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中国射频消融第一人”30载勇闯生命禁区(图

※发布时间:2017-8-21 20:14:5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千龙网12月8日讯(记者 王玲)“我妈妈刚刚走了,她嘱我转告您,非常感谢您的治疗与关爱……”在肿瘤医院肝癌射频患者联谊会上,热情的赞誉、激动的泪水、一束束的鲜花、一面面锦旗和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全给了她。她被称为“中国射频消融第一人”、“当今医院罕见的一道风景”。

  陈敏华从事超声诊断及超声介入诊治已三十余年,从事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也有十多年,她以超声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需解决的问题作为科研重点,以解除肿瘤患者病痛、延长非手术适应证及中晚期肝癌患者期为努力追求的目标,从中国国情出发,用廉价易推广的超声开拓数个新领域,创建了十余项新技术,突破多项前人视为禁区的领域,解决临床诊断以及肝癌局部治疗难题。

  她的诊断治疗技术跨越了超声影像学科,涉及肝胆外科、消化科、肿瘤科、呼吸科、胸外科、颅脑外科等多个领域。她开展的新领域多从基础研究着手深入攻克难点,研究系统全面,如今已获得16项科研励,其中市科技二等5项;承担国家科技部863课题及卫生部、市科委的科研基金8项。

  陈敏华永不止步的探索、精湛高超的诊断治疗技术、令人信服的科研业绩,也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总结30年来的临床工作经验,她在超声诊断及肝癌射频治疗两大领域完成了3部、共计235万字的专著,发表论文近300篇(国际著名32篇),为我国超声学科的发展和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应用推广作出重大贡献。

  我国胆系肿瘤多发,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由于下段胆管易受胃肠气体影响,国内外医学界超声显示率及诊断率低。然而,陈敏华创建的显示胆管下段的辅助方法及扫查技巧,有效测量了正常值,为提高胆管疾病诊断率打下基础。

  随后,陈敏华又把研究重点放在胆管轻度扩张的无症状人群。在电线年代,她利用周末骑车到患者家走访,推荐并帮助患者做进一步检查,最终明确定义出胆管轻度扩张的病理意义及诊断标准。

  20世纪90年代,陈敏华完成了临床尚未解决的胆管癌早期诊断研究,使我国处于这一领域领先地位。她首创的“对胆管生理运动变化研究”以及“下段胆管扫查方法”被国际上称为“陈氏法”,外科权威黄萃莛、黄志强等院士高度赞扬并称之:“诊断胆管疾病的新,代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水平”。

  肝癌早诊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临床课题。20多年间,陈敏华紧紧抓住这一课题,从声像图研究到超声造影研究,通过对病例的仔细分析和研究,发现国际权威诊断指南不适宜中国国情,因此确立了我国肝癌早期诊断标准。

  早在1985年,陈敏华和同事完成的论文《肝癌穿刺活检及早期癌超声诊断研究》就获得卫生部首届肿瘤大会优秀论文一等。1987年,陈敏华在日本留学期间完成了彩超及超声造影等多项肝肿瘤诊断研究,她通过手术、对比其他影像诊断、参加尸解和大量动物实验等一系列枯燥却的基础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发表了数篇重要论文。

  2001年,她主持的“实体瘤超声诊断”通过严格审核,被评为市重点学科,获首届“首都医学发展基金”。2002年,陈敏华承担新一代超声造影Ⅲ期临床实验,她敏锐地将临床实验定位于我国临床急需解决的肝癌早诊及癌前病变研究,带领助手、研究生每天读片讨论至深夜,制定宏观的研究课题。

  2004年,当造影剂及国际权威机构制定的“欧超联指南”正式进入中国临床时,陈敏华率先撰写论文,认为“该指南不适宜中国乙肝肝硬化背景的肝癌早诊”,继而提出了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及中国诊断标准,引起国际高度重视及亚太国家地区的赞同。第九届东京国际超声大会上,她和研究生出席并发表论文,被英国、美国、日本、的专家赞誉为“中国年”。

  2008年,“欧超联指南修改版”正式宣布“原指南不宜用于肝硬化背景下早癌诊断”,并首次引用陈敏华和其它几篇中国论文作为参考文献。

  1985年至2008年的23年间,陈敏华和她的团队在肝癌早期诊断这个领域,发表论文40余篇,SCI 收录9篇,并多次获日本国际超声造影大会、亚太肝癌大会、世界超声联合大会优秀论文,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2008年,“超声造影对肝癌早期诊断”系列研究获市科技二等。

