协会天津分会在北宁公园召开了成立大会。鉴于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中华民族正处于存亡的严峻的现实,中国诗歌作者协会天津分会向天津市发表了长篇宣言:“我们要毫不犹豫地肩负起民族兴亡的责任!我们更将以笔代口地高声呐喊,在广大的读者群中下救亡的种子,集合起我们微弱力量,担当起一份实际工作……”

  新报记者:在海风社的抗日宣传活动中,创作诗歌作品是重要的形式,这些作品的特色是什么?张秀亚当时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王云芳:海风社通过编辑刊物《诗歌小品》《诗讯月刊》宣传自己的文学主张:一方面抗日救亡,一方面时代的。《诗歌小品》创刊于1936年10月,由邵冠祥、徐寿云、张秀亚、罗诗汀编辑。

  《诗歌小品》的旨在创刊号《我说的话》中明确写道:“这里除了一些抒情的优美的诗和小品文外,我们极欢迎对于有生活反映的现实作品,内容取材应该与广阔。当这国情危重的时代,除了救亡的声音外,我们也得去时代的。”

  《诗歌小品》的撰稿人除海风社的外,还有著名作家、诗人田汉、臧克家、刘白羽等等。作为海风社的主要刊物,《诗歌小品》中刊发了大量关于抗日救亡主题的作品,以及关于诗歌主题的讨论。邵冠祥的诗歌《白河》以天津海河浮尸案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声泪俱下地了侵略者、滥杀的。全诗包括十二节,有这样的诗句:“多少伤痕已砍在你,多少鲜红的血淌入你腰怀,那些依偎于你的丘野与山林,也都变了色在抱头哭喊……”

  诗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这种、让人的景象。发表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某种程度上了的意识。1937年7月中旬,海风社由于一系列的抗日活动,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主持人邵冠主要曹镇华、林谦相继被日本驻津机关,不久便。1937年7月底天津沦陷后,海风社的陆续离开天津。有的去了北平,如张秀亚,就读辅仁大学;有的奔赴抗日根据地参加,有的南下,这个爱国文学团体遂终止了活动。

  海风社虽然存在不足一年的时间,但这些热血青年代表了当时比较偏向左翼的文学力量,他们的诗情为中国现代诗歌史谱写了的一页,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抗日救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新报记者任悦燕

  问津书院与《每日新报》联袂打造的“问津讲坛”,本月将于11月25日举行。本次由今晚高级编辑王振良主持,题目为《问津书院的迁变》。问津书院是天津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宏大、持续时间最长久、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教育机构。2013年问津书院在有识之士支持下重建,致力地域文化研究和全民阅读推广,现已成为知名的城市文化地标。具体时间为15时至17时,地点在问津书院三楼学海堂(四马与元纬交口巷肆创意产业园内)。免费,不需提前领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