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又一批中国医院造假被撤稿!他们居然把医学论文发到了计算机期刊上?

※发布时间:2020-5-27 2:32:0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近日,爱思唯尔旗下期刊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一口气撤回了 13 篇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 而且其中大部分(8 篇)都来自同一期特刊。

  细心的读者从这本期刊名称想必已经发现,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理论方法,但奇妙的是,这次被撤稿的 13 篇论文却都来自生物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领域。

  此次撤稿涉及的单位较广,包括南开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成都第二人民医院等医院。

  初步看来,这又是一起集体学术造假的丑闻,但如果我们细品,就会发现此次学术不端事件背后的套并不简单。

  多家学术出版巨头,包括爱思唯尔、施普林格、泰勒弗朗西斯、赛捷、威立以及英富曼,都曾撤稿过伪造同行评议的文章。

  论文作者往往通过注册一些虚假的电子邮箱账号,并给这些邮箱配以虚假身份,将其推荐给期刊作为同行评议者。推荐通过后,作者就可以通过这些假的评议专家身份,为自己的论文伪造同行评议,从而让期刊接受自己的论文——就问你骚不骚?

  和其他造假类型相比,伪造同行评议造对隐蔽,比较难发现。 2012 年的一个伪造同行评议的案例中,编辑发现造假的原因居然是「同行评议的反馈速度太快了」,如果造假者「沉稳」一些,或许就可以蒙混过关。

  绝大部分临床医生都熟稔于心的模式都比较常规,即选择期刊-修改格式-登录系统-完成。而特刊征稿,即 Special issue call for s,则是常规方式的一种补充。

  特刊征稿的一般流程如下:由客座编辑提议,撰写具体方案并交由主编审核通过后,才会在具体的时间段里公布在的主页,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

  相比于普通,特刊征稿的性价比无疑高了许多,还多了「客座编辑」这个因素,被造假者盯上也无可厚非。

  所谓「客座编辑」,一般由向期刊主编提交特刊征稿具体方案的学者担任,特刊设置客座编辑一般是为了加快约稿速度、确保约稿质量、提升约稿影响。

  不同于期刊自己的编辑,客座编辑可操作空间比较大,有的作者甚至直接往自己担任客座编辑的特刊,典型的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根据撤稿观察的报道,撤稿文章的 72 名作者里,有 2 名作者自己就是这期特刊的客座编辑。一位来自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另一位来自合肥工业大学。

  就像前文提到的伪造同行评议「我审我自己」的操作一样,更骚一点的还会直接伪造一个客座编辑的身份。

  2016 年,Hindawi 旗下期刊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的一期特刊一口气撤稿了 5 篇文章。 不同寻常的是,这期特刊的客座编辑 Xavier Delorme 向期刊反映,自己的身份被他人了,也就是说,负责处理那几篇后续被撤稿文章的并不是这位客座编辑本人。

  造假人员会利用一些一些具有良好资料、真实的研究人员身份,给期刊提交特刊提案,这些提案往往写得很好,并带有指向有效个人资料的链接。

  但事实上,这些提案中使用资料中的电子邮件通常是伪造的,也就是说,特刊提案通过之后,这期特刊的客座编辑莫名其妙就成了用伪造邮箱的造假人员。

  2020 年 4 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批量撤稿了 30 余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的作者都来自中国。这些 文章大都来自同一期特刊,撤稿原因也出奇一致,即 30 余篇里的 29 篇都涉及伪造同行评议。

  毕竟造假者也不是傻子,扎堆造假,这是生怕出版商发现不了吗?难道这几期特刊就这么招造假者喜欢,以至于大家都狭相逢,投到了同一期特刊?这种巧合的可能性也太小了。

  所以,这种批量造假的情况,背后大概都有那么一两个「操盘手」,而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所谓的「第三方中介」,这或许又是一起由第三方中介代为造成的学术丑闻。

  2015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调查了 28 篇撤稿的问题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是委托第三方,涉嫌伪造同行评议。

  2017 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 Tumor Biology 宣布一次性撤回 107 篇发表于 2012~2016 年的来自中国的医学论文,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通过第三方中介,伪造虚假同行评审。

  今年,知名撤稿观察网站 Retraction Watch 活跃撰稿人 Elisabeth Bik 也在个人推特指出,发现 超过 400 篇 来自不同作者和机构的文章,在标题、图片,特别是 Western blot 的图版上极其相似 ,似乎都是由同一个「论文工厂」产生的,极有可能存在伪造数据的情况,论文发表单位涉及多家中国三甲医院。Bik 甚至还根据这批假论文,总结出了一套造假常见公式。

  但常言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面对这种情况,期刊仍然应该主动负起自己的责任,降低学术不端「窝案」发生的可能性。

  2014 年,Nature 的一篇在线报道就指出,随着同行评审进入电子时代,不少期刊的审查制度还存在漏洞,被部分造假者钻了。

  不同于单打独斗的同行评议伪造,批量造假无疑更加容易发现,期刊在事后撤稿固然理所应当,但是事先的审查更是重中之重。

  中国科协在回应 2017 年 Tumor Biology 撤稿事件时就提到,虽然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也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近年来,类似「中国学者研究论文被大批量撤稿」的消息并不少见,但这类消息也总是停留在撤稿阶段,论文造假者是否付出相应代价?我们不得而知。Bik 大佬扔出来的那些锤子,总是少有论文作者出来接招。

  只听见石头落入池塘的水花,却听不到它沉至塘底的回音,这也算是近年来我国学术不端事件的一场特有奇观了。

  没被发现就能「会所嫩模」,被发现了也不需要「下海干活」,别问,问就是梭哈。也难怪那水边跃跃欲试的人,总是不绝。陕西省副省长李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