  在食管超声研究方面,陈教授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常,食管疾病采用钡餐造影和内镜进行检查,因食管被前方气管、肺内气体,属于超声检查盲区。

  在日本留学期间,陈敏华通过参加尸体解剖发现,食管上段偏向气管左侧,通过左侧甲状腺超声窗行15-20°夹角的纵、横切面扫查,可以使食管上1/3段得以良好显示,从而开辟了一个新领地。陈敏华首先在国际会议以及日本JMU、美国Radiology阐述了测量方法和正常值。

  实际测量中,她又敏锐地发现,食管壁在不同生理运动下会发生不同程度增厚改变。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均无相关报道,她通过向钟南山教授请教,认为“可能是肌肉收缩所致”。为了取得,陈敏华克服重重困难,测量了几百例食管粘膜肌层和肌层在不同运动状态的厚度及食管腔体积变化。

  为力求数据准确,她用放大镜对几千张比豆腐块还小的照片中毫米级至微米级的肌层结构进行两次重复测量,而她为此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眼肌和眼球相继开始痉挛和疼痛。

  国际上将陈敏华首次在影像领域提出食管生理运动变化的现象称为“陈现象”。陈敏华又在此基础上完成食管硬化症、管壁内转移的诊断研究,一系列创新研究在美国Radiology、英国BJR、日本放射医学等陆续刊出,引起轰动,陈敏华成为北海道地区首位获得“放射会”及十万日元金的外国学者。

  留学期满后,陈敏华谢绝了高薪聘用如期回国。在当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的支持下,陈敏华为食管癌高发地河南温县争取了仪器和经费,并多次到温县、安阳等地为农民体检,传授经验,指导当地医生开展普查及科研。1993年,她的食管基础及临床研究获得了市科技二等。1997年,陈敏华获得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完成了体表超声对下段食管正常值测量以及“食管下段-贲门癌早期诊断”研究。

  两位被检出的患者由陈敏章部长做胃镜,引起了陈部长的重视,陈部长介绍陈敏华给多位中央做检查,其中有两位因陈敏华的正确诊断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

  陈部长主编的《中华内科学》一书聘请她撰写“消化系疾病超声诊断”章节,邀请信中写道:“鉴于你在该领域较深的造诣及出色的业绩,被选定为作者……”1998年,“下段食管贲门癌早诊”系列研究获得了市科技二等。

  20世纪80年代,北大医院颅脑外科教授找到陈敏华,一位九岁女孩在右脑运动中枢有一处微小肿瘤,但脑膜血管无异常,意味着开颅后肿瘤定位是个大问题。当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科领导提醒她:“这个禁区还无人敢闯啊!”可是,陈敏华却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多次骑车去北医看脑解剖,一天重温病理,两天讨论设计操作方案……

  手术开始了,病人的颅骨被打开一个“小窗”。当时用的超声探头如砖头大小,按陈敏华的设计用一个水囊作为声窗探查小肿瘤,但“肿瘤是什么回声?形态如何?”从未有过报道,一切均是未知数。难度最大之处还在于“能否从一个不规则的扫查切面,在复杂的脑组织结构内寻找到微小肿瘤”,在场的医生都捏了把汗,也都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陈敏华。

  陈敏华顾不上紧张,用“对称结构排除法”找到小瘤灶,并在脑膜外进行纵径、横径相交拉线定位,报告了精确深度。在显微镜下切口大小仅1cm,继续向深部发现了肿瘤。手术室内一片欢腾。此时,陈敏华才发现,自己的手术衣早已被汗水湿透。术后患者很快恢复,几天后肢体、语言、运动正常。

  中央人民报道了这条“代表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水平”的新闻。随后,陈敏华陆续完成并开展了在颅脑术后引流、脊髓肿瘤术中定位等项目,为颅脑外科术中影像定位打下基础。1985年,在日本东京学术会议上,陈敏华的这些科研项目被颅脑外科专家称之为“开拓一个新领域”,该项研究还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市卫生局科技及技术改进一等。

