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人民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一)

※发布时间:2019-10-24 19:02:0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A忧患:甲午海战的败北,流血的戊戌变法,以及此后各种各样的的,使得中国的现代化道历经种种挫折,忧患成为百年中国文学的母题,使忧患与哀愁是百年文学的底色。“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种种激愤,强烈的危机感,成为了中国文学的“文学病”,然而也可说是一种财富。

  B承担:不同于以往的克己复礼,仁政,自晚清起,知识便致力于中国富强的理想,致力于启蒙、改良人生,中国文学担负起了“或救亡,或启蒙”的重担,“文学救国”,这是文学对于时代,对于民族国家的自觉承诺。严复等知识,希望以的、科学的思想,以的制度,中国的困境,从此中国文学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他们从全世界、全人类的角度看到了变革在中国势在必行。

  C历程:从为人生到为社会,从文学到文学,从普罗文学到完全粘着于意识形态与,到时期的摧毁,中国文学极端。

  A知识角色转换:在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一定程度上从封建体制中游离出来,严复、刘鄂等进入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他们地意识参与到“尽变”的实践中,求“变”与“新”,变成法,新,新国民,成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传统的发端。

  B报刊业的兴起:自主笔的《循环日报》宣传“变法自强”始,而后康有为、梁启超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1896年创办《强学报》、《时务报》等二十多种报刊,影响广泛。1报刊使知识得到“集纳”,达到“群”的作用。2近代知识,使人们开阔眼界,活跃了思想,打破了闭塞的视野,开始思考国家民族与个人,在者的呼喊中开始,这是知识所承担的“启蒙业”。3它既是现代化的全民总动员的载体和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现代性”实践的标志。

  C学会的涌现,给中国近代知识提供了公共知识空间,学会兴办学堂、创立图书馆、购置科学仪器、出版学报和书籍等,影响很大。从1895年强学会为开端,此后三年间各种学会达六七十多个,到1899至1911年间,各达六百余个。

  1,自1899至1910年,共译171部,不下千余万言,他的翻译开阔了学人视野,提高小说地位,近代小说作家及翻译家,多半曾受林氏小说影响。2.1898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将现代自然哲学系统地介绍进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眼光和自强,影响了中国好几代青年知识。3.苏曼殊译英诗。4.周作人兄弟有《域外小说集》。新文学的诞生,受文学的影响非常明显。

  1文学的翻译,使中国知识开阔眼界,认识到系统的精妙的文化的存在。2文学的翻译,使得文学观念到作家地位,从表现手法到体裁、语言都出现了变革的要求和实际的挑战,旧世界,宣传新思想,诗文,提倡白话,看重小说,输入话剧,现代中国文学同古代中国文学出现全面深刻的断裂。3对文学的学习引进,导致了所谓“欧化”与“民族化”之间的矛盾,中国文学就是在这种“民族—世界”的横坐标和“个人—时代”的纵坐标的坐标系中形成张力,向前发展。

  4白线时代需求:清末,中国受列强船坚炮利的侵凌,为抵御外侮,必须学习洋务;而学习洋务,必须开通民智;开通民智必须普及教育,古文则成了普及教育的主要障碍,因而口语与文字合一的要求,发展为“”。

  2古代白话小说:实际上水浒、西游、金梅瓶、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给中国的新文学建立了深厚的基础。作家着意离弃传统文学,但无形中仍承受传统白话文的润泽。鲁迅小说即是文学语法与传统白话小说笔触的混合物。

  3官话的普及。清末中国已形成了广大的官话区域,“全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区域,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所说的话,是我们的语言基础。”(胡适)。

  4实践:自19世纪始,黄遵宪、宋恕等就已经认识到文言的重要性。1898年,裘廷梁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张起“崇白话废文言”的大旗,树起了白话与文言二元对立的模式。此后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等开始汉字拼音化的尝试。

  晚清始,以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为代表,体现出教育制度的。1产生了以白话文为阅读、学习、写作和科学活动武器的现代知识。2学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主体,开辟新文学的市场。3培养新的思维模式,现代审美心理机制。

  近代者们的一系列文学活动,成为新文学的又一种重要的实践资源。虽然他们的战略只在于谋求某一文类或文体的改良或功能的拓展,最终失败告终,但他们是文学的孕育者,也是对话者。

  1提出:诗界的口号虽在1895年由谭嗣同、梁启超、夏曾佑等明确提出,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早在二十多年前,黄遵宪早已提出诗界宣言:

  2内容:A黄遵宪在诗中表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以新思想新事物熔铸入旧风格,追求文学从载孔孟之道中脱离,追求自立。B他主张以俗语作诗,以古文家抑扬变化之法作诗。和兵妹妹在机房C他将现代的诗意置入旧诗之中,如“相去三万里,昼夜相北驰”。因此,从人格、风格、诗歌内涵上,他都近现代转型期的第一诗人。

  3意义:诗界实在是志有未逮,他们实际上为旧诗开阔了新领地,与此同时也出了他面对现代文明时表达的匮乏。因此,其重要的意义或在于他传达了一种旧诗必须的信息。

  1原因:A晚清小说的兴盛得益于印刷术的发达、B林纾的西译小说、C以及“小说界”将小说当作是改良社会的需要而大加提倡,D晚清是一个将死未生的时代,社会,激起了作家们的创作。

  2过程:虽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到1902年才发表,小说界实际应从1898的算起,因为在戊戌变法中,已提出了完整的小说界的理论。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在1899年发表,是最早出现的新式小说。1900年,已经出现了国人创作的新小说。

