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自新世纪以来,经历了大学的扩张和文学的市场化、大众化之后,文本细读的越来越少了。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因为文本浩茫,文本质地稀松,评论家已经无法去面对每日几部长篇小说出版的新格局了;另一方面,也缘于评论家身处被各种因素引诱、困扰的复杂。
在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语言尚多是鲜活的,有的几乎可以当美文来读。这样的文章,不但可以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看出一个家的个性和才情。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文章,大多失去了独特的个性、鲜活的文风,且面目雷同,成了复制品。这种局面的形成,也许大多还是出于对学院式的排拒,同时受国外文论、古典文学界和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影响。当代文学评论也被纳入一种史料式研究的规范。在很多大学里,对文学作品的文章不能算做科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世纪之前一种鲜活文风的。
口述小姑两瓣湿乎乎
当然应该承认,在今天做一个文学评论家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古典时代,家面对的是一个封闭的中国传统;今天完全不同了,我们不仅要面对完全的、陌生的、广阔的世界文化,还要面对正在兴起的对传统文化的再发现。这对家主体性的要求也就更高。当前的乏力,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体性的疲软。(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