  腹腔脏器晚期癌止痛研究是20世纪我国临床尚未解决的问题,很多患者最终。20世纪90年代,陈敏华在肿瘤医院核医学科颖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副)、内科金懋林教授支持下,首先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用多种抗癌药物及钇90注射控制晚期胰腺癌、胃癌、肝癌的生长,缓解了后腹膜性疼痛,取得一定的效果。由于未解决辐射防护,陈敏华在数月内发生两次带状疱疹、脱发。

  1995年,在外科黄信孚教授的支持下,陈敏华开展经皮经腹乙醇局部注射腹腔神经丛(NCP)阻滞止痛的研究。腹腔神经丛是一层薄薄的纤维结缔组织,网状撒铺在胃、胰后方、脊柱前方的大血管周围;以往多用开腹手术在下进行酒精注射止痛。超声引导经皮治疗难度大、风险高,可能损伤脊神经根造成尿失禁或下肢瘫痪。

  在没有的前提下,陈敏华利用参加尸体解剖和外科手术的机会,确认腹腔神经丛的分布、相邻解剖,首次报告了NCP的声像图表现,为闯入“生命禁区”打下基础。

  经反复研究,陈敏华设计了避开大血管穿刺注药的途径和方法,摸索总结有效的给药剂量,随后又用两年时间完善规范,首创超声引导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止痛并获得成功。

  陈敏华开创的止痛新方法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开办止痛的教材和授课内容,引起诸多参会肿瘤医生的兴趣。她的论文在国内外相关专题会和中华医学发表,受到权威专家高度评价,多位欧美医生来信索稿。

  接受治疗的一位晚期胰腺癌患者因长期不能平卧臀部已长褥疮,治疗后流着眼泪说:“没想到我走前还能平躺,多舒服啊!”有的患者拉着陈敏华的手,感激不已,“您是派来人类的!”

  在陈敏华探索的“医学禁区”中,还包括一项市科委重点赞助项目——对肺胸疾病的诊断及介入诊断技术。以往超声对胸腔仅用于胸水定位和引导引流,而陈敏华发现,高频超声对肺外周肿瘤可获得清晰的显示,继而完成了肺癌浸润程度、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心型肺癌穿刺活检等系列研究。这些项目填补了我国的空白,在放射影像、支气管镜检诊断困难时可成为一项有效的补充诊断方法。

  截至目前,陈敏华在该领域发表论著11篇,拓展了超声应用范围并有助提高胸肺疾病诊断率。这些研究引起呼吸科专家钟南山院士的重视,由他推荐在相关国际会议上发表,获得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经我国胸外科专家和呼吸科专家推荐,陈敏华应邀到新加坡中央病院介绍该项技术,被当地胸外科医生称为“首次听到并受到震撼的报告”,还请她会诊几个疑难病例。

  一位疑似肺癌的女患者经两次痛苦的支气管镜检,仍未能获得确诊。北大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找她会诊,陈敏华精心扫查后发现左肺下缘有几个微小结节,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明确肺泡癌诊断,为患者赢得了治疗时间和依据。患者流着激动眼泪说:“早用这么快速有效又不的诊断方法多好。”

  陈敏华应邀在《中华超声学》、《肿瘤学》等多本医学专著上撰写“胸肺诊断和介入穿刺活检”章节,大大提高了胸肺疾病诊断率,其安全性和有效率也已得到临床的认可并逐渐普及。

  陈敏华亲自治疗患者千余例次,其中约80%为非手术适应证患者,经过临床长期随访446例原发性肝癌获得手术切除同等的疗效,五年期达48.1%,显著延长我国临床常见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期,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外及市数十家三甲医院请她会诊或送去疑难病例,她接治的患者中有70%为复发癌,患者就诊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某某医院的某某医生说,只有到您这里试试……”

  近5年来,陈敏华多次应全国肿瘤、外科、影像学会邀请作大会学术报告,为射频消融规范化治疗肝癌在中国的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2005年,该项研究获市科委重大项目培育基金150万元资助。2007年,获市科技二等,并获国家科技部863课题资助。至今完成80余篇论文,其中16篇在SCI发表。

  陈敏华在该领域中享有国际盛誉,、美国、日本、、意大利、学者曾来参观访问。陈敏华应美国Mayo Clinic和哈佛大学邀请前去,哈佛著名教授Goldberg称之:“今天让大家吃惊了,在遥远的东方有这样高超的技术在治疗肝癌……”听课医生赞叹地问:“您的这些方法,我们能做到吗?怎样才能实现这些优化方案?……”