  3内容:A梁启超在小说界中提出“俗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改良群治,必由小说界始,欲新民,必自新小始”将小说纳入了变革和社会改良的实践课题之下。B这时的小说,也以“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格”的小说为主,性很强,因此也隐藏着功利主利用文学的危机。C不过这时的小说仍是附属于维新运动,后小说流入黑幕,狭邪小说流入鸳蝴。

  4意义:《老残游记》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的代表。它运用写实主义的写法,将作者的审美情感投入,有着整体合理的结构布局,使用象征的手法,都为现代文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1内容:文界的口号最早是梁启超在1899年《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梁启超评价自己在《清议报》《新民丛报》的文章,将之评为“新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实际上是一种俗文体。以《少年中国说》为例,将欧西文思与俗语文体结合起来,实为一场文体。

  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梁启超被为“落伍者”。然而这是历史对他的单向度描述,这种单线型的思维,使我们思维简化,无法正确认识其复杂性的结果。实际梁启超既五四文化运动的孕育者,也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对话者。

  孕育者:A梁启超是五四运动导火线年他正以个人身份在欧洲漫游。B他的新文体为白话前行开辟了道;C他提出了“群”的概念,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来自于康有为的“大同”,但梁启超所指的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同时他重视人,个人,个人,将个人与民族结合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系。D在五四文化运动的过程中,他的《新报》文学副刊《学灯》在1918年给新文化运动与文学以的支持。

  对话者:A提倡改良,在《新中国未来记》中,他已经论述到了如果,中国可能同法国大之后相类,军阀混战,。B提倡“化合”:1903美国之行后,梁启超更认识到文明的弊病。他站在追求与反叛文明的中间,走之不行,不走之也不行,中国之在何方?于是他认为要不依傍古代,也不依傍。“我物我格。我理我穷”。主张的是文化的认真的“化合”。

  然而在重大历史转折期,矫枉过正往往是必须的,因此梁启超不合时宜。他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五四爆发之时,他是五四的对话者,提供了思考的另一个向度。

  1五四前奏:章太炎是者,同时也是学问家。他的《订孔》提出“六经皆史”,认为只是为了弄清历史,而不是“经世致用”,为五四孔家店提供了思想资源。他的《菌说》从出发,写人的进化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强调”欲“对于“礼”、“肉”对于“灵”的重要性,因此他是五四”人“的的前奏。()

  2不同:他在非儒学的传统领域寻找思想资源,复魏晋之古,中寻找。“第一,是用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他揭露文明平等的虚假性,要从出发,建立人的内心秩序,以此来救国,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即立国之本的终极思考。(建设)

  3意义:在20世纪中国向文化学习的过程中,一是推动过程的人,二是反思过程的人,即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而章太炎给我们的,一是向佛道拓展传统思想资源,二是对文化的东方方式的深入掘进。

  在梁启超提倡“小说界”之时,王国维正援引叔本华的美学来研究《红楼梦》。王国维受到叔本华的影响,用文化来反观中国传统文学,在追求现代性之外,提供了现代性之源。

  A现代性:叔本华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自界的、盲目的生活意志,这意志即人的和情感,由此产生痛苦,以痛苦的方法来解决痛苦,即为悲剧。叔本华的意义在于,在迷恋的文明中,他深刻地提示了社会发生的矛盾、危机、等等与的内在关联。在中国,实际上也有两个“”,一个是追求现代性的,一个是现代性的。现代性的思想在王国维、李金发诗歌、新感觉派小说和甲寅派理论等泛起几个极小的浪花,终于被澎湃的主潮所淹没。

  B境界说:王国维运用人本主义、非的理论重新观照中国传统文化。他着重的不是诗与现实的关系,而是诗与人本身的关系。“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而真即“赤子”。

  C他反对,同时反封建,提出“人人为一目的”。他是启蒙的,但他并不为,投入,而在于终极真理,在于痛苦。

  1清末四大小说,李宝嘉《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鄂《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3特点:A鲁迅说小说是“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B他们不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在文化内部的调整。刘鄂的破船意象,以为“送他一个罗盘,便会走了,再将这有风浪与无风浪时驾驶不同之外,告知船主”,以调整来渴求与富强的国家。《老残》中的理想境界桃花山,诱人以善,和而不同,这是他对未来的想象。同时他希望通过文化的变革来改变国家现状,反对北拳南革,这是在当时对国家出思考的另一。曾朴小说当中的傅与夏雅丽,代表的是个人和斗争,曾朴与刘鄂不同,主张从个情中,为民族解放而斗。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乘机发展,为新的文化和文动提供了物质阶级的基础。

  4.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的迅速成功,而文学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1背景:近代以来,居于正统地位的是桐城古文、选学骈文和宋诗派的诗,小说和戏曲则处于边缘地位。他们一味地传统的诗文理论,脱离现实生活,一切思想、新事物。成为中国文学与文化思想的严重桎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才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的。

  2.性质: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主要指戊戌变法时代的文动,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头10年。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黄遵宪等。它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在文学上的直接反映,文学则成为了们进行思想启蒙的主要工具和实现方式。

  3.内容:黄遵宪在“诗界”中提出了“我手写吾口”;梁启超等人发动的“文界”提出“崇白话,废文言”的口号;梁启超提出的“小说界”,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戏剧改良”也搞得颇有声势,春柳社和春阳社功莫大焉;而期刊为的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部分主张延续:在指导思想上,科学与的思想以及进化史观;文学来源于文学理论译介;语言上,主张言文合一的白线)者们的积极影响。

  (3)不彻底:不同处在于,改良运动提倡白话但并不反对文言,他们往往把“俗与雅”和“白话与文言”等同起来,认为通俗者如书报可以用白话,而文学则还是用文言。五四期间对文言文的反对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贯彻得十分彻底。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