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来自甘肃省秦安县石节子村艺术家靳勒的乡村实践(组图

※发布时间:2017-2-28 8:50: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母亲》靳勒作

  记者王睿君

  2016年12月26日一大早,石节子村村长靳勒便带着几个村民忙活起来,他在为下午在自家院里开的艺术展做着准备。寒冬腊月里,靳勒站在石节子的山梁上,望向自己家的院里,心里对即将在那里举办的艺术展览忐忑不安。

  就在8年前,靳勒还在西北师范大学校园里做着他的教授,在教室里上课、办公室里写论文、工作室里搞创作……是他全部的生活。直到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甘肃省秦安县石节子村村长。

  对于石节子,靳勒并不陌生,这里是他的家乡,石节子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早已像血液融进了他的身体。1986年,靳勒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去过西安,闯过深圳,最终回到省城兰州,成为西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在外打拼的日子里,靳勒常说,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总会结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显得弥足珍贵。

  多年的创作生活让靳勒养成了不断思考的习惯,他一直认为自己运气很好,能够降生在这个村庄,出去了又能回来,这是生命赐予他的礼物。“石节子让我成长,我也希望我能把自己的成长分享给我的村庄,分享给与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靳勒说。

  艺术家村长为石节子铺就艺术路

  石节子村民观看影像作品《曼彻斯特到石节子并不远》

  2015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石节子美术馆接到邀请,靳勒以馆长的身份代表石节子美术馆赴英国曼彻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参加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的“独立艺术空间的生存方式”国际论坛。“一路上我都在想,我不能只是去参加论坛,我要给我的村民们带点什么回去。”靳勒说。

  孙尕成展示自己的作品《孙家相簿》

  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发明让生活变得方便。论坛结束后,靳勒靠着一部手机穿梭在曼彻斯特与伦敦的美术馆、画廊、艺术工作室。拍摄照片、录制短片、收集曼彻斯特街头的廉价礼品是他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我可以用我收集到的东西在村里办一次展览,让我的村民也能看到伦敦、看到曼彻斯特,让他们感受到曼彻斯特其实离石节子并不远。”一个在石节子村办艺术展览的计划横空出世。

  石节子村贫穷而落后。隆冬清晨的寒风吹在石节子村的山峁上呼呼作响,家家户户早已备好过冬的所需,在炕头迎接着每一个黎明与黄昏。走进石节子,除了风声和自己的脚步声,再也没有其他声响。在这里,世界安静了,安静的几乎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时间凝固了,眼前的村庄仿佛只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然而,2008年春节前,在靳勒的邀请下,我国著名艺术家赵伴狄先生带着自己的艺术团队来到石节子,为村民们奉上了小山村春节联欢晚会。晚会后的酒桌上,有村民突然提议:“让靳老师来当我们的村长吧!”在全村人的拍手与叫好声中靳勒缓缓地点点头,自此,靳勒又多了一个身份——石节子村村长。这样的点头是一句承诺,这样的点头是一份坚守,这样的点头打破了这个西北小山村多年来亘古不变的宁静。

  在艺术家村长的努力和带动下,2009年2月,石节子美术馆正式开馆。此后,靳勒多次联系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艺术团体来村里与村民共同进行艺术创作,并带领村民去北京、上海、银川、德国等多地参加美术展览及各类艺术活动。“这么多年过去了,村民们家里整洁了,房前屋后干净了,不乱砍伐树木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有一些希望了。”靳勒说着石节子这些年的变化。

  半块铺路石让曼彻斯特不再遥远

  展桌、展架、艺术品几乎占满了靳勒家院里的全部空地。26日下午,来自北京的青年艺术家、兰州的美术老师、秦安县城的收藏及艺术爱好者,以及全村男女老少齐聚在这个不足15平方米的小院里,在村长靳勒的提议下,每一个到访者高举手中盛满美酒的纸杯,为《曼彻斯特到石节子并不远》艺术展顺利开幕而欢呼,为村里这难得的喜事而碰杯。

  靳勒(左一)向村民介绍作品《来自曼城的礼物——照片》

  曼彻斯特街头的半块铺路石贯穿着本次《曼彻斯特到石节子并不远》艺术展,也是本次展览的展品之一——《来自曼城的礼物——铺路石》。据靳勒介绍,这是一块在曼彻斯特街头随手捡起的石头,本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是他带着这块石头,走过曼彻斯特街头,穿过伦敦的大街小巷,跨越大洋彼岸,飞行几万公里,最终将它带到石节子村,从此,这半块不起眼的铺路石便有了特殊的意义。“这块石头是我本次展览从计划到实施的一条主线,有了它才有了我今天展出的其他作品,才有了此次展览。”靳勒解释道。

  两个影像《曼彻斯特到石节子并不远》《伦敦赐予我惊喜》和装置作品《来自曼城的礼物——铺路石》《来自曼城的礼物——金属杯中的止痛片》《来自曼城的礼物——瓷咖啡杯1#》《来自曼城的礼物——瓷咖啡杯2#》《来自曼城的礼物——照片1#》……《来自曼城的礼物——照片35#》等41件作品是靳勒本次展出的全部作品。

  让靳勒最为得意的是一件名为《来自曼城的礼物——金属杯中的止痛片》的作品,他解释说,这是他在曼彻斯特的双层巴士车上,因急刹车不慎从巴士二层跌落至一层后,司机停车疏散所有的乘客,只留下一位黑发碧眼的女士守候在他的身旁并不断地给他安慰。随后,曼彻斯特医务人员来到,在检查并无大碍后给了他两片止痛片。“我想通过这件作品对那位黑发碧眼的女士和曼城的医务工作者致敬,感谢异国他乡突如其来的温暖。”靳勒解释道,“我想告诉我的村民,人人都该心存一份感恩的心,记住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个人。”

  艺术展填补农村艺术教育空白

  除了城里的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之外,留在村里的妇女也领着半大不小的孩子们观看本次展览。孩子们一手端着饮料,一手拿着饼干,嘴角还挂着没来得及擦掉的饼干渣,却瞪大了双眼似懂非懂地聆听靳勒讲述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成人的心智已经成熟,儿童属于吸取性心智,艺术对孩子想象力的保护和开发非常重要,你永远都无法想象这样一场展览能给儿童带来什么,对他们的将来有什么影响。”兰州市民族中学美术老师赵杰说道。在她看来,我国大部分60后、70后,甚至少数80后,在艺术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这正是几十年来国家教育的短板所在。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国家已逐步认识到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从课程设置及考核机制等方面努力扭转这种局面。“在农村办一场艺术展,尤其是在西部落后地区农村,正好改变了我国农村艺术教育几乎为零的局面。”赵杰说。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阶梯。“我想本次展览不仅仅是办给村里的大人,更是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一次走进艺术、感受艺术的机会,鼓励他们发挥想象,保护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人生价值。”靳勒说。

  (本版图片除资料图外均由王睿君摄)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