  20余年的不懈和努力,陈敏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中国人终于在肝癌诊断、治疗领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一位来自满洲里的男青年,因肝肿瘤在多家医院穿刺活检“未见癌组织”,就在他高兴地准备回家时,陈敏华却感觉这个质地复杂的肿瘤不能排除恶性。她再三患者并一直追到院外,要求在超声造影下亲自给他再取一次活检,病理报告显示这是一例罕见的脂肪瘤合并部分胆管癌。现在,已治愈的患者每年都来探望她,称她为救命,而她也成了满洲里中的名医,每年有不少疑难病例专程来求医。

  来求治的肝癌患者中70%是被各大医院转来的疑难病例,以中晚期和复发癌为主。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接治疑难病例或突破禁区治疗需要勇气和技术,每治一例如履薄冰。通过对患者家属充分交待病情取得理解支持,继而和小组讨论制定消融治疗方案,在助手密切配合下,陈敏华亲自为1200余例肝肿瘤患者精心治疗。

  由于患者病情重肿瘤大,她常常前一天工作至半夜,第二天凌晨又去病房查看。她处处为患者着想,无数次患者和家属的红包,“得了这种病已经很不幸,我们更应该理解、关爱他们”。

  一位大肝癌患者由于在手术中出汗太多,说了一句“真想吃口西瓜”,术后回到病房,刚刚走下手术台的陈敏华就托着刚刚从街上买来的西瓜放在患者床前,患者激动地说:“当时真是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哪有这样好的医生啊!”

  一位北大的学生手术治疗后回家,陈敏华把他送到口,怕他着凉,解下自己的围巾给他围上。当了解到学生父母家境贫困,她又赠送2000元钱让他养病,她还亲自找到学生单位领导,要求不要解除合同期未满的他。此后,她还亲自为他找工作,这位学生得热泪盈眶,称她“像妈妈一样慈祥”。如今五年过去了,他的肝癌被完全治愈,过着正的幸福生活。

  陈敏华曾给多位大学生捐款,理由就是“他们困难,他们需要”。2005年,她用写书的稿酬以女儿的名义给北大教育基金会捐款1万余元,资助患恶性肿瘤的贫困同学。

  一位晚期复发癌患者大肿瘤突向肝外,已被原手术医院及多家医院治疗。患者找到陈敏华后,她详细分析病情,告诉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患者和家属要求请她治疗,并立下状,“我信任你,发生任何问题我个人负责”。治疗当晚,患者果然发生肿瘤破裂出血致血压下降。

  陈敏华和助手一夜守着她,并采用积极的消融止血等措施,终于熬过,无瘤两年后,患者最终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病重期间患者要亲自到医院,对陈敏华说:“感谢你为我争取了两年时间,这两年我活得很自在。”

  一位医学界德高望重的专家肝内多发肿瘤,经会诊后决定由陈敏华担任主治。由于患者门脉高压、肿瘤位于大血管旁,治疗中出现沿针道出血,顿时肝前大量积血,血压骤降。常规治疗方法需急诊手术,陈敏华则从容地用射频消融针在超声造影引导下插入出血点,采用她创建的“塔形消融止血法”成功止血,在场的医生们高度赞叹她精湛的技术。

  一位军队干部复发肿瘤长在第二肝门三支大血管以及心膈缘之间,走遍均被拒治,陈敏华和助手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完整灭活了肿瘤。

  多年来,陈敏华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对患者亲人般的关爱,对治疗技术的刻苦钻研,和助手们一起勇闯医学禁区,治疗一个个疑难病例,书写了一个个医学奇迹。

  陈敏华尽心培养研究生,热情扶植科室年轻医生。白天教他们诊疗技术,手把手地讲操作,唯恐他们不理解;夜晚和他们共同探讨课题,常常到第二天凌晨。她结合学生特长精心设计研究课题,每当看到学生们的论文初稿,她会先放下自己的或课题,为他们一次次精心修改,写下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同事和朋友心疼地说,“没见过你这样的导师,要把自己累死啊!”

  几十年握笔书写,陈敏华的右手食指指纹已经磨平,中指第一关节也畸形不能平伸,局部皮肤一层厚厚老茧。几十年中,她用完几十块橡皮,平均每年3块,每块橡皮均用至黄豆大小才扔掉。

  截至目前,她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和访问学者20余名,这支队伍已在国内外“小有名气”,被同行们称为“特别能战斗的娘子军”。她培养出的博士生在哈佛大学获得特殊的荣誉表彰,日本、美国的权威教授则向她索要研究生。

  2001年,陈敏华所在科室被评为北大医学部继续教育先进集体,她被评为先进个人。“要时刻想着为祖国争光,为中国超声事业发展尽力”,这是她常向学生们说的一句话。

  陈敏华对医学研究的理解是“掌握常规——发现问题——突破常规——建立新方法”。从诊断到治疗领域,十余项科研励,二十余次国内外励表彰,是陈敏华在多领域不断创新的结晶。

  近十余年来,她的“肝癌射频消融研究及超声造影对肝癌早诊的相关研究”取得突破,52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受到地区以及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国邀请,被推荐为国际肿瘤介入消融学会及超声造影学会VIP。一个不精通英语的学者能在国际上获如此地位,学术界称之为奇迹,她的研究水平征服了国际该领域的团。

  陈敏华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着科技部863项目及卫生部、市局级科研项目8项,其中“实体瘤早期诊断分期诊断研究”获首届首医发基金、“肝癌早诊及射频消融规范化治疗研究”获市科委重大项目培育基金及国家科技部863项目资助。

  陈敏华还获得部、市、局级科研励16项,其中她主持的颈段食管超声研究、腹段食管癌早期诊断、胆系肿瘤早期诊断、穿刺活检及肝癌早期诊断研究等分别获市科技二等5项、卫生部首届肿瘤大会优秀论文一等1项。“超声造影对肝癌早期诊断研究”、“肝癌射频消融规范化治疗”两项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获2007、2008年度市科技二等。

  她完成的其他多项研究,如“超声引导腹腔神经丛阻滞止痛”、“肺胸超声诊断及介入诊断”、“胆系肿瘤分期诊断研究”、“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治疗应用价值”等较前沿的研究课题,因为没有时间,尚未申请科技。

  对于纷至沓来的项,陈敏华并没有看得太重,她说,“申请目的是为了争取经费做研究,更为了推广技术;与相比,完成临床科研课题,解决临床问题更重要”。

  数十年来,她先后在美国、英国、日本著名医学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内外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0篇,更获得中华医学成立九十周年大会“金笔”殊荣。

  从业三十余年,陈敏华为超声学科的发展及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北医大各级领导的关注。韩启德校长曾亲授良言,再三一定要走出国门。柯杨副校长一直支持鼓励她克服困难,肿瘤医院领导为她搭起一个宽松的平台,更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密切合作。

  陈敏华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助我完成大业”。近十年来,她先后荣获北大医学部医德医风风范,女教职工之星,北医大优秀教师,继续教育先进个人,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优秀,市爱国立功标兵等荣誉称号,两次当代表。

  1985年,她曾代表全国肿瘤大会获者在发言,其中有一段话一直牢记在她心里:“给科学带来春天,也带来机会;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历史赋予我们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25年后,她在新书发布会上这样说,“……争取在医学领域有更多的世界领先,这个责任落在我们这一辈人身上,需要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医生及科学工作者忘我地工作、勇敢地探索、地奉献。这也是一种责任和,一种医生必须具有的,即爱祖国、爱医学事业、爱我们的患者,并愿意为这个付出一切。患者,为国增光。”

  “我们终于迎来肝癌早诊及微创治疗的时代,这是也是机遇”。如今,65岁的陈敏华依然忙碌在临床第一线,每天的工作日程排得密密麻麻,甚至找不出一个休息日,门诊、射频治疗、讲课、会诊……从新疆到广州,从厦门到,从地方到部队,她被多家医院聘为首席教授、特邀专家。

  忙碌的陈敏华操劳得忘了时间、忘了年龄,顾不上照顾年迈的老母、多病的丈夫和极需帮助的孙儿,她总是嫌时间过得太快,因为想做的事太多。国内外的她尽量去,因为要推广“中国肝癌射频消融规范治疗和肝癌、癌前病变早诊研究”。

  《肝癌射频消融》专著英文版的组稿出版已迫上眉梢,而她最大的愿望是,把影像指导消融的先进和有效的附加方法、策略等传授给从事肝癌射频消融的医生,把肝癌早诊技术带进高发区,建立培训中心等等。

  陈敏华,女,1946年出生,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超声诊断、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学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委员会副主委、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超声影像、中华超声医学等3家副主编,AJR等国内外10多家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